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绍琴的女儿 赵绍琴教授辨治方案”治疗慢性肾衰湿热浊瘀证的临床应用研究
赵绍琴教授辨治方案”治疗慢性肾衰湿热浊瘀证的临床应用研究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脏疾病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性疾病。目前,中西医学对这类疾病都还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一体化治疗是近年国际肾脏病学界的主导思想。已故北京中医药大学赵绍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精于温病学的理论和临床,并将温病学的论治方法运用于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之中,尤其是对现代医学中肾脏系统慢性病变研究深入,对中医学关于慢性肾脏病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并总结出一整套辨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一体化治疗方案,现将其学术思想总结整理如下。
1、对慢性肾脏病疾病本质的认识中医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传统观点:慢性肾脏病即是肾虚。受这种观点的支配,治疗慢性肾脏病大多以补肾为主;其间有以本虚标实立论者,扶正固本仍是其主要治法。
这种以慢性肾脏病为肾虚的观点显然是受了古代医家“ 肾主虚”论的影响,把中医理论的肾与现代医学的肾脏等同起来。中医认为肾内藏元阴元阳,是水火之脏,左为肾,右为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根;其经脉络于膀胱,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主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根本;肾主水,维持和调节体内水液的平衡;肾主骨、生髓,以使骨坚齿固,肾脏充实,脑充髓生,精力充沛。
而现代医学的肾脏则主要是人体的泌尿器官,其生理功能上与中医“ 肾” 的生理功能有相似之处,但亦有较大的区别。古人所谓“ 肾主虚” 是限定于肾主生殖发育而言,慢性肾脏病不是生殖方面的疾病,而是泌尿系统疾病,其病位在解剖上的肾脏实质。
因此,不能套用古代中医肾主虚的理论指导探讨慢性肾脏病的病机,而应当立足临床进行辨析。从临床表现看,慢性肾脏病确实会出现一些虚损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等,但虚损症状的出现并不等于其病的本质是虚。
《内经》谓“ 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 ,说明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虚实两方面的原因。“ 大实若赢状,至虚有盛候” ,症状和病的本质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内经》强调“ 治病必求其本” ,说明临床上就需要通过对症状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赵绍琴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一幔性肾脏病非肾虚论” 的理论。根据脉、舌,色,症和病史对慢性肾脏病进行综合辨析如下:其一,从病史看,慢性肾脏病可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病始于感受外邪,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 或感染而反复加重,可谓旧邪未除,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之为病。
其二,从症状看,患者常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皮肤瘙痒等,为湿阻气分,血分郁热之象。
其三,从面色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黄或苍,必晦暗滞浊,日愈久,病愈重,色愈浊,是血分瘀滞、络脉不和之象。其四,从舌象看,多见舌红且干,苔腻根厚,舌底络脉迂曲,是湿热内蕴,热瘀营血之证。
其五,从脉象看,慢性肾脏病之脉,或濡或滑或弦或细而多数,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脉必弦滑或洪数,愈按愈盛,更属邪蕴成毒之象。以上均表明本病因为湿热留着于内,粘滞不去,导致气化不利,升降失和,日久则瘀阻肾络,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或湿郁不去,热入血分,致气血同病,更加损害肾主水与司气化的功能,这也是临床上本病病程缠绵和后期肾功能恶化的原因。
另外,热易耗气伤阴,湿易损脾,所以迁延日久,可见肝肾阴虚、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表现为虚实夹杂,实为因实致虚,以实为本。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蛋白尿和血尿,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等,均可视为邪入营血的标志,至于肾脏微血管病变,微循环障碍的形成,肾实质的增生、炎症、变性、硬化,甚至萎缩等病变,又无不与邪入营血、络脉瘀阻有关。
总之,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可定为风湿热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日久蕴郁成毒,其病本质以邪实为主,多湿热多瘀热,决非虚证。
水肿其理从湿热则易明,但有湿热偏颇之不同;肾性高血压多为湿热瘀毒,血热阴伤,肝阳上亢所致;贫血,血肌酐与尿素氮升高是由于体内邪毒不能排泄,即大实有赢状,邪实深伏是本,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腰酸膝软等虚象是标。
2、慢性肾脏病辨治要点2.1辨证要点赵绍琴教授在辨证中强调脉、舌,色,症和病史与客观化验指标相结合,对慢性肾脏病进行综合辨析。具体体现如下:(1)从病史分析,慢性肾脏病可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病始于感受外邪,未得根治,慢性肾脏病急性发作或加重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致,旧邪未除,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之为病;又“ 病久入络” ,或湿熟蕴郁,热不得泄,内迫血分,邪毒侵入营血,或络脉瘀阻,邪毒瘀血胶结为病。
(2)脉:赵绍琴教授秉承其父清代御医赵文魁脉学经验,将脉诊分为浮。中、按、沉四部,《文魁脉学》指出:“ 湿病的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可以用浮、中、按、沉来划分” ,即浮中主卫气,按沉主营血。
慢性肾脏病之脉,多表现为弦滑数、弦细数、濡滑数,单一脉滑、濡,细,数、弦为多,且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其脉必弦滑或洪数,愈按愈盛.
