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章的后代 冯玉祥将军的子女 冯玉祥的后代
笔者和冯文中有一次闲聊,提及他的家事,冯文中说,他的奶奶叫刘德贞,是冯将军的元配夫人。冯玉祥1948年罹难时,冯文中还没有出生,他对这位在中华民国史上有着重大影响的祖父的了解,除了从父母那儿听说一些外,更多的也是从历史书籍上看到的。而他的祖母逝世于1923年,当时他的父亲也只有13岁,因此他知道的更少。为了弄清刘德贞的身世,我查阅了有关冯玉祥将军的文献资料,遗憾的是关于刘德贞的记载很少。
1905年,冯五祥所在部队的协统陆建章和标统王化东对他都很器重。陆建章有位由他抚养长大的内侄女刘德贞,经王化东作介绍,要许配给冯玉祥,可是冯玉祥当时的职位只相当排长,他认为自己地位低下,薪水微薄,遂婉言谢绝,后在王化东的大力促进下,终与刘德贞成婚。
冯文中告诉我,他的祖母是在农村长大的小脚女人,虽然很贤惠,但是祖父并不喜欢她。他们共同生活了18年,生下了2男3女。
大儿冯洪国,也就是冯文中的父亲,本文下面还详细介绍他。
二儿冯洪志,早年留学德国,1943年回国在华西兴业公司任工程师。1946年随父出使美国,并留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泰山工业公司总裁,是一位对美国核潜艇工业有卓越贡献的工程师,近年来一次又一次回到中国,帮助中国引进新技术。
大女冯弗能,原为国务院德文翻译,1972年去世。
二女冯弗伐,童年时代跟随父亲戎马生涯,后留学德国,幻想当个飞行员,被父亲训斥,于是埋头学习机械,后学成归国。解放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现为北京市政协委员。
三女冯弗衿。1944年读大学时,父亲执意要把她许配给自己赏识的部下将领,冯弗衿知父命难违,遂自杀。冯玉祥对子女要求很严,对部属也是这样。有时严格得过于苛刻,这也是后来部属背叛他的原因之一。
不管冯玉祥将军是否喜欢自己的元配妻子,刘德贞为他生育了5个子女。同时,冯玉祥成了陆建章的内侄女婿以后,一直得到陆建章的提拔和帮助。在军阀混战、内部倾轧时,冯玉祥几经险情,都受到陆建章的保护,这不能不说是为他后来的"天降大任"奠定了基础。
1923年,刘德贞在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进驻北京南苑期间,因患产科病症,经北京协和医院医治无效,于12月15日去世。
长子冯洪国的一生
冯玉祥将军的子女(包括李德全所生1男3女),除冯洪国继承了他的职业从军以外,其余都是学工的,这也许是冯玉祥对军阀混战、官场虚伪的厌倦。从1930至1934年间他给在德国求学的冯弗伐、冯洪志的信中,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封封信都谈到了国危民困,青年人应该图强救国。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你将来如能做个工人,便是很好的事了。如果你努力的话,你能学成一个工程师,那就更好了。中国不短少能说话不能作工的人。什么老爷啦,太太啦,少爷啦,小姐啦,全是一些个废物。全是吃人的人。那些人是一点价值都没有。"冯玉祥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无限忧虑和高度的责任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女们,使他们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
冯洪国却走了另外一条路,是他父亲戎马一生并为之失望的路。
冯洪国生于1910年,从小随父亲南征北战。冯洪国14岁时,被父亲送往苏联中山大学读书,和他同学的有蒋经国、廖承志,当时的上海报纸以"三公子在苏俄"为题连续报道了他们在苏联学习、生活的情况。冯洪国刻苦学习、生活俭朴,受到了社会人士的赞誉。
1929年,冯洪国19岁时,父亲又送他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
冯洪国赴日留学不久便加入了日本共产党,翌年回国后转为中共党员,被党派到冯玉祥身边工作,用他的特殊条件加强党与冯玉祥的联系,促进团结抗日。
后来,冯洪国又受党的派遣,参加了组建晋西游击队和参加抗日同盟军的活动。他的共产党员身份,虽逃不脱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但是碍于冯玉祥的地位,却不敢贸然对他下手。1944年,冯洪国所在的党支部被特务破获,从此他便和党失去联系。
解放后,他的家属曾向重庆市委组织部提出他的党籍问题,市委组织部表示:冯洪国曾经脱党,有一定历史原因,根据他的一贯表现,只要重新申请,是可以考虑的。为此,党组织曾三次找他谈话,而不知为什么,冯洪国却一直沉默。冯洪国已经作古,这个问题留下了永远解不开的谜!
