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景和扬州 北京协和医院不断发扬协和精神纪实

2017-08-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编者按: 当前,全国各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80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院重视和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不断发扬"协和精神",以严谨的学风.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他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改革创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时代精神,成为医疗卫生界的一面旗帜.卫生事业肩负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神圣使命,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以"三个代表"重要

编者按: 当前,全国各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80年历史的北京协和医院重视和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不断发扬“协和精神”,以严谨的学风、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

他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改革创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时代精神,成为医疗卫生界的一面旗帜。卫生事业肩负着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神圣使命,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服从和服务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大局,不断追求现代医学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时下,北京正在推行“病人选医院”的改革,绝大多数市民毫不犹豫地首选协和医院。

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协和医院赢得了百姓的如此信赖?答案是:“协和精神”。 80年风雨沧桑,几代协和人孕育积淀的“协和精神”,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至今仍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着每一位协和人。

党中央三代领导人曾多次接见医院的知名专家和院领导,对协和医护人员给予高度评价。 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鲁重美说,“协和精神”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协和人与时俱进,孜孜不倦追求医学的进步,倡导高尚的医德医风,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为生产力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协和医院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历程。 正因如此,北京协和医院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摇篮,而且一直保持着医学界“火车头”的地位,国家级成果奖数量居各医院前列;正因如此,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的医学人才脱颖而出,如医学泰斗张孝骞、“妇女保护神”林巧稚、外科专家曾宪九、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方圻等;正因如此,协和医院才书写了中国第一例食管贲门癌开胸切除手术、第一例全肺切除手术、第一例开颅手术等历史,并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的根治…… 一位医生为了查明患者病情,连续8次验痰,终于找到一条结核病菌。

严谨求精,不断创新,这是协和人创造医学奇迹的“法宝” 一位咳嗽患者到协和医院看病,医生初步诊断是结核病,但是,第一次验痰没有查到结核病菌。

为准确起见,医生坚持连续验痰,直到第八次才从患者的痰中查到一条结核病菌。他又请别人观察核实后,才写下诊断书。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医学前辈张孝骞常挂在嘴边的这八个字,深深地烙在一代又一代协和人的心里。

“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协和医院的院训“严”字当头;“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严肃的态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教育“严”字贯穿。 协和医院的“严”是出名的,从书写病历中就可见一斑。

医院要求住院病历必须字迹工整,文辞流畅,言之有物,记载翔实,叙述清楚,分析恰当,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鲜活的教材。据介绍,自1921年至今,协和病案室共保存病历230多万份,被誉为“协和三宝”之一。

其质量之高、内容之精、收藏年代之久,在国内外堪称典范。 严谨的精神源于协和人对医学的深刻理解。在协和人看来,医学是事关生命的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次接诊、每一台手术都是科学链条的一环,皆应认真视之,严格处之。

来协和学习的医护人员常被该院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深入浅出的学术讲座、严肃认真的会诊讨论、近乎苛刻的科研成果评审,几乎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像海绵吸水那样汲取知识。丰厚的积累造就了协和人的超前意识和国际眼光,他们时刻关注着世界医学的前沿阵地,敏锐地捕捉着最新医学动态,学习,吸收,研究,创新。

一位医生说:在协和,总感觉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催促自己前进。 孜孜不倦的追求结出了累累硕果:垂体瘤的诊治技术集中了内分泌、神经外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9个科室的力量,在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开拓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协和医院率先开展纤维胃镜、胃肠外营养、遗传性疾病的早期产前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率先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正电子断层扫描PET设备,实现了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 医生为紧张的产妇哼京剧,护士不用旧绷带为死者包裹伤口。

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博大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协和人赢得患者信赖的根本 “医生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

看病人不是修理机器,医生不能做纯技术专家,不要凭医学报告下诊断开处方,而要到病人床边做面对面的工作,悉心观察,关心照顾病人。”医学前辈林巧稚的这段名言,体现了协和医院博大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一位老专家曾这样回忆:他年轻时为一名住院病人做检查,一下子就把盖在病人身上的单子掀开。他的老师马上制止说:“这样做暴露太多,你应该一点一点地打开,别让病人感到难堪。