浮中取见濡或濡滑为气脉,示湿阻气分;按沉取见弦细滑数,弦细为血脉,弦者为郁,细为血热阴伤,数为有热。参而论 之,为湿热内阻,血分郁热,阴分受灼。若瘀血为主者,可见涩脉。(3)舌:舌苔以腻为主,或白滑润腻,或黄白而腻,或黄腻垢厚;舌质红或有裂纹或舌边尖起红剌.
瘀血为主者则见舌质暗或见瘀斑、瘀点。察其舌底可见红绛鲜赤,或舌下脉络迂曲。苔主气病,质主血病,其舌象乃湿阻气分,热瘀血分之象。(4)色:主要为望面唇之色,面色以淡黄多见,或晦暗;唇色多红赤且干,或色暗干晦.
黄乃土色,温为土气,湿阻于内,清阳不升,气血不荣于面,故见面色黄;热郁于内,血分有热,故见唇红赤而干。若以血络瘀滞或瘀血内阻为甚,则面唇出现晦暗滞浊之象.
日愈久,病愈重,色愈浊。(5)症:常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为湿阻气机,三焦不利,周身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失调所致;大便不爽或小便黄浊为下焦湿热内阻,下焦不利:湿阻上焦,胸阳不振,清阳不升则见胸闷、头晕沉重;湿阻中焦,脾胃失和,胃失和降则见脘闷纳差,恶心呕吐;湿热犯及肝胆或因湿热郁阻,迫及血分,血热扰心,心神不安出现心烦急燥、口干口苦,夜寐梦多;湿阻气化不利,水湿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甚至金身水肿;邪毒久留不去,深入血分,血分热毒聚于肌肤则皮肤瘙痒;湿热内阻,血热血瘀,肾络受损,精微血液外泄雨致血尿、蛋白尿或管型;湿易伤脾,脾失健运,饮食精微不得运化输布,加之大量蛋白从尿中流失致低蛋白血症;热易耗气伤阴,迁延日久,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或邪毒入血,血脉瘀滞,肝失濡养,则肝风易动,而出现眩晕、肾性高血压;湿热之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日久蕴郁成毒,血中蕴毒不得排泄,则肌酐、尿素氮升高,表现为氮质血症;其所伴贫血,乃肾性贫血,其血色素的降低与肌酐、尿素氮的升高呈负相关,即肌酐、尿素氮越高,血色素就越低,反之肌酐、尿素氮下降,血色素就上升,可见这种贫血的原因在于血中毒热瘀浊蕴积,气机升降失常,中焦运化无力,气血生化受阻之故。
2.2治疗用药要点赵绍琴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本质决非虚证,以邪实为主,多湿热多瘀血,主张祛邪治病,强调热郁者清透,湿阻者芳化,热郁阴伤者,宣透同时注意甘寒育阴,湿热内蕴,日久波及血分,应以清化湿热,凉血化瘀等。
常用凉血化瘀药有丹参、茜草、赤芍、生地榆,或加水红花子、妙槐花、紫草等。常酌情应用生大黄,用量为0.5~8g,或大炭炭3~15g以清泄降浊,活血泄热,加白茅根、芦根利湿清热凉血,选用焦三仙、水红花子消食和中,以杜生湿之源,加槟榔消积行气、善用风药以宣展肺气、疏风胜湿、疏调三焦,因风药多入肺经,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气机通达,营卫调和,气化得行,常用如荆芥炭,防风、独活、白芷等,用量较少,或以炒炭,以宣气化湿,又无助热伤阴之弊。
若伴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草河车;腹胀满加青陈皮;梦多加柴胡、黄芩、川楝子、竹茹等;呕吐加半夏、竹茹、灶心土。
在治疗过程中慎用淡渗之品,如猪苓、茯苓、泽泻等,因虽可利湿,但恐伤阴,阴伤则加重内热。尤慎用填补、滋补,温阳之类药物。3,慢性肾脏病调护要点赵绍琴教授对慢性肾脏病的调养护理等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方法,认为慢性肾脏病表现为尿蛋白的丢失,在其治疗过程中,既往现代医学强调补充蛋白质,宜食用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以弥补蛋白的流失,即“ 丢蛋白补蛋白”的饮食原则,多年以来,从医护人员到患者无不遵从这一原则行事,近年经观察已受到质疑,并已经认识到高蛋白饮食的弊端。
赵绍琴教授在60年代初就在临床中发现大量进食蛋白会加重蛋白尿,而低蛋白饮食则有益于控制蛋白尿,即“ 丢蛋白禁蛋白” 的原则。从那时起开始临床研究低蛋白饮食配合中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
经过10多年的经验积累,到70年代初就已经形成了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案,这就是以中药清化湿热、凉血化瘀为主,辅以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的方法。