抗战期间,冯洪国一直随部队驻守在抗日前线,由于他的身份,自然得不到蒋介石的信任,只让他挂着上校参谋的虚职。好在他处世谦谨,不慕名利,为人正直,深受官兵尊敬。
1944年在河南驻马店驻扎时,和当地平民女子杨瑞英结婚。抗战胜利后,冯洪国带着妻子回到南京,和父亲相处了一个短暂的时期。一次,蒋介石向冯玉祥问及他的情况,冯玉祥说在家赋闲,蒋介石说:"洪国留学过苏联、日本,还是应该安排工作。
"于是亲自安排冯洪国去重庆陆军大学高研班学习。此时解放战争已经开始,陆大高研班许多学员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儿子,蒋介石害怕这些将领在战场上投降、起义,实际上是把他们的儿子扣作人质,冯洪国在陆大的处境便可想而知了。
1946年6月14日,冯玉祥送别儿子时,亲自为冯洪国作画,画的是一个力夫肩扛着沉重的麻袋。并题诗:"背负甚重,压的腰痛;咬紧牙关,硬不出声;坚决忍耐,向前进行;目的达到,轻松光明。"这首诗不仅是对冯洪国的鞭策,也是他今后生活的写照。冯洪国万万没有想到,他这次和父亲分别,却成了他们父子的永诀……
1948年9月1日,冯玉祥将军在黑海遇难。一年以后,重庆解放,冯洪国留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工作,直到他1973年去世。冯洪国的晚年,正像父亲赠给他的诗所写的:"目的达到,轻松光明。"冯洪国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父亲一生清廉,留给他的惟一遗产仅有一件皮大衣。
他靠着微薄的工资,维持着全家8口人的生活,虽然清贫,但是对冯洪国来说,经历了30年的军旅生活,能够在晚年享受一种宁静,已是莫大的幸福了。如果不发生"文革",冯洪国的晚年也许一直是在平静中度过。但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复杂的经历,自然在"文革"中难逃厄运。
如今,冯洪国的妻子杨瑞英还健在,仍住在重庆"文革"前的部长楼。当我第一次采访走进这幢大楼时,我不禁想到,当年能住进这幢大楼,足以说明党和政府对冯玉祥将军后代的照顾了。尽管近几年重庆新修了许多豪华的高楼,这幢部长楼已失去了往年的气派,但它仍是历史的明证。
长房嫡孙冯文中和"玉祥"号
冯洪国留下了6个儿女,冯文中排行老四,出生于1952年。他没见过祖父,祖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影响,他除了从父亲那儿,更多的是从历史书籍上了解的。他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祖父感到自豪。然而祖父却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没有遗产,没有地位,甚至连魁梧的身形也没能遗传,据说他上幼儿园时,住在教堂里,空气很潮湿,使他染上了风湿性心脏病。
不过,祖先也给他留下了最宝贵的东四,那就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同代人一样,冯文中当过知青、木工、汽车修理工、电工,经受了生活的磨练。
1978年落实政策时,他被安排到重庆统战部门编写文史资料,这无疑给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冯文中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中国近代史和祖父的材料。
他撰写的文章《试论国民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历史作用》(8万字)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论文;他编写的《冯玉祥先生在重庆大事记》为历史学家研究冯玉祥将军在抗战时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冯文中本来可以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然而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年青人的心躁动起来。他觉得历史已成为过去,年青人应该创造未来。他再也坐不住了。
在研究重庆工商业发展史时,他注意到重庆的工商业无一不是依靠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走出夔门而发展起来的。历史给后人许多借鉴和启迪。
1988年,当重庆环球轮船公司处于资不抵债的最困难时期。他毅然丢掉"铁饭碗",投入这家民间企业。
环球轮船旅游公司坐落在长江边上。窗外不时飘进江水的拍岸声和过往船只响起的笛鸣,使人仿佛置身在一艘航船中。环球公司就是一艘船。
