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法律 乒乓球明星王晓明介绍:带领法国女队崛起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一批出国打球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拿到身份之后重返世界比赛,被媒体称为“海外兵团”。在这些人中,代表其他国家和地区取得个人最好成绩的是陈静--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单亚军;争议最大的是何智丽--她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夺得女单冠军之后的言辞引来舆论大战;打球时间最长的是何志文--参加苏州世乒赛时他马上就要过53岁生日了。
而同为60后的王晓明早在1982年出国留学,是名副其实的“海外兵团”第一人,并且是在国外转型最成功的一位乒乓球选手。她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她的人品、能力、气质让她得到了法国政府的认可和信任,曾应邀担任巴黎市政府的体育助理,那时她的顶头上司是法国体育部长拉姆尔,再往上一级就是法国总统希拉克。只要事关中、法两国体育方面的事务,她总是会被法国官方第一个想到并请出来帮忙。
成都“密谋”,踏上赴法之路
王晓明在国内打球时,多次被选拔参加全国优秀青少年集训,最高位置是省队“女二号”,最好成绩是1980年获全国分区赛团体冠军。当时四川省队的“女一号”是国家队选手、退役后又到德国打了很久的田静。
与按部就班读小学、上中学的同龄人相比,运动员通常会提前领教竞争的残酷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王晓明19岁那年离开成都,就是不想卷入当时四川省队的人事纠纷。
1977年,13岁的王晓明从宜宾到了成都之后,有一年半的时间只能算是四川省队的集训队员,不能正式进队的原因,是她在身体检查时被诊断为心率不齐。小小年纪的王晓明平时训练非常刻苦,大运动量训练期间身体也没有什么异常反应,队内比赛又总能打进前三名,省队对她的体检报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她办了正式进队手续。
1979年全运会,四川女队没打好,领队和教练、运动员之间的各种矛盾就爆发出来了,最后除了在国家队的田静,队里实力强一些的选手只剩下王晓明,她每天只能陪着更小一点的队员训练,进国家队的目标变得遥不可及。有一次早操长跑时,王晓明偶然对李先觉教练提到自己有一个舅舅在法国,是1948年国民党政府派出去的最后一批留学生,文革时家里因此还受到牵连,李先觉马上鼓动王晓明给舅舅写信,如果能联系上,就可以让舅舅把她办到法国去。
没想到舅舅收到了王晓明的信,很快就回了一趟成都,当时他对政府还心存疑虑,觉得在酒店说话不方便,到成都就要求住在李先觉的家里。在两位长辈精心筹划安排之下,王晓明1982年离开了成都,目的地不是她自己梦想中的北京和中国国家队,而是让更多同龄人向往的法国巴黎。
重拾球拍,带领法国女队崛起
王晓明的舅舅是个学者,信奉宗教,因为一直单身,对天上掉下来的外甥女自然格外疼爱。王晓明到了法国之后,先是在舅舅的安排下到法国联盟语言学校恶补了两年法语,然后又在巴黎第七大学读了三年法国历史和文学。虽然他自己对体育不太感兴趣,但对于外甥女利用业余时间打球锻炼身体并发挥特长还是很支持,所以在王晓明中断了5年训练重新捡起球拍的时候,他渐渐觉得这个特长可以成为她在法国扬名立足的手段。
王晓明最初是代表一家三级俱乐部打球,由于中断训练的时间太长,刚刚重返赛场时她常常感到体力不足,但靠着从小在中国打下的扎实功底,头一年就了赢个遍,1987年由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特批,王晓明被法国乒乓球队招至麾下参加世界比赛。
此后10年,王晓明几次蝉联法国女单冠军,在法国一直排名第1,最高世界排名是世界第7位。其间,她在1989年多特蒙德世界锦标赛进入单打前8名,1990年获得欧洲锦标赛混双冠军,1991年领衔法国女队获得千叶世界锦标赛团体第3名,还参加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1987年新德里,身穿红白蓝的球衣的王晓明站在了梦寐以求的世界锦标赛的赛场上,兴奋、紧张,还有纠结,因为团体赛法国队要跟中国队相遇,她不知道如何面对,于是向法国队提出自己不参加对中国队的比赛。当她坐在看台上观看这场本来应该由自己领衔的中法对抗时,王晓明意外地发现,中国队的绝对主力戴丽丽同样也没有出场,估计是因为她当年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比赛时曾经战胜过戴丽丽。
