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佩琦推荐 辛亥残梦:帝国崩溃的前夜(纪连海、毛佩琦联袂推荐)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隆裕太后 隆裕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论起血缘,隆裕还是光绪的表姐(比光绪大3岁).这段"姐弟"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的顺利:在大婚前的一天深夜,太和门突然失火,将这座六丈五尺(约七层楼高)的宏伟建筑烧为灰烬.最吊诡的是,这场火灾发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之夜,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但最终无济于事.帝师翁同□当晚在日记中记了一笔:"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太和门位于午门之后,是通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

隆裕太后 隆裕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论起血缘,隆裕还是光绪的表姐(比光绪大3岁)。这段“姐弟”婚姻,从一开始就不是那么的顺利:在大婚前的一天深夜,太和门突然失火,将这座六丈五尺(约七层楼高)的宏伟建筑烧为灰烬。

最吊诡的是,这场火灾发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之夜,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但最终无济于事。帝师翁同□当晚在日记中记了一笔:“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太和门位于午门之后,是通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朝门”,极具威仪与堂皇。

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应由正门即午门抬人,经太和门向北入内宫,但火灾之日距大婚之期不足二十天,若要重修,势必无法办到,但更改皇帝的婚期亦为大大的不吉利。

慈禧太后斟酌再三后,命内务府按太和门的原样搭建彩棚,工匠们接到任务后日夜赶工,竞在大婚前做出了一个足以乱真的“太和门”。 皇帝的婚礼举行得很成功很隆重,慈禧太后也很满意自己的侄女体体面面、风风光光地从大清门经午门、太和门被抬入皇宫,据说这是她当年未能完成的心愿。

但是,在经过看似威严、华贵、庄严的“太和门”之时,明白的人都知道,里面其实是些朽木、烂纸,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既是这段婚姻的不祥之兆,也是国运的不祥之兆。

光绪的另外两个妃子,瑾妃与珍妃(最初为嫔),是从神武门被迎入后宫的。神武门不是正门,但正如婚姻不等于爱情,光绪在这里获得了些许的慰藉。

瑾妃、珍妃姐妹比隆裕年轻,特别是珍妃,更是以其青春、娇艳及活力赢得了光绪的青睐。隆裕皇后的备受冷落,令慈禧太后对光绪的厚此薄彼甚为不悦,她屡次三番地提醒皇帝要照顾皇后的情绪,并让他经常和隆裕皇后待在一起,可这两人相对无言,又是何等的尴尬局面。

从目前留下的相片来看,隆裕皇后的长相确实称不上美丽。据入宫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德龄公主说,隆裕皇后是一个优雅、有知识的女子,她在宫中并不如意,除了与光绪皇帝不和之外,她还得时刻紧跟在慈禧太后的身后,并没有一丝的自由。

庚子年后,慈禧太后屡次邀请在京的外国使节夫人们入宫参观,据她们的回忆,隆裕皇后脸色苍白,身材瘦削,但看起来“非常有教养、 “温雅有礼”。 1888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其夫人曾做过皇家福晋与格格的家庭医生,据她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都不好看”,但“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

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

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

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在大部分的时间,隆裕皇后掌管着整个后宫的大小事务,而其中以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最为重要,不过她的职责或者说兴趣也仅限于此。慈禧太后满意于隆裕的温顺,但这种“和善而与世无争”的气质却并不招她的喜欢,因为在潜意识里,慈禧太后或许更希望叶赫那拉家族的女性具备专断的魄力。

过多的操劳和压力令隆裕皇后神情抑郁,气色很差,光绪皇帝对她几乎是毫无兴趣,两人谈不上什么感情,而更多的是猜疑与折磨。

事实上,从人宫的一开始,两人关系便几同离异,而慈禧太后的偏袒更是令事态火上浇油。《悔逸斋笔乘》中说,隆裕有一次与光绪争吵后跑到慈禧太后面前哭诉,慈禧太后听后大怒,咆哮说:“他这个皇帝是我立的,隆裕是我的亲侄女,辱骂她就是对我不敬,实在是忘恩负义!

” 太监信修明在其回忆录中说,光绪的性格反差非常大,从小就害怕打雷下雨,岁数大了,他照样害怕这些,可又不能躲避,只好用手把耳朵堵上,把门窗全部关闭,让所有的太监都站在他旁边,给他壮胆。

同时他还喜欢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泄水的声音,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雨水喷泻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一样,这个时候的他是非常满足的。

除此之外,光绪的性情非常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拍桌子,骂混账,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他既胆小,又任性,并且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据老太监所说,有一次皇后觐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那就是请她退下。皇帝的寝宫,不愿意谁在一旁,是完全有权力让谁退下的。光绪连说两次,皇后装作没听见,大概是领命而来有所仗恃,于是光绪暴怒了,起身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上了。

这些事,伺候过光绪的老太监都能说上一两件。 《异辞录》中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皇宫诏征四方良医为光绪治病,当时一些名医云集京城,但光绪因沉疴已久,易生暴怒,每次医生入内请脉,光绪都不开口,让医生自行揣测。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者缺一不可,名医们为此极为头疼,束手无策。等到书写脉案药方,稍不对症,光绪便拒绝服用,有时摘其未符病情之处,即御笔批出,百端诘责,如批名医陈莲舫方云: “名医伎俩,不过如此,可恨,可恨!

” 隆裕这段婚姻毫无幸福可言,但光绪的脾气原本也可以不这样。与隆裕一起进宫的瑾妃、珍妃姐妹,她们虽然只是嫔妃,但以女人独有的本性与智慧抓住了这个同样年轻的皇帝。

光绪最偏爱珍妃,在大多数时间里,光绪都宁可让珍妃陪着,在那段时间里,一向幽暗深沉的皇宫里出现了难得的欢笑,皇帝收获了他的爱情。

至于隆裕,她只能默默地看着光绪将所有的柔情都给了那个名叫珍妃的女人,而她,只能默默转身,独饮自己的孤寂与落寞。这是皇帝的权力。皇宫中只有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名义上是她的丈夫,但只有表面上礼仪的配合,而不存在实质上的亲近,从来都没有过。

这种痛苦,又有谁会去了解呢? 珍妃是个有活力但又任性的小女人,光绪对她的爱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据说,她曾经女扮男装,躲进光绪的上书房,甚至为光绪批答奏折。慈禧太后对此也略有所闻,但一直隐忍未发。

直到甲午战争l参败期间,珍妃为人请托卖官之事东窗事发,瑾妃、珍妃同时被降为贵人(清宫后妃制度,分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七个级别),她们的兄弟志锐也被打发到乌里雅苏台去做参赞大臣,被远远地赶出了京城。

珍妃被贬后仍旧心高气傲,拒不认错,最终被打入冷宫。终于,在庚子年的非常之变中,慈禧太后在离开皇宫前下令将珍妃沉于井中。据说,珍妃在此前要求光绪皇帝留在北京与洋人议和,这大大触怒了慈禧太后。

珍妃死的时候,光绪还不知道这幕悲剧的发生,他只是木讷无助地跟随着慈禧太后逃到了西安。次年回京后,光绪常对着珍妃留下的帘帐长久地发呆,自此后,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脾气也一日坏似一日。

光绪的一生,也是一个“杯具”接着一个“杯具”,一直到死。不过,光绪的死对隆裕皇后或许是个解脱,因为她从皇后变成了太后。慈禧太后也死了,长期压迫她的两座大山都去了,原本消瘦的隆裕反而逐渐丰满甚至肥胖了起来,这段时间她的心情可能不错。P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