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郑成功 如何评价郑成功?他真的算是民族英雄么?民族英雄是什么标准?
大明延平王郑成功当然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开拓台海,功在千古,矢志抗清,至死不渝。无论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汉民族角度。 延平王驱逐荷兰,开拓台湾的功绩,中华儿女人尽皆知,从当时看虽更多是战略转移,开拓新基地,而遗惠至今,已足以奠定其万世不可移的历史地位; 从后世角度,可说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无数人杰英雄中,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
而他作为大明的孤臣孽子,和李定国李晋王一样居功至伟,并为彼时守护华夏、力挽天倾的两根擎天之柱。
镇江之战,以步克骑,一万五千清军被杀得只剩千人,江宁的驻防八旗伤亡惨重;战后一度直抵南京城下,清顺治帝几欲亲征应战。而整个长江战役,这也是抵抗满清暴虐民族征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曾令清廷闻风丧胆,坐卧不宁,各地仁人志士为之兴高采烈、翘首以待。
厦门之战,以三万军大战号称20万的清水陆大军,歼敌万余,全歼其福建水师,斩杀数十名满洲八旗高级将官,数百八旗军被成建制俘虏。
战后满清不惜放弃万里海疆,搞出臭名昭著的“迁海令”来遏止延平王的发展。以一人一军敌亿兆之国,海外孤忠,不外如是。 这两场大捷,和李定国的衡阳之战一样,也是持续数十年的明清战争中,歼灭八旗人数最多的几场战役,和明末时砍几百个八旗人头就算空前难得“大捷”,再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着重谈一下延平王屡被非议的“私心自用”,作为南明史权威著作,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就对此严厉批评,认为延平王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一心只为割据自雄,才多次拖延失约,不肯出兵配合李晋王,令反攻两广大事不成,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
【对永历朝廷,郑成功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顾诚《南明史》岂不知延平王不愿和李晋王合兵而屡屡失约,与其是说他自己的私心,不如说更多是有明一代的严苛政治所致。
虽然他当时名义上奉了永历帝为君上,但郑氏是隆武帝最大拥立者这一事实无法改变,郑成功用以号令三军的“赐姓招讨大将军”,俗称“国姓爷”,皆是隆武帝所封。
而隆武帝是太祖一脉的远支藩王,连成祖子孙都不是。血统远远不及万历帝亲孙的永历帝近,在绝大部分永历帝支持者看来形同篡逆。 隆武帝殉国后,其弟称绍武帝,还曾和永历帝兵戎相见,大战一场,被清军乘虚夺了广州,亦殉国。
而此时郑成功还私下拥立了淮王朱常清为东武帝,只是当永历帝使者来招抚时,迫于当时形势才取消了。 所以对永历帝政权,郑成功是有洗脱不了的“原罪”的。 从百年前于谦于少保等拥立代宗的臣子遇害起,就彻底证明了大明臣子于国家社稷功劳再大,若在拥立问题上站队错误,也是万劫不复。
是以从郑成功的角度,是绝不能将自己势力置于永历帝这方麾下的,就算他本人再忠心大明,郑氏再多部将也绝不答应。
若永历帝真的反清成功,或至少实现稳定的南北对立,则郑氏必遭清算。只需一个御史上书发难,便必然群臣群起而攻之,令郑氏一门万劫不复。 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永历帝给延平王许下再多保证,双方都不可能相互取信,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品德为转移。
这场病因,早从靖难之变和夺门之变就种下了。在皇统问题上站错了队,是什么悲惨下场,大明臣子都明白。 当靖难之变,竭尽忠心于一个朱皇帝,却会落到妻女家眷被野蛮蹂躏、世世代代打入贱民的境地时,大概就已经不会有多少人在兵败国危、大势既去时,还愿意对其中某位朱皇帝誓死竭忠了; 当夺门之变,一个对大明帝国、对朱明皇室皆有再造社稷恩德的大功臣,仅仅因为皇帝对他的怨恨,以“「意欲」迎立外藩”罪就被杀害、家属流放戍边时,扪心自问,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再对这样的皇室去效忠,步于少保后尘呢?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无数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坐视其自取灭亡,岂知却让东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根子就在这里。
李晋王毕竟是农民军出身,对这套冷酷帝国规则也未必能充分理解。所以才会一次次对延平王的会师合兵,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所以,这只是令人叹息、而无可奈何的大悲剧。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比如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
好在当时朱祁镇并其大臣还有基本的智商,知道众怒难犯,连他自己的母后都因此叹气哀伤,无声抗议,此事遂部议不行。
将心比心,哪怕逆挽天澜重光华夏,哪怕像于少保那样流芳千古,但自己和家族必遭清算,再由后一个皇帝来无济于事的平反,延平王不愿如此下场。 所以他既要坚持反清,亦一定要坚持自己势力的独立地位,而不能将军权政权交诸南明皇帝,任其生杀予夺。只能说他不是如岳武穆一般的圣人,但亦不必苛责。 毕竟我们要评价的,正是这么一位有私心有缺憾,并不完美却更加真实,有抱负有担当,凛凛如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