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国际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让世界惊了
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国际空间站的所有建设工作已经进入尾声,这个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洲空间局等6个太空机构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的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载人空间站已经成为太空探索国际合作的典范。
而此时,中国的空间站建设计划才刚刚起步。将来我国的空间站建成以后,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技术上都不会超过国际空间站,参与国际合作,不仅可以获得更为先进的太空探索技术,还可以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那么,为什么中国不能加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去呢?
“其实,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拿到进入国际空间站的门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问题研究人员俞盈帆告诉记者。
早在2000年底,当时的中国科技部长朱丽兰就表示,中国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增加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标之一就是参加国际空间站计划。“国际空间站虽然由美国和俄罗斯共同主导,但是绝对控制权依旧掌握在美国的手里。目前中国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外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国,美国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崛起一直深感忧虑并怀有戒心。
为了防止航天技术的扩散,保持美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的优势,美国一直拒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计划。”俞盈帆说。
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告诉记者,并不仅仅是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的难度比较大,实际上,中国航天科技的整个发展历程一直都受到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和遏制。近些年来,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想要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合作,就必须要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掌握一些关键技术和人才。没有实力,一些合作项目就根本参与不进去。“就像美国和俄罗斯,曾经是‘死对头’,现在却走到一起。”
至于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国家之所以能够加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去,除了政治制度方面的因素以外,这些国家在太空领域并不是美国的强力竞争者,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没有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能力。而这些国家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可以大大减轻美国的经济负担。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费用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其每年的运营费用也超过了900亿美元。如果都由美国来承担这些费用,其就会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就要谋求众多的、并且和它没有太空利益冲突的国家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之中。”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曾经参与“阿波罗”登月的美国航天界元老奥尔德林呼吁,“美国宇航局应考虑在国际空间站上为中国‘飞人’铺开‘欢迎的地毯’。”俄罗斯航天专家当时也表示,有意邀请中国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但是,出于种种考虑,美国政府没有允许中国加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计划之中。
直到2007年10月,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依旧表示,中国期望与美国开展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成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第17位合作伙伴。但是此后还是没有得到美国官方的正式回应。
“由于中国无法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去,只好独立自主地进行空间站计划。”不过俞盈帆认为,中国自己进行空间站计划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很多人认为中国如果加入国际空间站,建设空间站的费用就可以大幅降低,事实上并非如此。目前,除了美国和俄罗斯以外,其他参与国每年缴纳的“入门费”至少都在1亿美元以上。虽然现在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测控网,但是参与国际合作就必须分担国际空间站所用测控网的费用。这对已经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中国而言,并不合算。
此外,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只有15~20年,该项目完成后它们还能否合作是一个未知数。美国在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其在太空探索领域的预算和计划已经全面收缩和改变,为了集中精力探测火星,奥巴马已经放弃了重返月球计划。目前美国的航天飞机退役已经进入倒计时,以后,美国人到达国际空间站的唯一途径就是购买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船票。俄罗斯也借此机会不断给船票涨价,前些年,每个座位为2000多万美元,但是目前已经涨到5000多万美元,如果中国参与,自然也要受到俄罗斯国际空间站船票涨价的待遇。
近些年来,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也受到很多的批评。有很多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国际空间站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义的计划。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列举,花费在国际空间站计划上的上千亿美元和近乎一代人的时间,如果将这些成本用于应用领域的研究,也许对人类更有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还有没有必要搞空间站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俞盈帆表示,中国搞空间站是很有必要的,虽然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是其在科学方面的价值绝对不可忽视。
比如在对地观测方面,空间站比遥感卫星条件更优越。当地球上发生地震、海啸或火山喷发等事件时,在站上的航天员可以及时调整遥感器的各种参数,以获得最佳观测效果;当遥感器等仪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又可随时维修到正常工作状态。用它对地球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可长期预报气候变化,而且陆地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也都会从中受益。
北京天文馆高级工程师寇文告诉记者,由于受到地球大气层的影响,目前在地球上能够接收到来自宇宙的信息只有可见光和部分无线电波,而大量的电磁波已经被大气层过滤掉了,这使研究和探索宇宙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如果在空间站上进行相关的天文研究,就可以排除这些限制。中国的空间站将来建成以后,就可以在空间站上建立专门的天文观测设施,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与其他航天器相比,空间站因为有人参与观测,再加上空间站在太空的活动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机动的观察测定方法,因而可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作用。通过空间站,天文学家不仅能获得宇宙射线,亚原子粒子等重要信息,了解宇宙奥秘,而且还能对影响地球环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阳耀斑、暗条爆发等做出快速反应,及时保护地球,保护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员。
空间站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大力推动空间生物学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可直接促进航天医学的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参数来判断重力对航天员身体的影响,可提高对人的大脑、神经、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
