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生平 北大师生深情送别国学大师张岱年

2017-05-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戈唱)北京大学师生30日送走了他们敬仰的又一位国学大师--享年95岁的张岱年教授.30日上午10时,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自发前来吊唁的人有数百之众.     看到张岱年先生的遗照,有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那个在未名湖边帮我指过路的老人!"从1952年开始,张岱年就在北京大学执教,并且一直居住在这里.张岱年熟悉北大的一草一木,北大学生亲切地呼唤他为"张岱老"."岱老".  

    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戈唱)北京大学师生30日送走了他们敬仰的又一位国学大师——享年95岁的张岱年教授。30日上午10时,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张岱年教授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自发前来吊唁的人有数百之众。     看到张岱年先生的遗照,有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那个在未名湖边帮我指过路的老人!”从1952年开始,张岱年就在北京大学执教,并且一直居住在这里。

张岱年熟悉北大的一草一木,北大学生亲切地呼唤他为“张岱老”、“岱老”。     张岱年受到晚辈的尊敬是因为他在中国哲学解释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为人治学的诚实态度。

    在追悼会上有这样一副挽联:“‘综合创新’经世文章流千古;‘直道而行’探索真理垂后人”。     北大哲学系一位老师解释说,“综合创新”是指综合各哲学体系,创造出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哲学体系。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时候,张岱年先生首次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梳理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阐发了中国的辩证法和人本思想,为对传统文化几乎绝望的人找到信心。

    张岱年先后著有学术专著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近400万字。

他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写成的《中国哲学大纲》至今仍是大学哲学专业的必读参考书。而《知实论》、《事理论》和《哲学思维论》,则是中国较早的哲学方法论研究著作。     “直道而行”出自《汉书》,指做人爽快、率真、坦荡、正派,不曲、不掩、不假、不邪的态度。

张岱年先生的弟子陈来说:“无论在学问上、道德上,他都是我们的表率,他忠厚诚恳的人格最让我们感动。

”张岱年一生简朴低调,从不张扬。他在90岁上还自己上街买菜呢!     张岱老教学很注重学生在人格修养上的长进。据说,每一位从北大哲学系毕业的学生都能大声背诵宋代大儒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当年张岱年先生教授中国哲学史时,讲张载必要学生背诵这一段。这个传统至今仍在北大的课堂上延续着。     晚年的张岱年最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

北大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每年学校都组织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参加“慰问老教授”活动。一方面,让年轻人一睹大师风采,另一方面让久居在家的老教授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感受一番热闹。

    “张岱老”每次接待年轻大学生总要认真准备一番,买些水果和零食预备好。一个曾经看望过张岱年的中文系学生回忆说:“老人家的房间显得很古旧,每一面墙都是书柜,可是书还是多得放不下,都堆到走廊上了。

”     张岱年对年轻人的鼓励与提携是不遗余力的。一位年轻学者王小平曾向张岱老赠送几本自己的新书,这让老人喜出望外。

他说:“我写《中国哲学大纲》时27岁,你才23岁,少年有为,前途无量,是个天才!”     2000年毕业于哲学系的逄飞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务普及。他创办的“一耽学堂”专门组织各高校的国学硕士、博士到社区义务教授国学知识。

3年来,他们的社团已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逄飞回忆说,“学堂创办之初就得到了张岱老的鼎力支持,他先后6次过问我们的活动情况,鼓励我们要坚持下去。

”      张岱年一生不为官,退休后的社会兼职多在公益和学术领域。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并经选举连任三届会长,后任名誉会长。此外他还先后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2004年4月24日凌晨,张岱年因心力衰竭遽尔逝去,去时神态安详。在30日的追悼会上,先生静躺在松柏花丛中,身上覆盖着玫瑰花和兰花的花瓣。

数百名北京大学师生自发地前来送别。     研究生三年级的中文系学生孟繁之说,自己一直没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是自己的导师常常讲起张岱老的故事,而他又把这些故事讲给别的同学听。“我觉得,北大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她是一个印满大师脚印的校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