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徒手:北京高校五十年代对教授入党的态度 转自豆瓣

2017-09-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徒手:北京高校五十年代对教授入党的态度 作者:陈徒手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12-06 点击数: 22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18日50年代初高校党组织对教授入党的态度老教授在学校工作中遭鄙视和嘲讽,青年教师擅自修改教授的讲稿,学生对教师也不尊重,讲课稍有问题就当堂递条子提意见.在这十年间,新政权及学校当局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应对政策是改造教育.团结利用,但在具体时间阶段上又是变化难测,随机而变,具有极强的收缩.纠错能力.从源头上说,1950年后中共高校党组织对发展高

陈徒手:北京高校五十年代对教授入党的态度 作者:陈徒手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1-12-06 点击数: 22 更新时间:2011年12月18日50年代初高校党组织对教授入党的态度
老教授在学校工作中遭鄙视和嘲讽,青年教师擅自修改教授的讲稿,学生对教师也不尊重,讲课稍有问题就当堂递条子提意见。


在这十年间,新政权及学校当局对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应对政策是改造教育、团结利用,但在具体时间阶段上又是变化难测,随机而变,具有极强的收缩、纠错能力。


从源头上说,1950年后中共高校党组织对发展高级知识分子入党是有意回避,低调应付。
在一系列思想改造运动和1952年前后的院系调整中,高级知识分子属于整顿规范的重点目标群。

五十年代前三四年,教授们大都灰头土脸,生存有一种异样感,想合群但不被容纳,入党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式的奢望了。1950年确实有十几位左派教授提出入党,但大都望而无果,只能作为其个人政治履历的淡淡一笔,称之为1950年申请入党。


翻开五十年代初期的北京内部党刊,一涉及到学校工作,对教授们的批判随处可见,教授的卑微和胆怯此刻被历史性地放大。1953年8月14日,市高校党委在总结1953年上半年工作时曾用心虚胆怯,束手束脚来形容挨批后的老教授处境,而党团员则轻视鄙弃那些思想落后、不学无术的老教师,老教授们普遍感到没有前进感。

1954年3月北京高校党委统战部在一份总结中用了较多的笔墨谈及这种不正常不团结的现象:
青年教师认为老教师政治上落后,业务不行,不屑理睬,常常笼统轻率地批判他们的学术观点,甚至擅自修改教授的讲稿。

学生对教师也不尊重,讲课稍有问题就当堂递条子提意见,因而老教师感觉压力甚大,不少人有前途没落之感,认为自古以来未见教师地位像今天这么低。有些人发牢骚,闹脾气,说不愿干。(见《一九五四年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
一向地位受宠的老教授们在短短几年间身价大变,在诸多方面都落入情何以堪的境地,全面陷于守势,而且一时看不到出路。

北大一些学生干部后来到西南参加土改工作团,仍然带有在校时的霸气和优越感,最爱炫耀的是我们如何在北大整倒一大批教授的威风,颇令当地农村干部吃惊和反感。


五十年代初期整个教育口对教授入党之所以持不屑的态度,这与当年原有的教授党员的不良状况有直接关系。在1949年前后北京高校共有十位教授党员,几年间先后有1948年秘密入党的清华李广田、燕京于世胄等调离原校,而北大化学系袁翰青因历史不清竟被开除党籍,北大经济系樊弘被认定在学术思想上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清华的杨曾芝也被视为觉悟较差。

资格最老的是早年参加八路军宣传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教授冯法祀,但他独立特行,长期不为领导喜欢,曾作为他上级的中宣部长***甚至公开在会上批评他:对当前政治任务不管,党的话不听。冯法祀1957年划为右派,再一次成为十位党员教授之中的反面标本。


早期教授党员的境遇,促使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发展教授入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1953年高校党委会在《北京市高等学校建党工作总结》承认:教授年纪大,觉悟低,受旧影响深,有些人历史复杂,建党是很困难的,不应作为学校建党工作的重点。

由此提出对教授入党要严加控制,不宜按百分比规定发展任务。
从1952年5月到1953年1月,整整九个月间全市高校共接收新党员一千余人,其中学生就有911人,讲师助教42人,而教授才仅仅发展了一人。


