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儿子 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早期弟子齐执度讲解浑元桩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势),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手直立,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外分,角度约60°,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戴天履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身之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力上顶(领较确切),收颏挺颈而欲其直,似顶非顶,似被绳系提,要有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趾外蹬,小趾内扒,足心涵虚,脚根微起,两膝微屈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必力顶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身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下臀,收颏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扬头折腰、努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屈,以舒筋络,并有外撑内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颚,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视贵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眼流视左右),心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浑元桩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屈膝蹲身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桩功用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距离按个人足之长短计量,以两足尖相距约一尺七八寸为宜,开胯曲膝,静站片刻使身心安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曲膝,骑马裆欲其低,不欲其高。腰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
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同时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量生之自然,相等相承,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甚难于讲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身左右伸张,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乃站桩基本姿式,两手姿式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所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曲,并微卷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曲(不可紧靠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卷曲,如抓如钩,虎口撑圆,而指尖抽敛,掌心内吸,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凡是任何桩法,形式皆是如此)。
浑元桩三
学习以上两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式,站稳再行开步,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步),屈膝蹲身,两手环抱,横撑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裹,骨骼无节不屈,是为钝形三角(即90°以上之角,不可有锐角)。全身无有平面部分,更无有绝对力,曲折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二,腰膝两节所示各点及下列各点:
“步”: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旋不过七、八寸耳。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右稍为展开,其宽度应以两肩宽度为准。
“手”:出手时,两手向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过眉,下不过脐,前伸不过足尖,回撤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曲处无不相乘,体认“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妙。
变掌为拳,五指相次如拧麻花,各指力一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出时易发力)。切忌死握,能不吃力于手,两臂圆活而气力畅达,手足相应矣。两肘曲如抱鼓,无论如何变换手式,两肘要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肘忽而接近,忽而远离,失去活动之空间(所应占之面积),与人以进击的机会。
“肩”:步法改变,而两臂能否得力,全系于两肩。要诀为松肩,肩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浑身气力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则骨节缩,筋灵则力实。伸缩腕挺(手足四腕与脖顶)则浑身之筋络开展,两肱横撑要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有提、挟、扒、缩、趟、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
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动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手似撕棉。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左右前后八方并头与足、头与手、手与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索牵曳,或有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
实际并无有绳索或人之牵曳推移,不过存意如是。若真做出好似有被牵曳及推动之状,则又误矣。是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做到八面之意、气、力,乃得中之意气力也。
人身动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身、手各处所占之面积,因头、足、身、手各处作用之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争力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各异。欲明乎此,于浑元三桩中求之,自然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基生出,岂可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