其中控制饮食的主要方法就是控制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包括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后来又将这一方法概括为“ 慢性肾病当忌食蛋白论。低蛋白饮食有助于消除蛋白尿这一观点,在国际上至80年代始有所报道,为“ 慢性肾病当忌食蛋白论” 提供了佐证。
赵绍琴教授饮食调理的具体要求为禁食一切辛辣香燥和控制富含脂肪、蛋白质之品的摄入,同时控制饮食量,每日不超过250克主食,辅以新鲜蔬菜。中医理论认为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为甘甜肥厚助湿生痰之品,辛辣香燥多化火伤阴,加重郁热生成,阻碍气机通畅。
根据慢性肾脏病湿热病邪,日久深入营血,络脉瘀阻,以邪实为主,多热多瘀的病机特点,结合具体病情,选用中医食疗药膳,即“ 辨证施膳” ,对调理和治疗慢性肾脏病及改善其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
对慢性肾脏病水肿患者,可选用西瓜翠衣茶、薏苡粥、鲜闷冬瓜等以清热利水消肿;血尿者可选用清炒藕片或凉拌鲜藕片以清热凉血止血;肾性高血压者可选用夏枯草茶以清热平肝;蛋白尿者可选用玉米须,白茅根茶以利尿消蛋白;尿毒症食欲不振者可选用生姜饮以和胃止呕、陈皮苏叶粥以降逆和胃、伏龙肝粥以调中和胃,运脾消食“ 等等。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采用限制蛋白摄入的饮食方法配合中药辨证施膳,有助于慢性肾脏病的康复。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肾脏病的调养原则是静养为主,病情严重者则要求绝对卧床。赵绍琴教授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并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提出慢性肾脏病“ 宜动不宜静” 的观点,主张慢性肾脏病患者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锻炼,每 日散步2小时,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
中医理论认为,恒动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从宇宙天体到人体内环境,无处不动,无时不动。
古代医家谓“ 动而中节”则“ 生生不息” ,今入讲“ 生命在于运动” ,都说明了“ 动” 是人的生命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的生理的基本需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互配合,起着纳化水谷,运化精微,化生气血,滋养金身的作用;脾主肌肉、四肢,规律的运动则使肌肉丰满,四肢灵活,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体内的水湿代谢。
肺主气,司呼吸,合理的运动可使肺的呼吸功能强健,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的呼吸调匀则气机调畅、水道畅通。
慢陛肾脏病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内蕴,血热血瘀,甚则浊毒内蕴,不管是肾脏的微循环障碍,还是肾实质的硬化萎缩,在中医看来,都是血行瘀滞、络脉瘀阻,活血化瘀为其最基本的治疗法则之一,静则血滞,动则血畅,故患者的日常调养也当以此为准,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坚持进行主动的自我运动锻炼,通过身体肢节的活动以促进脏腑气血的流畅,以使药物的治疗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配合清化湿热,凉血活血中药,清除血中瘀滞,加速邪毒的排泄,从而促进受损肾脏的修复,并防止肾脏发生萎缩。
倘若一味卧床静养,气血运行缓慢,甚而涩滞不畅,则血瘀日甚一日,不利于湿热、浊毒的清除。临床证明,凡能坚持运动配合治疗者,治疗效果较佳。
