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凤追悼会】马金凤百余张珍贵照片“入档”洛阳
主要内容:马金凤追悼会,昨日,应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宝级豫剧大师马金凤和家人的邀请,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专程赶赴郑州,接收马金凤的百余幅照片资料。
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接收的资料充实了“马金凤专门档案库房”,社会人士经马金凤和家人授权后可进行查阅。
市档案局负责人介绍,马金凤曾获得“豫剧功勋杯演员”和“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等殊荣,被称为国宝级豫剧大师,又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马金凤积累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从艺资料,市档案局决定挽救性保护好这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2004年12月,该局接收了马金凤未经整理的散乱资料,经过1年半的整理,完成了文书、名人字画、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的分类、编号、编目等整理工作;2009年设立了“马金凤专门档案库房”;2011年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立了“马金凤展厅”。
目前,展厅除了马金凤的文字资料和各个时期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还陈列着一些珍藏物品。比如20世纪80年代一次慰问演出后,戏迷赠送给马金凤的军装和三四十厘米高的坦克模型,根据马金凤主演的豫剧《穆桂英挂帅》和《花打朝》绘制的连环画等。
如今,10年过去了,马金凤的相关资料也在不断增加。因为对市档案局的保管工作非常满意,本月初,马金凤的家人和市档案局取得联系,打算再托管一些资料。
驱车两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马老家中。“客人来了,欢迎欢迎!”身着亮红色毛衣的马金凤站在门口,一看到市档案局工作人员和洛阳晚报记者,立刻笑呵呵地一一握手。
虽然已经92岁高龄,但马金凤气色很好,眼不花,耳不聋,头脑清楚,走起路来稳稳当当。“虽然离开洛阳的时间不短了,但是很多老朋友,还有以前的事情,我一点儿都没有忘记,一闭上眼睛满脑子都是他们。”马金凤说。目前,已经出版的《马金凤传》一书对马老的生平只记录到2004年。马金凤的三女儿马汎浦从2004年退休后开始整理母亲的档案,坚持为母亲写日记、拍照片并分类保存。在《马金凤传》一书的后面,洛阳晚报记者看到了她手写的近十年来马金凤活动大事记。
此次交接的百余幅马金凤不同时期的艺术和生活照,原本可以通过网络传递。可是市档案局考虑到档案唯一性问题,为防止网络泄密,坚持到现场进行复制;不仅如此,本报摄影记者也携带了专业相机,协助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完成对马老所获得的奖杯、奖牌等资料的留影。对此,马汎浦很感动。“你们的工作非常细致,冒着寒风跑这么远来取,把资料交给洛阳市档案局,我放心!”马汎浦说。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提议,等到明年春天,邀请马金凤来洛阳录制口播档案,马金凤欣然应允。
洛阳晚报记者了解到,此次交接的百余幅照片,除了部分在郑州市档案馆举办的《郑州当代名人档案陈列展》展出过,有不少是首次对外公布,里面还有不少小故事。
1963年,马金凤赴北京参加“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周年活动”,并演出了豫剧《窦娥冤》。当时拍摄的黑白剧照,可以让广大戏迷一饱眼福,看看半个世纪以前马金凤的风采。
2008年,马金凤身体不适,前往北京治疗,家人陪同前往。那年春天,马金凤大病初愈,和儿女及外孙女一起在连翘花丛中拍照,这也是马老近年来首次露面的“全家福”。
除此之外,还有20世纪80年代马金凤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崔兰田合影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来之不易,是一位记者在为崔兰田先生写书时偶然发现的,前不久刚刚传给我。”马汎浦说。
临别时,马金凤为洛阳戏迷送上祝福
在长达两个小时的采访中,马老大多数时间是站着的,她说“已经习惯了”。92岁的老人依旧精神矍铄,究竟有何保养“秘方”?“家常便饭,没有那么多讲究,该吃啥就吃啥。”马金凤告诉我们。
由于年事已高,马金凤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坚持练功和唱戏了,每天早上8点左右起床,中午休息一会儿,晚上10点左右睡觉,平时在家里“遛弯儿”,天气好的时候会在小区里走走。
在为人处世上,马老也有一套人生观:一是不要生气,什么事都要想得宽,不钻牛角尖,胸怀宽广,任其自然,什么难、什么坎儿都能过去;二是多做好事,少为自己考虑,多为别人着想,长此以往,心情愉快,心里踏实,怎么会不长寿呢?
临别时,马金凤专门委托洛阳晚报记者向洛阳的父老乡亲送上祝福:“我的身体很好,大家不用担心。再过半个多月就要到新的一年了,恭喜、祝贺,给大家提前拜个早年。我在心里一直记挂着洛阳,天气暖和了,我还要回家看看!”(记者 李岚/文 李卫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