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羯罗输了 商羯罗到底干了些什么 何以会对印度佛教构成重挫?
聖嚴法師《比較宗教學》:商羯羅與印度教 印度教的圖謀復興,固然為時很早,印度教的思想統一及獨立分派,則有待於商羯羅(西元七○○~七五○年)的出世。商羯羅阿闍梨之前,雖已有了《富蘭那書》及《薄伽梵歌》,前者重於宗教信仰,後者重於宗教哲學,但其仍為混亂駁雜的局面。
歷千年之後,始由商羯羅將之組織統一。當他死時,他對印度教的貢獻之大,卻可與亞歷山大對希臘王業的功勳相比。他首先站在吠檀多派知識宗教的立場,註釋了許多的古代哲學書。
以他自己的意見,主張用印度傳統的婆羅門哲學為主幹,總合印度的一切哲學。因其吸收佛教的思想極多,故在後世的學者,把他稱為「偽裝佛教」。但他這種吸收新知而匯集印度哲學之大成的胸襟,立時風靡了全印度的思想界。
他又親自遊歷四方,教化人民。同時派遣英俊弟子多人,多赴各地,他們均以奔放的熱情及滔滔的辯才,高倡破邪顯正。他們選擇的主要對手,便是已在走向下坡的佛教。商羯羅嘗至藩伽羅找佛教辯,竟無一人是他敵手。
因此而有二十五寺被焚掠,五百比丘受迫改宗。他們對於上流社會,是用哲學思想來說服,對下層社會,則用通俗信仰來教化。 當商羯羅去世之前,已在印度四方創立了四座大修道院,死時即指派其高弟分別主持。
可是,凡事無常,當印度教統一之後,接著來的便是派系的分裂,但他仍為諸派的共祖。後來的毘紐笯派,把他祀為毘紐笯的化身,濕婆派又視他為濕婆的化身。當時的佛教,正在鬧了自家門內的思想糾紛之後,中觀派與瑜伽派諍論,中觀派中也分作兩系來互諍。
但到此時,人才凋零,已無一位大師。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結果是印度教大獲全勝。 印度教的支派分裂,是從西元第九世紀開始。同由商羯羅的及門弟子開出的,據說有濕婆派(Śaiva)、毘紐笯派(Vaishṇava)、性力派(Śākta)、伽那鉢提派(Gāṇapatya)、太陽派(Sāura)、波輸鉢多派(Pāśupata)。
分派的原因,係由於崇拜對象的不同而起。因為印度教的源頭是婆羅門教,那是交換神教,可以隨崇拜時的不同對象,而予此對象以最高神的地位。
到了印度教中,則以唯一絕對的最上之神以外,容許另有各種性格的大神存在。如前面所舉的三位大神,本係一體的三相,後來卻把他們分開,各派僅拜其中的一位。
(摘自: 《法鼓全集》 第一輯 學術論著類 第四冊 《比較宗教學》) ----- 聖嚴法師《學術論考》: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元第八世紀前半葉,印度教內出了一位偉大的大師商羯羅阿闍梨(Śaṅkarācārya 西元七○○─七五○年),他以傳統的婆羅門教哲學,綜合印度一切宗教和哲學,佛教也被包括在內,他以吠壇多派(Vedānta成立於西元第一世紀)的知識宗教為立場,注釋了許多古代的哲學書。
他又親自遊歷四方,教化人民,高唱破邪顯正,找向佛教徒辯論時,竟無一人是他對手。他用哲學思想來攝受上層社會人士,又用宗教的實際經驗來教化廣大民眾,佛教比丘一次即有五百人改宗。因為他熟悉佛教,並且吸收了中觀及唯識的長處,直到今天,仍有人以「偽裝的佛教」來稱呼吠壇多派,原因是他們已將佛教中最上的利器,重視方法論的中觀及唯識,變成了他們的囊中物。
佛教徒們不僅不懂商羯羅的印度教思想內容及其宗教經驗,連佛教自己的教理方法也不甚了然。
經過那次嚴重的打擊之後,為了知己知彼,所以一面重視義學,同時鼓吹實踐,學習印度教中能夠引人入勝的部分,以振興大乘佛法為神聖的使命,而成為大乘金剛密教的一大原因。這也正是藏密之所以既然重視中觀,同時也運用瑜伽的主要原因。 (摘自: 《法鼓全集》 第三輯 歷來佛教事物、人物評述 第一冊 《學術論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