规模宏大的高校政治学习
各校整理了大量的学习汇报,有名望老教授的思想变化成为发现和挖掘入党发展对象的有用线索和佐证。
对于教授们来说,1952、1953年先后展开的三反及思想改造运动是一个脱胎换骨、不堪回首的惨淡过程。

最重要的一点是,以往多数老教师对于马列主义采取冷淡、甚至是对立的态度,不愿学习,现在多采取欢迎的态度,而且视为当务之急,对党的信赖大为提高。
1953年3月30日市高校党委硬性规定,先学习***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四个月,然后要在四年内组织教师依次学习《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四门课程,每门暂定一年,每周集体学习两次,每次三小时,另外又强调每人需自学文件十五个小时。


市高校党委此刻操作的最大手笔是,组织全市高校教师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竟能让全市六千多名教师周六下午集体听大课,光中共资深理论家艾思奇一人就连续做了四次报告,其场面之壮观让阅历丰富的老教授们叹为观止。

听完大课后,再由各校分头讨论。各校整理了大量的学习汇报,有名望的老教授的言行往往是被关注的重点,他们点滴的思想变化都被记录在册,这很容易成为发现和挖掘入党发展对象的有用线索和佐证。
各校教授们的言行动态即时地收录,并加以注意和分析,这是五六十年代各高校党委投入最多、用力最勤的常态性工作内容,又带有内部、参考式的隐蔽性质。

如果后人有时间认真去梳理这些浩荡的卷宗,足可寻摸出不少有名或无名的知识分子十几年间的思想纠结之痕迹。

这些动态简报约有四分之一是正面的内容,四分之三的内容是负面的、争议的或是需引起上级部门关注的动向,如批评一些研究自然科学的教授急于求成的做法:学了《矛盾论》,一些教授马上要把《矛盾论》的原理去套自然现象,去联系函数与变数的关系,如果不能解释便感到不满意。


这种规模宏大、强力灌输的政治学习活动,必然触及了高级知识分子渐变麻木、惶恐的思想深处,趋安避祸,形成了身不由己的漩涡气场,对主流思想的认可和吸纳变为一大部分进步教授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需求。
大门向教授倾斜开放
各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党团员教员人数既少,业务能力又差,连基础较好的清华大学电机系也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课程没有人教。


1953年至1955年间,北京高校遵照中央的指示,先后几次有意把工作重点向教学改革转移,提倡党团员要树立起学习苏联、保证教学的新鲜空气。

在不时刮政治风暴的同时,这个转移过程拖延得缓慢和不得力。许多党员干部在多年从事政治运动的惯性下,如何跟上这个工作转变竟然摸不着边。
1953年3月,市高校党委在为市委起草的致中央、华北局的高校工作总结报告中承认:由于党的工作方法尚未转变过来,政治社会活动仍然过多,学生总想当家作主,各校是或多或少地处在不正常的状态中,忙乱现象很严重,不少教师情绪不安。


最令人焦虑的是,各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党团员教员人数既少,业务能力又差,连基础较好的清华大学电机系也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课程没有人教。

市高校党委不得不号召所有党团员一定要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的科学知识,钻研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事后市里派人到北大、地质学院等校摸情况,发现许多党团员教学员工不是钻不进去,就是钻得不对头。有的搞惯了政治运动,搞业务不习惯。

市委由此向中央提出:
必须培养出大批政治与业务都优秀的***员教授专家来,党必须经常用极大的关心来培养党团员教师,帮助他们克服钻研业务的障碍目前高等学校中的党员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教师中党的力量尤其薄弱,远不能适应学校工作的需要。

从长远看,没有一个强大的有战斗力的党,则难以实现高等学校的根本改造。因此,必须积极地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的队伍。(见1953年9月北京市委致中央关于高校工作的报告草稿)
这份著名的报告内容还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首次提出要纠正理论学习中沿用多年的三反式思想批判的做法,二是在动员学生大闹天宫之后,罕见地表明要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学生转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应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这就为神经紧绷的教授们拧松了阀门,原本号召与命令、粗暴的教学环境也因此得以些许的改善,而且党的大门也稍稍地、不经意一般地向教授们倾斜开放。
1953年8月13日市高校党委会曾出过一份内部工作评价报告,他们分析从解放前地下领导学生反蒋反美,解放后依然领导校内历次政治运动,似乎从来就没有很好地关注过教学工作,许多党的干部对教学十分生疏,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