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治思路4.1四诊合参,瞩辨病机主次赵绍琴教授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脉、舌、色、症和病史,并与客观化验指标相结合,进行综合辨析,提出慢性肾衰非肾虚论”的观点。认为本病常由多种慢性肾脏病迁延日久或它病损伤及肾脏而致,每因外邪侵袭或反复感染而加重,其病机为湿热留着于内,粘滞不去,导致气化不利,升降失和,日久则瘀阻肾络,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或湿郁不去,热入血分,致气血同病,湿热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日久蕴郁成毒,血中蕴毒不得排泄而致肾功能衰竭。
热易耗气伤阴,湿易损脾,所以迁延日久,可见肝肾阴虚、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证候,可表现为虚实夹杂,但其虚应为因实致虚,以实为本。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蛋白尿和血尿,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等,均可视为邪入营血的标志;水肿其理从湿热则易明,但有湿热偏颇之不同;肾陛高血压多为湿热瘀毒,血热阴伤,肝阳上亢所致;贫血,血肌酐与尿素氮升高是由于体内邪毒不能排泄,即大实有赢状,邪实深伏是本;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腰酸膝软等虚象是标。
4.2临床辨治,着眼湿热与气机赵绍琴教授认为本病的本质决非虚证,以邪实为主,多湿热多瘀血或血热,主张祛邪治病,其辨证用药特点如下:( 1) 清化湿热,凉血化瘀,贯穿始终赵绍琴教授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基本病 机为湿热之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日久蕴郁成毒,以邪实为主,多热多瘀,故而用清化湿热、凉血化瘀为基本治法。
常用凉血化瘀药有丹参、茜草、赤芍、生地榆,或加水红花子,炒槐花、紫草等,酌情应用生大黄、大黄炭以清泄降浊、活血泄热;选用焦三仙、大腹皮、水红花子消导和中,以杜生湿之源,水红花子既可消食和中,又可凉血。
( 2) 善用风药,疏风胜湿,调畅三焦因风药多入肺经,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气机通达,营卫调和,气化得行,常用如荆芥炭、防风、独活、白芷等,用量较少,或以炒炭,以宣气化湿,又无助热伤阴之弊。
( 3) 谨守病机,随症治之,综合调治针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合并症,赵绍琴教授亦提出了具体的治法,如糖尿病性肾病所致者,采用补泻兼施,分途调理的方法,以晨服益气补虚方药治其本,晚服降浊祛秽方药兼治标邪。
治疗中强调结合饮食和运动疗法,综合调治以期达到保护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促使患者回归社会。综上所述,赵绍琴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一体化学术思想体现在注重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根据脉、舌、色、症和病史对慢性肾脏病进行综合辨析,总结出慢性肾脏病并非单纯肾虚之论,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湿热之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日久蕴郁成毒,以邪实为主,多热多瘀;治疗忌温补,当以清化湿热、凉血化瘀的基本治法贯穿始终,参以随证施治,从肾功能正常开始即应抓住疾病本质,将有助于慢性肾脏病的康复,有助于保护肾功能。
赵绍琴教授根据临床上慢性肾脏病家族性发病亦较为常见的事实,提出了慢性肾脏病可遗传的观点,因为慢性肾脏病早期为临床表现不突出的隐袭性疾病,提示对于人群作定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高危人群的监测以及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异常,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在治疗上强调热郁者清透,湿郁者芳化,热郁阴伤者,一方面宣透,另一方面注意甘寒养阴。