“实际上,就算我和戴丽丽交手,我也肯定打不过她。
虽然我们在国内比赛交手时不相上下,但毕竟她一直在水平最高的中国国家队训练,而我已经快6年没有进行过正规训练了。”王晓明很客观地说。这一次经历之后,她知道中国队对“海外兵团”早已有了对策,她也不必刻意回避了。
再次和中国队相遇是两年之后的多特蒙德世乒赛,王晓明在女单1/4决赛中输给了最后夺得冠军的中国小将乔红。又过了两年,王晓明终于登上了千叶世乒赛的领奖台,她表现最抢眼的一战是女团1/4决赛对上届女团第三名香港队,在前世界冠军胡玉兰的指导下王晓明异常骁勇,从原河北选手齐宝华和北京选手陈丹蕾手中独得两分半。
半决赛法国队与中国队遭遇,以0比3告负,王晓明败给了怪板打法的陈子荷。但随后她们轻松战胜了匈牙利,获得了团体季军。
王晓明在法国体育界的特殊地位就是在那个阶段奠定了基础,1990年她受邀成为巴黎市政府体育助理,1998年出任法国乒协常务理事。
把法国足球带进中国
1998年正式退出法国乒乓球队之后,功成名就的王晓明不按常理出牌,没有选择继续在巴黎市政府工作,而是组建了美体思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行政管理也不是我的特长,我自己也不太感兴趣。我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法中两国体育文化项目的合作与交流,但当时在巴黎市政府只有极少人和北京市有官方往来。
”公司成立后王晓明从自己最熟悉的项目--乒乓球、最熟悉的城市--成都切入,1999年与法国乒协和法国教育部合作创建《中国桥梁》项目,组织和选拔法国青少年乒乓球员赴成都进行长期培训,让这些法国孩子在中国学会一流的乒乓球技术的同时,也真正接触到中国的文化传统;2000年,她邀请中国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到法国各地举行了一次巡回表演,深入到法国学校表演的同时,还组织了“你心目中的中国”这样的配套活动,让法国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国。
成功地运作了中法乒乓球项目的交流活动之后,王晓明将目标投向了影响力更大的足球:2002年与成都足协和四川德瑞集团共同建立《德瑞青少年足球培训中心》、引进了法国教练,2004年又促成了培训中心与与法国梅斯足球俱乐部建立合作;2007年协助成都足协组织举办了“德瑞杯”成都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并带着法国梅斯足球俱乐部U17队来蓉参赛,通过这个项目还促成了法国国家电视三台、法国综合报社、法国梅斯市政府代表与成都市体育局、市旅游局的首次交流,从而正式启动了体育为媒带动经济合作的链条,法国国家电视三台专门拍摄制作了长达30成都专题纪录片在黄金时段播放;美体思公司的法中交流项目在2011年升级,与中国足协和梅斯俱乐部培训中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2012年开始正式运营的四川锦江宾馆法餐厅,也是王晓明在“以体育为载体,促成中法两国企业合作”的理念下历经4年的沟通协调促成的。
虽然开着公司,但王晓明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商人,因为“在谈合作的过程中常常忘了自己的目的应该是赚钱”。她用自己20年多时间里结成的人脉,为中法两国在政界、商界、民间的交流合作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2006年至2008年,王晓明作为法国奥委会主席办公室法中关系专员,专门负责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关的一系列工作。
游走于商人和官员之间,王晓明其实更像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能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做出贡献,这是让她最自豪和开心的。
在美食天堂和浪漫之都的巴黎生活了30多年,王晓明到现在还常常跟法国朋友们念叨起川菜的美味,最爱的中国城市仍然是成都。虽然她在这里只生活了短短的6年,流下的汗水和泪水最多,也受过小小年纪不该承受的磨练,但同时也结交了最多最真的朋友,包括她的恩师李先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