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清中科大 揭秘中科大少年班 也会挂科并非“天才集中营”
在外界看来带着神秘、传奇色彩的少年班,有几多故事?开办39年来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记者近日走进“中国科大少年班”,一探究竟。
少年班:始终寄托着时代对人才渴求的梦想
高智商、超专注、特执着,这是大多数少年班学生的共同特征。
中国科大曾做过统计,过去38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共毕业超过3400名本科生,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19%活跃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学生,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11岁,这期就包括当时大名鼎鼎的宁铂、谢彦波等少年。
王永,现任中国科大信息学院副院长,15岁参加了1978年的秋季高考,考取安徽省长丰县第一名。“我对少年班非常向往,为此又专门报考。”
首批经半年预科学习的21位学生和67位参加过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学生,合并成一个班,开始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实践。
选拔关:不以低龄取胜,更不是“偏才”“怪才”
历经30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学生选拔已趋于完善成熟——
“2001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优秀高二(含)以下学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根据高考成绩确定复试人选,复试科目为数学、物理、非智力因素测试”——这是中国科大2017年少年班招生提出的要求。
少年班学院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是16岁到18岁,不再像开办之初那样低龄。
从选拔上看,早期学校还拥有较大的自主招生权,如今随着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分数基本成为选拔的“硬门槛”。
少年班招收的学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备尤其是物理、数学擅长者,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继续深造。
也“挂科”:要具备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努力
在少年班,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一直“牛”到底,这里更看重的是勤奋和努力。
少年班学生,入学后也会“挂科”(考试不及格)。
大四的2013级少年班学生陈欣怡告诉记者,大一时最担心的就是数学月考,一次月考下来全班大面积挂科二三十个人。“大家都挂科,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慢慢学就赶上来了。”
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记者了解到,有学生跟不上节奏,还有人沉迷游戏,甚至不能自拔,最终退学……
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坦承,不少学生入学见识身边有更多的“牛人”后,经历了“从云端到地面”的过程,“必须重新定位认识自己,重构的自信能够支撑他们一辈子。”
试验田:探索求新求变的创新教育实践
历经39年风雨,中国科大少年班为何常青?办学之路为何越走越“宽”?
曾任中国科大校长的侯建国认为,少年班同学思维敏捷、兴趣广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对科学研究兴趣浓厚,可塑性强。为此,少年班是科大许多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科大选择的少年大学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学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数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学院先按照数学、物理专业水平的课程进行一年的基础通识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学科平台,进入各学院学习;第三年再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
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先不分专业、再自由选择”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创。
这种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充分自主权,注重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少年班这些成功经验,之后便在全校推广,如今国内一些高校也复制这一模式,成为教育史上的创新之举。
大担当:精英人才应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用优秀的资源培养精英人才,‘优秀’不意味着你有‘特权’,而是未来你应该有更大的责任和担当。”陈旸反复强调少年班教育的意义。
“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报社会,我们希望少年班的学生要有大担当,培养学术精英、社会精英,能成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做社会文明的倡导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陈旸表示。
做事前,先做人。学成后,当报国。
这些年,少年班毕业学生已成为海归学术报国的先锋。根据2014年一项统计,少年班毕业后担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与国内的人数比例已经从2005年时的“3.31∶1”缩小到“1.19∶1”。该报告还预测:“5年内少年班教授在国内工作的人数比例将反超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