针对湿热内蕴下焦,日久波及血分,注重清化湿热,凉血化瘀,并将其贯穿在慢性肾脏病各阶段治疗的始终,形成了中医辨证用药、辨证施膳、合理运动为一体的治疗方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湿浊、湿热和血瘀证标准制定:主证: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口干,口苦,面色晦暗,腰痛。
次证: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脉:舌边或尖红或芒刺,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腻,脉涩或细涩。
具备以上恶心呕吐,身重困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口中粘腻,舌苔白腻者为湿浊证;具备湿浊证临床表现又有口干,口苦,舌苔黄腻或黄白腻者为湿热证;具有湿浊证或湿热证表现,再加面色晦暗,腰痛,肌肤甲错,肢体麻木,舌 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涩血瘀证表现者,即为湿热浊瘀证。
(1)中药汤剂:基本经验方由荆芥炭l og、生大黄0.5~8g(或大黄炭3~15g)、防风6g、生地榆10g、炒槐花l O g、丹参12g,焦三仙各l og加减:方中生大黄或大黄炭依据病人情况选用,以大便每天2—3次糊状便为度;若心烦不寐,梦多,口苦且干,肝胆湿热偏盛者加枳壳、竹茹、柴胡、黄芩、川楝子等;湿热上蒙头晕者加蔓荆子、蚕砂、菊花等;心烦急躁,唇色红赤,舌质红绛,血热盛者加用紫草、茜草、赤芍等;尿血加藕节、茅根、小蓟、荷叶等;胸腹水加杏仁、枇杷叶、葶苈子等;阴伤热盛加生地、知母等;皮肤瘙痒加地肤子、白鲜皮,草河车;腹胀满加青陈皮、槟榔;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代赭石、灶心主;湿浊者加藿香、佩兰、苏叶等。
每剂两煎,每煎20分钟,煎取400ral ,每日1剂,分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饮食:禁食一切辛辣香燥和肥甘厚味,低蛋白饮食.( 3) 运动:每日散步2小时。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共同结果,它以肾脏功能减退,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
本病属于中医学“ 关格” 、“ 癃闭” 、“ 虚劳” 等范畴,长期以来多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正虚邪实,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肾功能不全与湿热、瘀血关系密切,有学者认为湿热、瘀血是慢性肾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即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所在。
临床治疗有主张以祛邪为主,急则治标,多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立法,使瘀热浊毒得除,三焦通畅,气机升降有序。赵绍琴教授临证提出“ 慢性肾脏病非肾虚论”的观点,指出慢性肾衰是因为湿热留着于内,粘滞不去,导致气化不利,升降失和,日久则瘀阻肾络,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或湿郁不去,热入血分,致气血同病,进而损害肾主水与司气化的功能,导致本病病程缠绵和肾功能进行性恶化;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湿热内蕴,阻遏三焦,深入营血,络脉瘀阻,气机不畅,日久蕴郁成毒,其病本质以邪实为主,多湿热多瘀热,决非虚证,而临床所出现的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气短、乏力、腰酸膝软等虚象实为因实致虚,以实为本。
治疗上主张祛邪治病,强调热郁者清透,湿阻者芳化,热郁阴伤者,宣透同时注意甘寒育阴:针对慢性肾衰基本病机,以清热化湿、凉血化瘀,疏调三焦为主要治法创立基本经验方,使气机通调,邪气外出有路,则获邪去正安之效。
赵绍琴教授基本经验方是以荆芥炭、生大黄为君,防风,生地檎为臣,炒槐花、丹参、焦三仙为佐使等组成。对于湿热浊瘀证中湿热者首当治湿,治湿必先化气,化气必当宣肺,盖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一身气机通达,营卫调和,气化得行,湿乃自去,湿去热不独存.
