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少将魂归故里

2018-03-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激情.理性同在,用我的视角.良知和责任,把行股之路的艰辛记录,把财富增长的见证定格,把构成微观的历史或财经的碎片存档--题记我的家乡湖北天门,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之中,楚人尚武精神得以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虽然排不上全国十大将军县,但在后面的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八.在湖北也是排得上位置的一个县.湖北的五大将军县:黄安.大悟.麻城.黄陂(现归武汉市).天门.在我的老家,最出名的将军就是李人林少将.他是我少年儿童时代心目中的另外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大英雄.我崇尚英雄的细胞就是

激情、理性同在,用我的视角、良知和责任,把行股之路的艰辛记录,把财富增长的见证定格,把构成微观的历史或财经的碎片存档——题记

我的家乡湖北天门,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之中,楚人尚武精神得以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虽然排不上全国十大将军县,但在后面的全国曾出过10位以上将军的县中排序第八。在湖北也是排得上位置的一个县。湖北的五大将军县:黄安、大悟、麻城、黄陂(现归武汉市)、天门。

在我的老家,最出名的将军就是李人林少将。他是我少年儿童时代心目中的另外一个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大英雄。我崇尚英雄的细胞就是那时悄悄潜入的。

过了天门河向南不远,三、五里路的功夫,就到了李将军的村庄、么屋台村(么屋台是我们的方言,亦称陈垱村)。我小时候父亲在粮管所上班,工作很忙,有时候还经常下乡,时常是不回家的,于是我经常是趁我母亲不备,到渡口坐船过去,人划桨的那种小船,一次能够载十来个人的那种。

呵呵,那时候坐渡船是要钱的,一分钱一次,后来提高到二分钱。大人们是这个价钱,我们一同的几个小伙伴年纪小,都没有钱,也不会带钱,于是就混。如果是“好心”的船工,就不会太计较,很顺利的就可以过去。如果是碰到较真的船工或者跟我们小孩子开个什么玩笑,或者是出于安全考虑,看到我们都没有大人带着,我们就很难混过去。

这样,我们就会改变战术,选择大一点的交通工具,到另外不远处的“拉渡船”,能够坐好几十人和板车、拖拉机的那种人力大渡船。

到了船上后,我们有时还得表现表现,很卖力地用一双小手,拉着钢索,小心翼翼地还要防止露出来的钢丝扎手,到了河对岸后,一群小伙伴欢欢喜喜地先于大人们和车辆首先冲上岸去。要是夏天,更好办了,我们就用“狗爬”的方式游泳过去。一天到晚都在天门河里玩耍,都成“浪里白条”了,百把米的距离不是什么大的难题。虽然没有什么标准泳姿,在河里泡上三、五个小时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慕名而去,几乎就是要去听不知名的老人津津有味地讲李人林的故事。有时夏天也是为了去上树抓知了、逮青蛙、捉鳝鱼什么的。

其实我们县的将军还有不少,我们也知道一些地方,可路程太远,不是小时候的我们能够去的。

除李人林外,1955年授衔的就还有8位,即王绍南、史可全、吴子杰、宋庆生、陈华堂、范忠祥、黄忠学、魏天禄;1960年后晋升为少将的有5位,即邓可运、李国良、杨虎臣、别祖厚、范保顺。

一个小小的县,还是从旧社会的“天沔县”(沔:指沔阳县,现为仙桃市、全国著名的体操之乡)后来分开的县,就共有14位少将。其中的史可全少将,是1955年我军802人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当时已经63岁了。当年的授衔总共也才10位十九世纪的老人。

1988年人民军队恢复军衔制后,又有严焰南、熊元吉、邱衍汉、张万华、刘纪林、江永红、陈光龙、张道炽、万东铖、杨运中、黄成林等11人被授予少将、中将军衔。这些新一代的将军以邓小平、江泽民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军委胡锦涛主席“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总要求,为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继承老一辈将军们的光荣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身价值。

其中的江永红是谁?我高中班主任、语文老师鲁得春的学生,我未曾谋面的师哥,八十年代就是著名记者和军事报告文学作家,他的报告文学《“蓝军司令”》反响很大,现为《解放军报》副总编辑。

有一个网上的贴子引导我再来看看现役鄂籍将领籍贯的排名:武汉(包括黄陂)、天门、应城、大悟,表现突出;汉川、荆州、红安也不错。总体讲,江汉平原将星璀璨。

我的家乡前后共出了前面所讲的25位将军,他们是天门灿若星河的优秀人物中的典型代表。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蔑视一切敌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新一代军人爱岗敬业,献身国防,科技攻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李人林在当地名声那么响,我小时候也只能够知道有这么个英雄。我能够估计到的主要有二个原因:一是离我居住地距离最近,我有了地利的条件;二是李人林战斗的地方就在故乡,主要就在江汉平原上,解放战争时期还在“江汉军区”任职,李人林是副司令员。在家乡父老乡亲中可谓是家喻户晓。解放后,在我们家乡人人都知道基建工程兵首任主任(相当于司令员)是李人林。

那就再说具体一点:我家附近那个叫黄土潭乡么屋台村就出了个开国少将——李人林少将。

李人林1914年7月24日生于湖北省天门县(今为省管市)黄土潭乡么屋台村。1931年参加天(门)汉(川)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3军。参加了湘鄂西苏区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随第3军转移。

1933年起,任3军7师19团副排长、排长,参加创建黔东苏区的斗争。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参加创建湘鄂川黔苏区的斗争和反“围剿”中任第2军团4师10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1935年11月随第2、第6军团长征,途中负伤。后任湘鄂赣边红16师连长,在当地坚持艰苦的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李人林调到李先念部下,担任鄂豫挺进纵队3团政委、新四军5师13旅38团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李人林曾毕业于抗大第3期。中原突围时,李人林担任江汉军区副政委。南路军与江汉军区部队会合,成立鄂西北军区,李人林担任第4军分区司令员。

1946年,李先念同志率新四军五师胜利完成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次年,张才千与李人林分别率队先后渡过长江,于2月24日在宜昌五峰红渔坪胜利会师。会师后,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委,李人林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

在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李人林任中共人民志愿军第47军政治委员。1952年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1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后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至1983年,李人林出任解放军首任基建工程兵主任。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重建国家测绘总局,李人林任筹建小组组长。是中共八大、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55年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李人林在北京逝世后,其骨灰就埋在他的家乡“将军故里”么屋台村。这是遵照将军遗嘱,其骨灰葬于故里的,因为将军要陪伴长眠于此的亲母和养母。碑文为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

在天门市黄潭镇的天门河上,修有黄潭大桥,过大桥后往南不远,就是么屋台。李人林和夫人的合墓地,还有其亲人的墓地。小时候我就听说,李母和其哥哥还有其它亲人在当年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是真是假当时没有办法考证。

我后来多次到过该地,去寻找将军的墓地,瞻仰和凭吊过将军墓。我在现场看到,该墓地的中间是将军夫妻合墓。墓的两侧是将军生母墓和养母墓,在生母墓碑的背后是将军生前手书的墓志铭:原来将军的母亲和哥哥确实都是革命烈士,确实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屠刀之下。李将军亲自为母亲撰写墓志铭,死后也要埋葬在母亲旁,永远陪伴母亲,生前没有尽孝,只有死后来弥补,可见他对于母亲的感情是多么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