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干部施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2018-0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这就深刻揭示了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同干部个体施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巩固执政地位,确保长期执政的极端重要性.正确认识提高干部施政能力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的综合统一体,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路线上,又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策略上,既体现在内政外交.治国治军的宏观层面,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层面,既有显性的.物质的.量化的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这就深刻揭示了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同干部个体施政能力之间的关系,指明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对于巩固执政地位,确保长期执政的极端重要性。

正确认识提高干部施政能力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的综合统一体,既体现在党的思想、理论、路线上,又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策略上,既体现在内政外交、治国治军的宏观层面,又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微观层面,既有显性的、物质的、量化的参数,又有隐性的、精神的、非量化的参数,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提高党的干部的施政能力。

这是因为,政党是一个由若干组织和若干党员构成的政治体系,执政党就是通过自己的组织和党员干部执掌政权的。执政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决定并规范着干部个体的施政能力和前进方向,干部个体的施政能力体现并反映了执政党整体执政能力的内容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有6600万党员,党的各级干部是党执政的中坚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重要、最实际的执行者。因此,提高党的各级干部的施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当然,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并不是干部个体施政能力简单相加,但干部个体施政能力是构成党的整体执政能力最关键的要素。

当前,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提高干部个体施政能力的关系,党的组织要切实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党的各级干部要重视提高自身素质,要把自身施政能力的提高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不能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事,是党组织的事,和个人关系不大,更不能置身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外,要把改善素质、增长才干作为紧迫的、长期的重要任务,在提高能力上下功夫。

勇于正视干部施政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历史证明:党的执政能力是合格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的施政能力也是合格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空前增强。这些辉煌的成就,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驾驭革命战争的能力,而且具有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

但是,55年后的今天,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党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党肩负的使命和党的队伍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党情、国情、世情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党的干部的施政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十六大报告提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这两个“五种能力”,前者是对党的整体执政能力而言,后者是对干部个体的施政能力而言。对干部个体来说,21世纪所需要的,不再是马背上打天下的能力,也不是在半封闭状态下搞计划经济的能力。

应该说,挎枪骑马打天下是一种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天下”是打不下来的;在半封闭条件下搞计划经济也是一种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就“活”不出来。

但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两个“五种能力”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能力,是对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高度概括,是对进入21世纪的党的各级干部施政能力的基本要求。

现在,形势比过去更多变,市场比过去更广阔,局面比过去更复杂,法规比过去更完善,统筹全局的要求比过去更严格,无论党的整体还是干部个体,都有个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进一步提高能力的问题。

按照十六大报告对领导干部“五种能力”的要求,干部队伍的施政能力还有不小的差距。曾庆红同志把当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适应”,一个是“不符合”。“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

“不符合”主要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从实际情况看,干部队伍在基础理论、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等方面都有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有的不爱学习,理论根底浅薄,在关键时刻摇摆不定,对重大问题把握不准;有的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看不到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有的小事不会抓,大事不会谋,没有战略头脑,缺乏全局意识;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缺乏职责所需的施政效能;有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心浮气燥,定不了神、安不下心、守不住身,背离了党的宗旨,违反了纪律和法律。

1992年至2002年,全国先后有53562名县级以上干部受处分。这些都说明,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有很大差距,干部的施政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总体上肯定干部队伍的同时,要勇于正视这些问题,把提高干部施政能力放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大前提下去认识,下功夫把干部队伍建设抓上去。

努力拓宽提高干部施政能力的途径

提高干部施政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当前应突出抓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干部轮训培训工作。党的干部队伍整体上仍然处于新老交替的阶段,干部轮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要根据干部队伍的数量、层级、需求,分期分批对干部进行轮训培训。党校是干部轮培训的主阵地,党校培训要做到班次整齐、足额调训,确保完成“五年内将所有干部全部轮训一遍”的任务。在培训内容上,要按照十六大报告关于领导干部“五个能力”的要求,适当调整原有教学格局,在注重理论灌输的同时,要坚持“贴进德阳、贴进发展、贴进难点”,适当增加岗位责任知识,专业技能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的内容;在培训方法上,要尽可能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教学,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使干部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是要进一步走开社会化选学的路子。社会化选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督促干部学知识、长才干的好办法,社会化选学首先要突出一个“选”字,即选好课题、选好老师。

课题要有针对性,要适合不同层次干部的不同需求。老师要胜任教学工作,要有教书育人的真才实学,哪个教得好哪个就上课,不能迁就照顾,承担了课题就要定人定责,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不能随意搞课题发包或课题转让。

其次要落实一个“学”字。就是要给干部提供必要的学习保障,比如时间、经费、奖励政策等等,让干部既有学习的压力,更有学习的动力。三是切实叫响“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的口号,通过创建学习型城市,举办夜党校等多种形式鼓励干部学习。

同时要针对干部学历普遍提高的新特点,鼓励干部积极参加更高层次的函授学历教育,积累更加丰厚的科学文化底蕴。四是继续坚持干部上挂锻炼、下派锻炼的做法,为干部提高能力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