当年蒋介石到台湾时,带去了冯玉祥麾下的两个军。岁月沧桑,如今当年的老兵流落世界各地,有的在商场上发迹了。当他们知道曾有恩于自己的长官后代在大陆经商的消息,便纷纷慷慨解囊,或明或暗,连冯文中也弄不清其中的背景。
不过有一点冯文中心里明白,那就是环球公司中外合资以后,外方占股70%,按一般的规矩,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理应由外方担任,可是台湾方面却指名要他就任,个中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冯文中感慨道:"我祖父去世多年,至今他在天之灵还在庇佑我们这些子孙。
"冯文中曾向笔者谈及又一事:他刚到环球时,公司正面临破产的境地,为了筹资,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香港珠成海陆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永福。姜先生得知他是冯玉祥将军的后代,连声说:"我对冯将军一直很仰慕,你是他的后代,我应该帮助你。
"于是迅速向环球投资50万元人民币,又组织了两艘先进的集装箱专用船,从澳大利亚运货到上海,然后交环球转运到重庆,开创了上海至重庆内河集装箱运输的历史,使环球公司名声大振。如今,"玉祥"号与另一艘豪华游轮"马可·波罗"号正通过夔门走向广阔的航道,环球公司的事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匈牙利人山德尔寻找冯玉祥将军的子女(附图)
自左至右:山德尔、冯洪达、冯理达、罗元铮。 自左至右:冯洪达、冯理达、冯颖达、冯小达兄弟姐妹四人。1948年摄于美国。 王民培文 他至今珍藏着与冯理达、冯洪达、冯颖达、罗元铮的合影,经常拿出来细细地看,并陷入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思念中。
他还常把照片给别人看。他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说,中国姑娘特别可爱,我希望你们至少有一个人能够娶到中国姑娘为妻。 有关"友谊地久天长"的诗和歌已经多得不胜枚举,而一个真实鲜活、经过半个世纪考验的友谊故事,近来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它使那些华丽的诗和动听的歌都黯然失色。 外交官夫妇连接莫斯科旧情缘 那是去年6月,我家夫君刚从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任满回国,又赶上使馆的文化参赞也回国休假,就约了几个朋友小聚一次。
席间,自然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侃。侃着侃着,刘参赞忽然问大家:"你们谁能帮助找到冯玉祥将军家的子女?"在座的都说不认识,却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有个匈牙利老头儿跟着了魔似的,一直在找他们家的人。
"刘参赞就给我们讲了如下的故事。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能到苏联去留学是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匈牙利青年山德尔(音译)有幸进入苏联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在那里,他又先后与冯玉祥将军的几个子女冯理达、冯洪达、冯颖达,还有冯理达的丈夫罗元铮成了好朋友。他和冯洪达同窗共读,而且住在同一个宿舍,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在皑皑白雪中追逐着打雪仗玩。
山德尔还特别喜欢冯家妹妹颖达,怀揣一段甜甜的心事。 以后,战争威胁到了莫斯科,学院迁到了列宁格勒。谁知他们仍然在那里相聚,又一起学习和生活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互相了解着彼此的国家、语言、生活习惯、文化历史、风土人情……他们相约永远做好朋友;他们相约,哪怕万水千山,哪怕灾荒和战争,绝不忘记这份情谊,到老也要互相找到对方。
后来,他们回到了各自的国家。若干年后,各自的国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岁月流逝,那个朝气蓬勃的匈牙利青年山德尔一眨眼便垂垂老矣。许多事情都记不清了,但他却始终忘不了他的中国朋友,忘不了他们关于友谊的誓言。
他很遗憾自己没能娶到中国妻子,他就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说,中国姑娘特别可爱,我希望你们至少有一个人能够娶到中国姑娘为妻。他至今珍藏着与冯理达、冯洪达、冯颖达、罗元铮的合影,经常拿出来细细地看,并陷入美好的回忆和深深的思念。