市高校党委会对此决定,各级领导今后不要布置过多的社会工作,明确全体党团员在学校中教好学好就是做了最主要的政治工作,摒弃了企图依靠学生自下而上地推动教授教学改革的做法。
市里严令,再也不能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稍有不适,当场就向教师递条子提意见。

由此企望改变学生主力军包打天下的强悍作风。
教师申请入党仍然困难
审查入党的前期过程成了教授们一道难过的关口。到1955年3月,全市教授党员只有79人,占全体教授的百分之六点九。


1952、1953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后,高校党员教师队伍中新党员占了绝大多数,市高校党委组织部在1953年9月的《上半年建党工作报告》中,曾经高调形容这批新党员确是解放以来历次运动中新涌现出来的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优秀分子。

但让校方棘手的是,新党员几年来过于投身政治运动,业务水平普遍较差,钻研时又怕困难,又不愿去接近老教授请教受益。
1953年市委组织工作会议提出高校在半年内应发展900人入党,分摊到北大、农大等校每个支部平均在四个月内要发展三十至五十人入党。

北大党委为了完成建党的硬任务,抽调了十一个正式党员、二十二个候补党员,成立了五个临时支部,就是专门为了通过新党员入党。在这样狂热入党风潮之中,教授依旧没有作为发展重点。
市高校党委曾经发文提及,目前在学校中有一些教授要求进步,有的已提出申请入党,这些人和党靠拢,有事找党商量。

但根据过去经验,应注意审查其历史,应着重批判这些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个人主义、自私自利、自高自大、强调个人作用等问题,必须估计到资产阶级教育给他们在学术上带来的影响。(见1953年高校党委《北京市高等学校建党工作总结》)这就实际上摆出教授入党的操作难度,甚至像清华副校长刘仙洲积极靠拢党是校内外公认的,只因为上岁数的他说了一句党是正派人的党,就被认为对党认识很差而一度婉拒。


院系调整后,先后从地方、部队调来不少党员干部到北京各高校,高校党委统计约为350多人。

这些从老区来的农村干部占据人事、党办等要害部门,对学校环境不熟悉,对知识分子不深入了解,因而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分子出身坏,小资产阶级气味太浓厚,锻炼少,用不保险为借口不敢在教授中进行建党工作。

对一些历史或家庭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的申请人,这些干部就采取简单放弃的态度,不进行必要的调查对证,他们给出的说法是愈简单,愈保险、沾边不要。
审查入党的前期过程也成了教授们一道难过的关口,花样之多、费时之长都令人恐慌。

各高校普遍要求申请人要写数万言自传,交待自己的入党动机、思想转变过程等等。连有的入党介绍人撰写审查报告,也得花费十几小时。支部大会上党员不切实际地要申请人挖思想根源,甚至要求分析父亲的朋友对父亲的影响等,挖不好就挂起来。
1954年北京高校系统只完成建党任务百分之六十三点五,是全市完成最差的党政系统之一。

1954年3月市委又给高校系统布置新的一年建党任务指标为两千人,高校党委看作艰巨,视为畏途,就是因为教授、讲师入党标准繁琐苛刻,自缚手脚,无从展开。实际上,他们知道校内党的力量很弱,按教研室为单位建立支部的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一校,触角伸延得很困难,大量的群众思想情况收集不上来。

到1955年3月,全市教授党员只有79人,占全体教授的百分之六点九。在北大、清华、航空、师大、北医、农大等重点六校中,664名教授中仅有党员22名,占百分之三。

比例之低,与政策执行过于苛求有关,也与各校主政者不适当的谨慎相关,因为他们对旧教授中一部分接受无产阶级思想领导变为***员的可能性估计过低。(高校党委1955年11月21日报告评语)
积极发展教授入党
1956年教授及讲师入党骤然间形成井喷之势,北大1月至9月共接收党员339人,相当于前两年发展党员总数的一倍多。


