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工和李叔同 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2017-07-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

课题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教材分析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1905年。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歌曲为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导入教学过程(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师:100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

《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100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生:……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生:(阅读文字)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生:……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兴起。

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填新词编成,而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奥德威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黄河》,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的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