他还常把照片给别人看。一旦遇到中国朋友,特别是中国的外交官,他会拿着照片请人家帮助寻找旧日的中国朋友。大家也帮着他找,但不知为什么,寄回国内的信件阴差阳错地都没了下文。
当我听到这些故事后,被山德尔老人深深地打动了,我决定帮他。于是,我连夜写了一篇数百字的小文:《一位匈牙利老人急寻冯玉祥将军的子女》,刊登在《北京晚报》上。两天里报社接到热线电话一百多个。有的人还直接找到我,提供线索。
我终于和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同志——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和新中国第一个女部长李德全的长女通了电话,她非常高兴,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她家聚一聚。 我们夫妇和刘参赞一起去拜访了冯理达同志。
大家刚刚握完手,便一见如故地打开了话匣子。冯理达同志说:"民培你真行,你立了一大功,把失去联络五十多年的中匈两国的好朋友联系起来了。"我笑着,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 冯家五姐弟沧桑人生 我们问起山德尔关心的冯家姐弟的情况。
冯理达略有点伤感地说:"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一共五个:我是老大,下面依次是妹妹颖达、小妹妹小达、弟弟洪达。本还有一个弟弟小光,一岁就失踪了。四个兄弟姐妹到今天就剩下我一人了。
" 冯理达说:"最先去的是小妹妹冯小达,那是在1948年,毛主席、周总理邀父亲全家回解放区参加解放斗争。归途中,轮船行至黑海时起火,发生了惨烈的海难事件。这次海难事件,父亲和妹妹小达遇难去世。
"冯理达非常悲哀地对我们说:"全都烧成漆黑,认都认不出来,惨极了。颖达和妈妈也负了伤。冯小达是父亲冯玉祥将军和母亲李德全最小的女儿,深得父母疼爱。爸爸在诗里都说她‘……小达瘦中娇,真不愧是小辣椒……’可见对她的宠爱。
"山德尔喜欢的是我的大妹妹冯颖达。她自幼好学。1947年,她和我们父母一起在美国。
1948年黑海海难时,是颖达从烟火中冲出来,大敲我夫妇所在舱室的门,唤醒我们起来逃生的。在这个事件后,颖达和妈妈受了伤,她受到了如此强烈的刺激和伤害,留下了后遗症。1949年,颖达赴苏联列宁格勒医学院学习。
就是在那儿,她认识了山德尔。在苏联她始终体弱多病,还患了结核症。1950年,周恩来总理访苏时,把她带回国内养病。1952年康复后,她到北京农业大学学习。自1956年始,颖达一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
"她和丈夫——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增菲生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都在美国,挺有出息。她自己牢记父亲冯玉祥的教导‘要自爱,要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她熟练掌握俄语、英语两门外语,把西文图书编目工作搞得非常出色。解放后妈妈李德全工作繁忙、日理万机,是颖达妹妹精心照料着母亲的生活和身体,做出了默默的奉献。 "颖达于1990年去世。她的去世使我悲痛之极,同胞五人,我与颖达情谊最深。
我忘不了与颖达在美国共同支持爸爸妈妈的日子;忘不了与颖达在苏联一起学习的艰苦岁月;更忘不了黑海海难事件中,是颖达妹妹冒着滚滚浓烟冲过走廊,声嘶力竭地敲打我的门,唤醒我们火速逃生,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
刻骨铭心啊! "她去世时,我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披衣起来,在灯下给妹妹颖达写祭文。写了一篇《思妹》,又写《念妹》;再写一篇《悼妹》,最后写了《哭妹》。‘……颖达爱妹,颖聪达观,颖丽过人,正义慷慨……情谊最深,骨肉情真……妹先去,姐心碎……。
’ "弟弟冯洪达,是父亲最小的儿子,他也曾随父母到美国,也曾到苏联学习,在那里他和山德尔同班读书,又住在一个宿舍,结下了深情厚谊。
洪达的童年和少年,正是父亲冯玉祥将军‘从一个旧军人,经过了曲折的道路,转变成一个民主军人,最后走向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时期,他自幼从父亲那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
他长得高高的,方圆的面庞,酷似父亲。魁梧的身材、坚毅的面容,让人一看就是标准的军人风度。
1948年黑海海难事件发生时,洪达还不满18岁。然而,在大难当头之时,他却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轮船起火,他冒着浓烟烈火,勇敢地破开舱门,先把已经昏迷的父亲背了出来,后又跑进去把母亲也背了出来。