1956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内刊《组织工作》披露中央最新指示精神:要在高级知识分子中积极开展吸收新党员的工作,在今后7年内,使高级知识分子的党员数量,达到高级知识分子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在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中,还对一些地方发展党员过左、苛责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要求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关系像一般工人、农民一样简单,就等于主张不要发展高级知识分子入党,这是一种非历史的观点。


1956年1月8日,市高校党委组织部召开建党问题座谈会,着重研究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问题,与会者披露了不少学校建党不易的内情:
中央及市委组织部过去关于入党问题的控制规定也有些偏严,如北大29个教授培养对象中,按市委组织部控制规定计算,有7人因有海外反革命社会关系及历史问题而不能入党。

清华最近准备发展的6个教授中也有一半因海外反革命社会关系而被控制,电机系25个讲师中就有21人属控制范围。(1956年1月20日,《高等学校动态简报》第117期)
北大历史系教授周一良申请入党时才四十出头,属于左派少壮代表人物。

他的入党受困于1940年左右在哈佛读书时曾见过战犯陈立夫以及为美陆军特别训练班教过一年日文。为此,周一良写过冗长的解释文字,说明他只是代表中国留学生出面,要求陈立夫和美方交涉,免服中国留学生兵役;而他给美军上课,只是专为美军训练对日作战的翻译,并无其他政治活动。

1955年周随翦伯赞到荷兰参加汉学家会议,意外见到三十年未见的堂姑母周仲锦,周仲锦请吃饭,周一良生怕以后说不清自己,不敢前往,回国后即向组织汇报。
作为出色的泌尿科专家,四十岁的吴阶平已经担任北医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他的入党卡在他的姐夫和老师身上,姐夫高凌南与陈立夫关系密切,曾当过***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但与吴自1935年后就不来往了。娄克思为协和医学院的美籍教授,有关部门认为他是美国特务分子,吴与他有过来往,调查后也认定只是一般师生关系。

1949年后吴批判崇美思想,在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中表现刻苦,主动靠近党,入党态度非常坚决,但就因上述细节反复查证,拖延五六年而不得而入。
北大西语系教授季羡林1935年始留学德国十年,当时正值希特勒统治期间。

季虽于1950年就提出了入党申请,但过去一直认为这段历史情况复杂,无法搞清,长期不能获准入党。1956年北大专门派人做了近两个月的调查,收集三十几份证明材料,又研究了他当时的著作和经济生活情况,证明季当时就反蒋爱国,反对希特勒,因而为季作出明确的结论。

季羡林心急之下,曾向校方提供了留德日记原本,供党组织查证时使用。日记中必然有年轻时经历的男女感情、人际评价等隐私内容,原本不便公开却变相成了党务人员的阅读物。


1955年底,市高校党委内部宣布,已经作为党员培养对象的全市教授、副教授共135人,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8 .8%.到了1956年教授及讲师入党骤然间形成井喷之势,北大1月至9月共接收党员339人,相当于1954、55年两年发展党员总数的一倍多,一口气接收了15名教授,14个系中有10个系有了教授党员。

北京贸易学院党委反复批判右倾保守思想,2月7日至10日的四日内,竟一下子通过40人入党,而1955年全年只接收13人入党。


1956年4月2日,市高校党委组织部草拟出1956-1957学年度教授中发展党的培养对象,其中最为耀眼的是13位科学院学部委员,计有周培源、汤用彤、金岳霖、冯至、黄昆、张维、张光斗、王竹溪、魏建功、江泽涵、戴芳澜、段学复、梁思成。


据市高校党委组织部统计,截至1956年9月底,已批准146名高级知识分子入党,完成年度计划的65%,其中批准了62名教授入党,完成年度计划的84.9%.现有教授党员共有164名,比例由原来8.5%增至13.

6%.(见1956年10月18日《北京市高等学校接收高级知识分子入党的情况》)
态度与政策的调整
1957年反右运动一经展开,各级党组织发现不少新党员难以通过反右斗争的考验,尤其以1956年大面积突击入党的新党员最为严重。
但这种入党热潮颇令党内部分高层官员担忧,一次次采取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