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胜利小老婆 “豆腐大王”赵胜利从“贫农”到“老板”的逆袭
“豆腐大王”赵胜利从“贫农”到“老板”的逆袭
豆腐大王;赵;胜利;贫农;老板
滚动读报
赵胜利说,想把豆腐做好也不容易,能吃苦还得能坚持。
本报记者吕聪
1973年,高中毕业时,家住的是三间草棚。按他的话讲,那时的家是“上无片瓦、下无一砖”。
1974年,推倒了草棚,盖起三间土砖房。
1992年,推倒了土房,盖起三间砖瓦平房。
2009年,推倒了平房,乡村小别墅拔地而起。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四个轮子的小汽车。他不是“富二代”,靠的是满腔的热血与激情、不服输的闯劲和毅力,30年做豆腐、卖豆腐,白手起家,实现了从“穷一代”到“富一代”角色的转变。
“50后”赵胜利的“胜利”绝不是偶然。
种地、打工收入低,做豆腐
赵胜利生于1954年。高中毕业那年,他像别的农民一样开始面朝黄土背朝天、扛起锄头务农。“那时,家里穷得叮当响,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人张着口等饭吃。”赵胜利决定外出打工。可是,好景不长,又有了新烦恼:“跟工队干活没准数,今个儿有活了明个又没活,收入还是不见涨。”
一天,一家做豆腐的农户对赵胜利说:“你跟我学做豆腐吧,卖豆腐比打工强”。
1983年春,赵胜利东凑西借置办了打浆机、大锅和豆筛子等,办起豆腐作坊。不懂技术虚心向别人学,口感不好就反复琢磨、改进工艺。待豆腐的色香味俱全了,赵胜利便骑着自行车出了门,驮着豆腐走村串镇叫卖。
“创业阶段很辛苦,起早贪黑,晚上做好、白天卖,骑车要跑几十公里路才能卖完豆腐。”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虽然累点,但一天也能净赚十几元,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收入算是不菲了”。
豆腐连做三十年,也能做成产业
赵胜利讲,做豆腐起初的十几年,他拼的完全是体力和毅力。要说生意正式步入正轨还是2007年。那一年下半年,生意逐步好转且出奇地顺利,待2008年春节一清算,过去的一天里,全家纯收入达到7.5万元,这是真正意义上属于赵胜利的“第一桶金”。
2008年起,赵胜利扩大作坊面积,添置更先进的蒸汽锅炉、小货车等,又雇了几名帮手,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大,并做出从零售到批发经营转变的尝试。凭着一股子干劲,赵胜利的豆腐成功打入高陵的一家农家市场,向市场所有摊点供应豆腐,顺带少量零售。
“你的客户有多少了?”听到这话,赵胜利不好意思地笑了,“太多了,我记不得,送豆腐的员工大致数过,每天到我批发点进豆腐的车有30多辆。”他说,这几年,他的豆腐越卖越好,自家豆腐已不能满足需求,他还代销咸阳、西安等作坊的豆腐。
做生意可以亏钱,绝不能亏人
赵胜利说,他们家祖籍在山东,一百多年前先辈迁到了蔡家村,从此繁衍生息。多年来,他们家的“家规”代代相传。作为一代又一代赵氏家族的传人,他们都谨记“家规”,用“家规”严于律己,恪守着对先辈的承诺。“诚信是家规的第一条”赵胜利说,他年已九旬的母亲时至今日,每天还要给他重申,做生意可以亏钱,但绝不能亏人。
据蔡家村村民李承权讲,这些年,村民都是看着赵胜利一步步“成长”起来。而赵胜利做买卖最过人之处就是优秀的人品。村民举例说,赵胜利卖豆腐,但凡哪家小娃娃去买,赵胜利绝不会缺斤少两,每次称完豆腐还要领着娃娃们过了马路、看着都安全离开才回到自己摊点。此外,赵胜利的豆腐作坊雇的全是村里的困难户。赵胜利对此称:“都是乡里乡亲的,祖祖辈辈都一起生活,一家有难大家帮,做人一定要有良心和善心。”
眼下,赵胜利的两儿一女都已成家,大儿子留在身边,算是接过了他做豆腐的“衣钵”,二儿子在江西某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女儿嫁了人。谈起晚年生活的打算,赵胜利希望能用自己30多年致富经验帮助更多人走上致富路。“谁想学做豆腐,到我这里来,我免费传授技术,不收一分一厘学费!”赵胜利说。(b)(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