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观后感:伟大的灵魂 人类的良心

2018-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个题目不是我原创的,是借用的电影里的台词.要简短地评价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电影里这句话比较适当.电影开头即是甘地的葬礼,报道新闻的主持人说: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有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缠着腰带的棕肤色的小个子,致最后敬意--由这些葬礼致辞,我们可以感觉到印度人对甘地何

这个题目不是我原创的,是借用的电影里的台词。要简短地评价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想来想去还是觉得电影里这句话比较适当。

电影开头即是甘地的葬礼,报道新闻的主持人说: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他活着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个有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缠着腰带的棕肤色的小个子,致最后敬意……

由这些葬礼致辞,我们可以感觉到印度人对甘地何其崇敬和热爱。

电影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印度依然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仅仅用九千名行政官和近七万士兵就统治了近三亿的印度人民。这点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印度各个阶层人士或多或少以某种方式和英国人合作。甘地以他的智慧看到这点,于是呼唤大家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只要大家不合作,英国的统治就崩溃了。

在甘地之前,有人领导印度独立运动,最后没有成功,失败原因在于该运动只是为中产阶级利益考虑。

在电影里,甘地总是赤裸着上身,仅缠着自己制作的土布腰带,拄着一根棒子,徒步印度,进入最底层的穷苦劳动人民中去,为他们的幸福奔波。甘地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走到穷人中间,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他们,建立友好关系,使得他们为参加独立而进行的斗争。甚至,甘地发动了所有的贫苦妇女。在甘地号召大家抵制英货时候,要求大家用家纺土布代替进口机制布,从而让所有的妇女都参加了抵制活动。

甘地一生反对暴力,反对以眼还眼。其实在有文明以来,几乎所有的法典都是强调以眼还眼的,譬如,在古巴比伦颁布的汉摩拉比法典中言: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

可是甘地不这样想,他说:以眼还眼,世界只会更盲目。这样的想法充满宗教情怀,基督教教义说:人打你左脸,就伸出右脸。佛教说:冤冤相报,何时结束?愤怒总是要结束于某个人,暴力总得中断于某个人,否则一直传递下去,既不能解决问题,又伤害更多无辜的人。

有些人把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反抗污蔑为跪着反抗。完全不是,甘地认为:手段的不纯洁,必然导致目的的不纯洁。他认为印度即使为独立而采取暴力手段,也是不适当的,因为暴力使得革命成功,但是也使得所谓的革命者登台统治印度之后,极可能以同样的暴力对待人民。

甘地的非暴力革命是出自内心真正的需要,不是形势所迫。即使在敌人力量非常微薄时候,甘地也是采取非暴力的不合作的态度,而不是趁机暴力行动结束一切。甘地显然从内心里尊重着对手。按我们儒家思想去理解甘地,甘地是内圣外王之人。

甘地说过: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是终究总是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所以,甘地一直坚持以爱和真理来领导印度的独立活动。

幸运的是,甘地面对的敌人是具有现代民主意识和制度比较完善的英国,使得他领导人民非暴力反抗殖民统治,最后取得成功。如果敌人没有道德底线,那么所谓的非暴力不合作反抗,显然是与虎谋皮。试想,如果中国人民采取这种方式抗日,一定是愚蠢之极。

甘地的非暴力反抗时候,最爱用的一招就是游行、抵制、带着人民故意触犯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使得政府警觉并正视自己的不合理之处。甘地善于利用媒体力量,来宣传他的运动和运动目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在印度殖民地上,毕竟存在民主空气,并不窒息。我看电影时候,固然对甘地尤其尊敬,也对殖民统治国英国有着好感。

即使在某些国家里,老百姓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反抗自己的政府,也不显得成功。因为这一切需要政府具有广阔的民主情怀去容纳,否则最后一切都演变成暴力镇压。甚至在有些国家,人民连游行的权利都没有,那么何来非暴力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