当时,父亲经抢救无效去世,年方66岁;母亲经抢救从昏迷中醒来,但也受了伤。一家人两死两伤的厄运,给我们留下了永远的、不可磨灭的创伤。 "我始终认为,父亲和小妹妹的死是一次有预谋的政治谋杀,是一个卑鄙的阴谋。
此后,经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批准同意,洪达赴苏联学习,并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他于1953年毕业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海军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84年,国庆35周年大阅兵之际,他正担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副院长,亲自组织和训练海军军官方队。
他与大家同吃同住同训练,身体力行,从严要求,不顾烈日炎夏,不怕连续作战的疲劳,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军委首长的赞扬。
国庆节那天,我们的海军方队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向全世界显示着国威、军威。那一刻,冯洪达就走在海军方队的最前面! "1993年,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少将)的冯洪达病逝了,年仅62岁。
他要在世,能再见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异国老朋友山德尔,该多高兴啊。 "冯洪达的妻子余华心是余心清之女,毕业于复旦大学,后来获得人民大学硕士学位。她和洪达同甘共苦数十年,生有一儿一女。女儿目前是辉瑞公司的亚洲总代理,非常能干。
儿子继承爷爷和爸爸的事业,为国从军,而且已经是我军最年轻的师长了!" "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 我们又请她讲讲她和丈夫罗元铮的故事,他们可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达半个多世纪的终身伴侣!
在冯理达介绍中我们得知,早在抗战时期上大学的时候,他们就在成都认识了,而且还曾在一个合唱团里唱歌,宣传抗日救国,志同道合使他们早已心心相印。后来冯理达随父亲到美国,罗元铮成为冯玉祥将军的秘书。
那时,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冯将军极为愤慨,写了《告全国同胞书》,毅然决定与共产党全面合作。为此,他被开除了国民党党籍,并吊销了出国护照。 在美国,冯将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还常常被便衣特务盯梢。
此时的冯理达和罗元铮就成了冯玉祥将军的左膀右臂。他们患难与共地承担了司机、警卫、秘书、翻译、勤务……等项任务。1947年中秋节,他俩在前排开车,冯玉祥、李德全夫妇坐在后排,驱车向美国东部进发。
走着走着,父母在后面发话了:"你们结婚吧!"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结婚就结婚。他们把车子停下来,就在路边的草地上举行了婚礼。没有教堂,没有婚纱,没有风琴伴奏。但那是怎样的纯洁、隆重。
父亲给他们拍了结婚照,又请过路的美国人给全家拍了合影。冯将军还亲笔题写了一副对联赠给他们:"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 罗元铮后来也留学苏联,1953年,成为最早归国的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专家。冯理达是免疫学专家,老两口至今恩爱如初。
冯理达虽然已经76岁了,但看上去至少要年轻10岁。她是全国政协委员,又是免疫学博士,虽然因年纪大已不担任海军总医院的副院长了,可还兼着许多职务,一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 这次会面后不久,刘参赞回到了匈牙利,直接和山德尔老人取得了联系。
山德尔看到了带去的冯理达的信和近照,非常高兴,感慨万千。他还把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照片翻拍下来,寄到中国给冯理达,可惜他因中风,无法来中国见老朋友。 "友谊地久天长,友谊地久天长!"我从心底里为他唱起这首歌,为山德尔,为冯玉祥将军的子女,为纯真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