从遥远的将来来看,空间站的建成和应用,也是向着建造太空工厂、太空发电站,进行太空旅游,建立永久性居住区(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载人航天的远期目标接近了一步。
“另外,中国作为美国、俄罗斯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航天大国,也有必要抢占这一高地。”庞之浩表示,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研究都是在很多年以后才显示出它巨大的价值,短时间内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估。但是如果现在有这个条件而不去做,将来就会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陷入被动状态。
针对中国目前难以加入国际空间站合作的现实,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李少军告诉记者,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不是一般的民用领域,它涉及到很多敏感的高新技术,因此存在政治和军事利益冲突的国家,其合作往往难度比较大。另外,其他载人航天项目和探月、探测火星等宇宙探索领域的合作也是如此。
“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现在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希望得到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但是又不把自己的技术给别人。”李少军说,目前国际上存在一些科技方面的合作,其范围都是有限的。
不过,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将来高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宇宙探索这个领域,只要有条件和机会,中国还是要尽量参与各种合作,这也有助于中国的宇航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中国宇航学会这些年来一直在谋求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两次大型国际合作论坛,以后我们还会推动中国在宇航事业中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杨俊华说。
====================
天宫一号近况如何?中国什么时候进行探月活动?中国空间站何时能够建立?新的长征5号运载火箭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中国真空学会2012年会和510所建所50周年的活动上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前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天宫一号还有没完成的任务
戚发轫院士告诉记者,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第一步就叫载人飞船阶段,第二个阶段叫空间实验室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是干嘛的呢?就是要为第三阶段,就是空间站阶段做技术准备。首先是要解决出舱活动,这个事情通过神州七号已经完成了,中国人能够出舱返回,这个技术解决了。
二是解决交汇对接。两个东西交汇对接,谁和谁交汇对接也有不同的方案,俄罗斯是飞船和飞船对接。中国人曾经想把轨道舱留在那儿对接,后来发现还不够,我们就搞了一个“目标飞行器”,有一个目标在飞行,下边有一个跟踪飞行器跟着它。这个飞行器就是天宫一号。
其目的,第一步是作为交汇对接的目标,第二步就是空间实验室,人可以生活在里边,待一段时间再回来,等于是给空间站做技术准备。这件事情比出舱活动复杂,天宫一号目前已经完成三次交会对接的主要任务。但是还有一些后续试验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今后还将从天宫一号上取回数据或试验物。
至于大家都在关注的神舟十号火箭,戚发轫说:“神十目前正在进行下一步研究,至于什么时候发射还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但是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神十将会继续载人升空,从天宫一号中带回实验样本等物。”
两年后发射长征五号大推力火箭
戚发轫告诉记者,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航天员队伍的储备和医学保障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步伐都坚定有力。戚发轫表示,无论“嫦娥奔月”,还是“天宫一号”与“神八”完美对接,人类进入太空每一步都离不开把航天器送上天的运载火箭。此前我国的火箭运载能力都在10吨以上,美、日、俄已经有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航天器越大,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就越高。
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长征六号”“长征七号”就是在运载能力上与这三国可以相提并论的大推力火箭,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首飞。其中长征五号预计2014年首飞。它完全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并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5吨的运载能力。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目前大型部件已经研制完成,发动机正在试车。长征五号在技术上是全新的火箭,相比以往的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有成倍的提高。它研制成功后将改变目前中国火箭大幅度落后于世界运载火箭先进水平的局面。他告诉记者,我国即将于2014年首发“长征五号”火箭,其运载能力将比之前的火箭提升一倍。
2020年中国空间站将建成
美俄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拥有自己的空间站呢?戚发轫告诉记者,这个梦想并不遥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正有序推进。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这个任务“神五”“神六”已完成。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天宫一号”和与之对接的飞船正肩负这一使命。第三步就是建成空间站。戚发轫说,2020年之前,中国将完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建成中国空间站。
它包括一个重20吨的核心舱、两个20吨的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总重量将达到80吨。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而这也是国际空间站预计退役之年。那时,中国空间站或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发展航天根本目的是服务民生
针对有些人认为国家每年在航天上花那么多钱,还不如花在百姓身上更实际的观点,戚发轫并不认同,他表示,发展航天事业的根本目的还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让地球的人类、老百姓生活得更好、更富裕。他给记者举了几个例子,“现在我们每一个人要生活得好,生活质量高都离不开航天,离不开卫星。比如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那么这个信息的传输就非常重要,我们能够实时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我强调‘实时的’就是哪儿有事我们就知道,世界上任何信息都能到这儿来,那就是要有卫星。信息传输、通讯、广播已经进入千家万户了。假如说我们没有这个卫星,那么电视机也没有销路。”他说。
戚发轫告诉记者,在生活方面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发布也需要靠航天科技。获取这个信息,卫星上天了,把地球所有的信息都搞清楚了。最典型的就是气象卫星,每一天看天气预报都有一个云图,这个云图就是气象卫星,在我们中国的上空每天24小时把云图都搞清楚了,所以天气预报非常准确。
至于信息发布,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用导航的终端,当然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美国的GPS,但是现在我们中国的“北斗一号”也在推广应用。我们今年的1月17日又发射了“北斗二号”第三颗星,我们大概到2012年发射十几颗星,到2020年就要组成一个三十几个卫星的网,相当于GPS全球的了。
所以应该说航天事业的发展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了,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了。比如说有海洋卫星、资源卫星,中国人不仅为自己服务了,也为世界人民服务了。比如中国的气象卫星,它的气象资料无偿地提供给世界各国使用,应该说影响很大。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载人,这个载人虽然现在还没有为老百姓直接服务带来什么好处,主要是政治影响、国家综合力的体现,但是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技术也推广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举两个小例子,现在小孩都用尿不湿,这个尿不湿之所以发展的这么快,最早就是航天员上天为了方便也用尿不湿,现在变成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再一个就是微波炉,航天员上天要吃饭,长期都吃凉的不行,要热的,但是为了安全不能用明火,所以把微波炉给航天员用。可以想见,未来的太空,包括远程医疗什么的都可以和普通老百姓之间实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