广文中学赵桂霞 专访潍坊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如何打造“理想学校”
山东潍坊广文中学赵桂霞校长作为“杰出校长”来参加“2014课改杰出校长、杰出教师评选”的颁奖仪式。
这一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新课程研究院和九三学社王选关怀基金、深圳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等机构共同发起。中国新课程研究院的院长刘坚教授,目前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曾经长期供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他一直坚信,活力在民间。所以,新课程研究院的口号就是“改革者联合起来”,旨在发现和团结各个地域及各个层面有志于改革的教育同仁,推动课程改革深化发展。
“课程改革要想在实践层面取得成功,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是执行因素中最关键的两支力量。”刘坚教授说。在他看来,2005年以后,由于课程改革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全国范围内的新课程推进更多依赖“自下而上” 的草根力量。
“甚至可以说, 是坚定的实践工作者用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果推动着课程改革生生不息。”因此,这次评选活动凸显的正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属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改变中国教育现状的实践领袖,发现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赵桂霞校长就是“改变教育现状的实践者”之一。2006年,出任百年名校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后,赵校长和她的同事一起,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从课程建设出发落实素质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广文中学先后荣获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初中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等荣誉称号。
她本人也荣获齐鲁名校长、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个人等多种称号。
在颁奖之前,记者就“理想学校”的内涵、课程开发与学生发展以及校长工作当中的“痛点”等问题,采访了赵桂霞校长。
学校定位:从“优质”到“理想”
《21世纪》:出掌广文中学之后,您提出要将广文中学打造成“初中理想学校”,请问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口号”?
赵桂霞:2006年7月,潍坊市教育局将原潍坊一中、潍坊二中资源整合,分别成立两所纯高中学校和一所纯初中示范学校。原潍坊一中、潍坊二中的初中部分离出来,利用潍坊二中原校舍,办成纯初中学校,校名使用经省教育厅批准的“潍坊广文中学”。
我受命担任广文中学的校长,当时,我是教科院的副院长,此前一直没有担任过学校的行政工作,因此不是很有把握,但当时的教育局李希贵局长,坚定地鼓励我去尝试。
调整前的潍坊一中和二中,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质量,都是老百姓的心目中的“优质学校”。可能长期处在鲜花和掌声的包围中,在课程改革推进以后,这所学校的行动力不是很强,集中表现在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教育中,课程改革没有进行实质性探索。
所以,我刚到广文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初中学校的老师和少年期的孩子应有的状态——很多学生走路时匆匆忙忙,脸上没有一点微笑和朝气;很多老师也是一脸疲惫。我在想,广文到底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做好定位是办学的前提。是沿着过去的路径走,还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辟一条新路?答案自然是后者。而这条新路,必须回到课程改革的本源要求上来,也就是一定要“以人为本”。那么,学校中的人、与学校相关的人有哪些?
之前曾读过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读过《夏山学校》《窗边的小豆豆》等巴学园的著作,那里发生的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要把广文办成这样的学校,让孩子在校园里快乐,让老师幸福。
恰好,当时已经到北京工作的李希贵校长回潍坊,邀请了原来的几个老部下,也包括我,研究优质学校的突破问题,而突破点就在“人”这里。真是不谋而合,发展路径更清晰了,就是要办一所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理想学校”。
“学生喜欢”,才有教育的发生;“教师幸福”,才能塑造出有幸福感的学生;“家长满意”,才会对学校给予最大的配合与支持;“社会认可”,才能挖掘和利用社会的资源,为课程改革服务。而“理想学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意味着我们永远在路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于是,广文体育馆的上方,张挂出了学校成立后的第一幅标语:“用心成就所有广文师生,全力打造初中理想学校”。
当时的校牌都没有挂上。这期间,好多人提意见:校长,怎么不挂校牌啊?广文一百多年的历史,很多名家大家,题写校名不是很容易吗?
是的。但我想把书写校名的机会留给孩子们,我在等他们入学。2006年12月艺术节,学生对学校熟悉了,对学校的理念有所感知了,艺术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在全校师生和校友中征集校名书写,学生一下子沸腾了。很快,我们收上了375幅作品。谁来选?还是学生。把375幅作品挂到体育馆里,全体学生参与选择,从中选出了谭晔的作品;后来的校名揭牌仪式,也是由学生完成的。
通过这一件事,一下子就把“理想学校”的内涵阐释出来了。而这件事,也向社会和家长表明了学校的定位,也让家长、让社会接受这样一个观念。
《21世纪》:那么“理想学校”的具体内涵包括哪些要素?又是如何确定的?
赵桂霞:说实话,“理想学校”的目标确定以后,对于如何才能达成“理想学校”,比如到底做哪些事才能让学生喜欢,当时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可以调研啊。于是,围绕“理想学校”主题,面向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和社会各界,广泛听取“您心目中的理想学校有哪些要素?请写下来,从最重要的开始”。
一共收回上万份问卷,通过对这些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在调研中捕捉到了“理想学校”的五个关键因素,作为广文办理想学校的使命——课程:适合学生,可供选择;课堂:师生互动,高效愉悦;教师:发展自我,追求幸福,提升生命质量;学生:实践体验,自主成长;管理:民主科学,积极简单。
更重要的是,我们组织老师整理汇总问卷时,是一个把学校的愿景变成了全校教职员工的愿景的过程。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大家参与的过程,学校的愿景不能化到每个人的想法里边,也无法迅速地达成目标一致。
课程要适应学生,而不是相反
《21世纪》:你们的课程开发是沿着怎样的路径开发的,有没有一些特殊的契机?
