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勇医生 山到秋深红更多 ——画家何志勇先生访谈录

2017-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何志勇先生在普通工人的工作岗位上留心翰墨山水,逐步成长为一名造诣颇深的国画家,他的经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有力的砥砺.蜀地山灵水秀,加之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激发着何志勇先生的探索热情,滋养他的绘画灵性,他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笔下画卷,丘壑巍巍壮观,得宋人架构.寺观幽然雅致,古木藏云苍荫,承元明风范.汲古开今,自有一番心得.他的画线骨脱俗淸雅,画格直趋到写意逸趣的高度.篆籀的笔线,飞白八分的点法让读者隐约感受到陈子庄的古意.富有张力的章法,时尚的构成,彰显强烈个性与鲜明的时代气息.

     何志勇先生在普通工人的工作岗位上留心翰墨山水,逐步成长为一名造诣颇深的国画家,他的经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有力的砥砺。蜀地山灵水秀,加之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激发着何志勇先生的探索热情,滋养他的绘画灵性,他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笔下画卷,丘壑巍巍壮观,得宋人架构。

寺观幽然雅致,古木藏云苍荫,承元明风范。汲古开今,自有一番心得。他的画线骨脱俗淸雅,画格直趋到写意逸趣的高度。

篆籀的笔线,飞白八分的点法让读者隐约感受到陈子庄的古意。富有张力的章法,时尚的构成,彰显强烈个性与鲜明的时代气息。何志勇先生眷爱龙门山脉的山水,特别是蓥华的四季风光,给了他无限的创作灵感,也让什邡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有更多的机会理解何志勇先生其人其画。   

      问:从普通工人到著名画家的华丽转身,你的经历能给我们积极的生活启示,请谈谈你的学画经历。

  答:首先感谢什邡文联!作为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能给我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书画爱好者很愿意把我的学习历程与大家分享,希望对爱好书画的朋友们有所启示和帮助。我1966年生于四川省新都县,14岁随刘燕微老师习画,他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的老先生,诗书画的修养都颇高。

18岁,我进入一家化工企业工作,二十几年里我干过值班长,生产调度,电工等。单调的工作让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工作是为了生计,但不是我所爱。

于是,我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自学国画。记不清走过多少弯路,但凭着自己的对国画的喜爱,我坚持走向传统学习再结合写生创作的路子,在摸索中进步和提高。对我的绘画影响最大的,是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刘朴老师的山水画高研班和中国国家画院范扬老师工作室的学习。 

问:请谈谈刘朴和范扬两位老师对你的具体影响?

 答:刘朴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很幸运遇到了这样的好老师。在学术上他强调中国画之人文精神与艺术家的独立个性,追求雄浑与静穆的艺术境界。他重视画家的情趣涵养。他认为作画要投入感情,否则无由动人,这个道理简单,在市场经济盛行的当下,人所共知有些知名画家受定件压力,不采取“流水作业”完不成任务,这种批量的画作“情感”从何而来?另外,经验告诉我们,“情感”多少可以投入,但“趣味”却非人人轻易可得,就像幽默并非人人具有的天分一样,有趣味的作品令人愉悦,如齐白石的大部分人物画,或他笔下的小鸡,山间的的蝌蚪,都引人入胜,此外如关良的戏曲人物画,陈子庄的山水画更是情趣盎然。

当然,艺术作品以境界、或功力取胜同样具有价值,但前人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天成”的“妙手”却实难得。

刘朴老师要求我们丘壑丰富的画面,要信手拈来,若不经意。但这正如李可染先生强调的:“若不经意”正是“经意之极”的结果,刘朴老师从可染先生那里吸收了很多营养,他在积墨和用水用色,画面的整体把控上有很高的造诣,这使我首先在技法上打下很好的基础。

我从刘朴老师处理解了画家志趣高远才能远俗亦或化俗。其次刘朴老师继承、吸取和消化陈子庄先生艺术的孤高简洁、神韵并重、独具匠心的精神,得其神而非袭其貌,给了我从师学习的深刻启示。