”在老一辈协和人身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天,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仍在年轻一代协和人的身上延续着。 “科学家更多地诉诸理智,艺术家更多地诉诸情感,而医生则必须集冷静的理智和热烈的情感于一身。”这是从医30多年的妇科主任郎景和的感悟。

他认为,尊重病人,关爱病人,不仅是一名医生起码的医德,而且是赢得病人信赖和迈向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外交部一位女青年向记者讲述了她在协和医院妇产科做剖腹产手术的经历。

她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时,心里特别紧张,但在场的医生、护士都努力寻找话题转移我的注意力,缓解我的紧张情绪。当一名医生知道我喜欢京剧时,便在一旁轻声哼起了京剧唱段。我的紧张感和恐惧感顿时烟消云散了。

”的确,在协和医生的眼里,没有单纯的疾病,只有充满生命灵性的病人。 医生如此,护士也不例外。从1995年起,协和医院推出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护士们在做好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之外,更注重与病人的沟通、交流,从心理上关爱患者。

住在重症监护室的一些病人,由于语言障碍,不能自由表达。怎么办?护士们发明了一个办法:制作生动形象的小卡片,上面写着“痒”、“渴”、“冷”等字,拿给病人看。

从病人的表情、手势中,护士们可以做出判断,为病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多昏迷不醒的重病人,没有意识,没有思维。护士们仍像对待正常人那样,每天柔声细语地跟他们说上几句。她们坚信:这种沟通也许会创造奇迹。 病人不幸在医院去世是常有的事。

协和人提出:对死者的尊重就是对生者的慰藉。因此,每一位死者在病房里都会得到很好的处理。护士们会像对待活着的人一样认真、细致地擦拭身体、填塞伤口、堵口鼻、肛门等。一位护士长从自己母亲去世时医院用旧绷带包裹死者的心理刺激中悟出:这是死者的最后一点尊严,为什么我们还要吝啬一点点纱布呢?从此,协和医院为死者裹伤全部用崭新的绷带。

一位医生常常在梦里惊醒,病人无恙,他才能安睡;几位护士用柔嫩的双手为一位病人拍背上百万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协和人始终不渝的追求 一位外科医生告诉记者,他常常在梦里惊醒,总感觉有什么事情。

于是,电话打到医院向值班医生询问:手术后的病人怎么样?只有得到肯定的回答,他才能安睡。

这种“不踏实感”是许多协和医生共同的体验。 的确,协和的医生就像永不停步的运动员。往往正在吃饭,一声呼叫就得放下筷子,立即跑到医院去查看病情,参加抢救,直到病人转危为安。

一台手术也许从早晨做到下午,甚至到夜晚,哪一顿饭是午饭,哪一顿是晚饭,无法说清楚。然而,医生最大的累还是心理压力。病人的病情不稳,医生也坐不稳;病人身体发烧,医生心里也跟着发烧。

在神经内科病房,记者见到一位患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他每天需要做8次吸痰护理,否则极易发生肺部感染。为此,护士们每隔3小时就为病人拍一次背,每次200下,拍完背才能吸痰。一天下来,光为他拍背就是1600次。

而就是这样的高强度护理,护士们已经坚持了近两年。如今,这位仍在病床上躺着的患者,在没有应用任何抗菌素的情况下,从未发生过一次肺部感染和褥疮。可以想见,年轻的护士用柔嫩的双手,近两年为一位病人拍背达上百万下,这需要怎样的献身精神? 也许有人质疑: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医生的这种奉献精神不足为奇;但如今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协和人就能不计个人得失?对此,协和医院副院长李学旺的回答是:“绝大多数协和人把医学当作自己终身的唯一的事业。

他们知道,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辛苦与劳累;选择了协和,就选择了奉献和牺牲。” 协和不是孤岛,看到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在外面挣大钱,协和人并非没有丝毫动心;协和也不是一片绝对的净土,不是人人都能保持操守。

但是,在“协和精神”的熏陶和激励下,绝大多数协和人都在勤奋耕耘,为广大人民的健康奋斗不息。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协和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协和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秘诀”。 本报记者白剑峰 赵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