赵桂霞:在2006年我们探讨何为“理想学校”,制定学校发展战略时,就已经确定了2008年作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年”,并对学校课程进行了顶层设计,形成了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2008年需要开发一个个具体的课程,有一些事情,可以算作我们开发课程的“触发点”。
2007年,广文中学第一届学生毕业。毕业典礼结束后,我们到初三教学楼巡查,一张刚刚被砸坏的桌子赫然入目。学生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离校情绪?同行的人都说,这很正常。每年毕业,几乎每个学校都面临这样的尴尬。
但我们没有接受这看似习以为常的现实,而是开始了研究。带着诸多的困惑,我们到学生中间调研,“渴望宣泄情绪”成了毕业前的重要需求。于是,2008年在送第二届学生毕业时,学校设计开发了“离校课程”,确立了“倾诉感恩”“担当责任”“把心留住”三个课程目标,按照“主题班会”“毕业校会”“校园送别”三个课程板块层层推进。
“主题班会”,为学生宣泄情绪提供了最好平台;“毕业校会”升华着同学情、父母情、师生情、母校情,情感内化为责任;“校园送别”则通过全校师生列队欢送,将毕业学子的心留在广文。离校课程给了学生一份积极的情感和未来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同年9月,我们又设计了入学课程,同样效果显著。离校课程和入学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时间短,见效快,一下子撬动了课程开发,让很多老师觉得课程开发不再离自己很远,开发起来也不难。
《21世纪》:广文课程体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赵桂霞:广文中学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学校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就是通过一定的产品服务的,这个产品,便是学校的课程。育人的目标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
初中是奠基阶段,可塑性很强,一定要全面发展;初中又是学生们个性张扬的时代,因此一定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多样的选择权,以便发展个性;广文是一所百年老校,很多家长自己就毕业于广文,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从广文毕业后,能有“广文味道”,也就是有广文独特的气质。对应三个目标,我们便有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特色课程。
学科课程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就得让孩子喜欢。要孩子喜欢课程,就必须让课程适应学生。这和过去是学生适应课程、适应老师的理念是不同的。于是,我们研究学生需求,发现学生的学习困惑,从难点困惑入手,寻找难点背后的原因,探寻课程适合学生之道,于是,便有了引桥课程。这是对国家课程进行“生本化”改造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国家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
2007年2月,我们对近两千名学生进行了各学科学习难点调研。英语难点调研显示出,男生对初中英语102个知识点的平均难度系数,全部大于女生的平均值。调研还显示出,有些不该是难点的知识,却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欠缺,形成了难点。不同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生活经验有差异,而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资源上课,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而形成难点。
它让我们思考:在一个校园里,当我们把千名学生均等分班以后,只是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公平,而不是“学生成长”的公平。真正的教育均衡,还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原有基础,基于学生,进行课程的再造,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
对学科课程二度开发,需要我们不断研究适合学生的解决途径,最终,形成了引桥课程、教材整合、适量练习三条主要途径。调研也发现,学生幸福感的第一来源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而学生对初中理想学校的最大期盼也是“丰富的活动,可选择的课程”。
初中生这个阶段正是个性张扬的时候,学校尊重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多样化发展空间,于是,将活动课程化,保障学生活动的权利,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活动课程的设计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原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升整体素养,于是开发了社团课程、节日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一系列学生多元选择的活动课程。
同时,我们感觉到积极的态度、爱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等,是孩子一生成长的根本动力。
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我们开发了以培养孩子情感为主的入校课程、进阶课程、离校课程。今天,这三个不同时段的课程,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重要加油站。还有如班会课程、国旗下讲话课程、主题教育课程、阳光60分课程、演讲与口才课程等,推动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课程。活动课程大大提升了学生校园里的幸福度。
要培养广文学子与众不同的气质与文化,浸染弥漫着“广文味道”,我们必须寻找到“广文味道”是什么。走进广文百年历史,研究当今国家要求,放眼学生未来需要,我们确立了“大家风范,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国际视野”的独特目标,并开发了基于广文特色的“大家系列,文化系列,实践与探究系列”的学校特色课程。如今,广文的学生在“大家”的影响下,在文化的浸染中,在实践与探究里,幸福快乐地成长着。
校长的“痛点”
《21世纪》:作为校长,在开展工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哪些问题最让你感到困扰?
赵桂霞:困扰我最大的是用人权。
在潍坊,教育局一直主张给校长放权,推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广文中学作为市直学校,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实工作中,总还是会遇到一些让人无奈的事情。
2011年下半年,我们曾在全国范围选取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校长50名,就校长的管理“痛点”问题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并在汇总中找到了比较集中的64个问题,分别涉及校长办学、教师发展、课程与课堂、学生成长、家庭与社会等五个方面。利用寒假又在全国分别选取了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个地市级地域,面向千名中小学校长,就上述五个方面的“痛点”问题,进行了排序调查,并对部分问题进行了访谈。
调研发现,“上级检查过多又不深入,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校长没有办学自主权,例如没有人事权,难以组合起志同道合的团队”,“外来行政干扰多,尤其是考核导向与自己的办学思想不一致,带来困扰”等三个要素,在三个地域中无一例外地排在前五位。
其实,早在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赋予校长办学自主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无论城市、县镇、农村,无论任职时间长短、学历高低、性别差异,“上级检查过多又不深入,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均排名第一,成为校长无力解决的最大困惑。这确实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极大关注。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前提必须是,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落地。过多的行政干预,使得“校长每天事务繁杂,分散精力,无力专注于重要工作”(综合前五位,其中一个地域排名第三)。因此,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推动现代学校制度的切实建立,应该是“痛点”背后的“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