   范扬老师教诲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韵律与动感,用写生捕捉美。他强调写生要直面对象的感受,更强调用线去表现物像,在你过去的画法上加上对象的感受。这根本上取决于当人用以往的经验观察对象时产生的直觉,它需要长期的训练、摸索和积累,这也使得我掌握的表现技法更加的丰富和多元化。

范老师还注重写实基础上的艺术因子的飞扬,他这样要求自己,更通过示范引领学生。他例举黄宾虹,“艺术的因素还是要有的,不完全是写实。

完全写实就不是艺术。黄宾虹也这样,有时一块赭石跳出来,一点都不犯嫌,而且很好看。”“结构线也要有生命,起承转合表现出来,感觉有开始、有错落、有结束。”范老师说,“烟气岚雾,四时不同,画就有虚实变化。

这在宋画里能看到。中国画有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的审美是全景式、观照式的,怎么样领会自然、表现自然,与西方不一样。另外,就是把自己融入自然,不像西方人,是凌驾于自然或征服自然,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融入自然,取得和谐。

” 范老师要我们要画得随意,但讲究随机生发,一生二,二生三,像石涛说的,这里面有中国哲学。“朴素就谓之大美,大朴未雕。”“古人云,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又有光辉就更美。”“简单不要紧,要有深刻的道理。那六祖慧能很简单,简单但深刻。”我的审美追求和范老师倡扬的雄强的时代审美风尚暗合。我每每走在蓥华的峰谷溪涧之间,眼里取舍分明,心中愉悦无比,大美实难言传,惟留水墨之间耳。

 问:何老师钟情于蓥华风光,请谈谈心中的蓥华吧。

 答: 蓥华山朝暮气象不同,四季山水迥异,似壮士而蒙面,犹淑女而面纱。蓥华山集“雄、奇、刚、秀”于一身,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蓥华山壮阔奇妙的气象景观——看日出、观云瀑、赏佛光、品圣灯、逛花山。

远古的地质成因形成了雄奇险峻的峰林断崖地貌,历史的变迁留下了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蓥华山有着悠久的佛教历史,据说山道上曾有过四十八座寺庙,遗留至今的也还有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我画面的重要内容。

置身蓥华山写生,仿佛进入灵性的神话世界,大自然的永恒,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特别是蓥华山水,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丰富性,它既有北方山的雄强干裂,又极富南方山水的秀润华滋,加之云雾升腾旋变带来的神秘感,让人面对蓥华山水,很自然会进入一种中国文化的冥想之中。

而蓥华山水却也是长江文化之源,这与楚汉文化是近亲,也接近我的审美所需,所以,蓥华的气息与我的精神骨血是相通的。面对蓥华,我能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当我提笔运墨,全身心地投入水墨世界的时候,蓥华山水給我的一点信号,一点资讯,都能反映到我的笔下,反映到我的作品里,我觉得这个时候,就是“天人合一”。 

问:你觉得蓥华山水对你画风的形成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用范扬老师的树喻来谈谈画风问题吧。范老师说,一棵大树要成长起来,根是向下的,这就像我们必须吸收传统的一切精华,因为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但同时大树又是向天空生长的,它还要吸收阳光雨露,这就像现实的一切都滋养着我们,使我们不断汲取天地的精华,汲取古今中外经典巨作的精华,从而指导我们不断成长不断创新。

其实这个比喻说的还是国画的老一套——师古人、师造化、师我心。我从小就在老师的指导下很专业地临摹古画,但所得仅技巧而已,这样的笔墨,蕴含我的生命资讯太少了。

而我在蓥华山写生的作品,或回來整理的作品,大自然的资讯量大,让我的画面比较生动。生动起來,丰厚下去,这就是蓥华山水对我画风的导向。其实,我认为于中国画我只是一直保有那份初心的热情,谈画风为时过早。

因为画品的高低,最终并非在技的层面,它的指向是达道。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学养的丰富沉厚都会自然的流露在画面上,所以最终论格,落点在文化修养上,故我常遗憾小时太贪玩,只跟刘燕微老师学画,没跟老师好好学作诗填词  。  

  山到秋深红更多。我们也衷心祝愿何先生在师古人、造化、我心的征程中,瓜熟蒂落,自然形成自己的高品位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