方中荆芥辛温主升主散,入肺经,具宣肺,发表,祛风,理血之功,为血中之风药,炒炭应用以防辛温太过而助热伤阴,与少量防风配伍,取“ 风能胜湿” 之意,共奏疏风化湿、宣畅气机之效;生大黄0.
5~8g,常酌情改为大黄炭3~15g,其药性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推陈致新之功效;生地榆、炒槐花、丹参以凉血活血清热,以清除血分之热和瘀血阻滞;焦三仙消食和中,以杜生湿之源;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凉血化瘀,宣畅气机 之功,使邪祛正安。
临证见肝胆湿热偏盛出现心烦不寐,梦多,口苦且干者加枳壳、竹茹、柴胡,黄芩、川楝子等以清泻肝胆郁热,调畅气机;血热盛者加紫草、茜草、赤芍以凉血清热;尿血者加藕节、茅根、小蓟以凉血止血;胸腹水加杏仁、枇杷叶、葶苈子以宣肺气,化湿浊,通调水道;阴伤热盛者加生地、知母以甘寒育阴清热;皮肤瘙痒者为血分热毒聚于皮肤,加地肤子.
白鲜皮、草河车以清热解毒;腹胀满明显者加青陈皮、槟榔以行气导滞;恶心呕吐重者加半夏、竹茹、代赭石,灶心土以和胃降逆止呕;湿浊重苔白厚腻者加藿香、佩兰、苏叶以芳香化浊、疏调气机。
总之,赵绍琴教授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用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巧用大黄,根据湿热的特点,不宜峻下,只宜轻下,据病情轻重或用生大黄或用大黄炭,用量尤为审慎,以大便每天2—3次糊状便为度;②善用“ 风” 药,认为风药能胜湿,风药能开郁,能调畅气机,但其辛香温燥,为防助热伤阴,故用量少或炒炭用;③凉血活血戒破戒滞,选用有凉血活血双重功效的丹参、茜草等,尤重视选用下焦血分药如生地榆、槐花等;④禁用利水之品,因湿热伤血,阴亦不足,利水之品多伤阴,虽有化湿之功,但不如宣气开郁化湿恰当,故忌用猪茯苓、诸皮利水药,严重水肿者,虽以利尿取一时之快,每易反复,用宣化方法,行气化湿利水,起效虽慢,但疗效巩固;⑤慎用滋补,慢性肾衰虽兼有虚证表现,但其本在湿热,若湿热不去则正气难复,且补益之品每多温燥或滋腻,易助湿生热,即使对严重的肾性贫血,赵老也不以补,每以祛湿为主,湿热一去,血亦得复。
赵老治疗慢性肾衰的药物药性平和,在中药治疗的同时,强调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其目的均未离开疏调气机之法,正如赵老所言“ 治病之要,贵在疏调” 。
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治疗慢性肾衰的机理是:减少肠道中的氨基氮的重吸收,阻断尿素的合成原料;抑制肝、肾组织中尿素的合成;提高血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水平,后者可促进机体利用体内尿素氮合成体蛋白;抑制体蛋白分解,使尿素氮和肌酐值降低;明显降低胍类毒素的蓄积。
研究还发现:大黄改善氮质血症;影响残余肾组织代偿性肥大;降低残余肾的高代谢状态;纠正脂质代谢紊乱;减少蛋白尿,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
目前认为对慢性肾衰起作用的大黄成份是:大黄素、大黄鞣质、乐丹宁、大黄酸葸酮葡萄糖甙及大黄葸醌 。
丹参能使腺嘌呤诱发慢性肾衰大鼠血中尿素氮、肌酐,甲基胍、胍基琥珀酸有意义的下降,还能增加尿量和促进尿中尿素、肌酐、钠,钾、磷的排泄,以改善肾功能;提取物尚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和肾血流量。山楂具有影响血管紧张素Ⅱ形成的作用,从而降低肾小球球内压,有效廷缓慢性肾衰进展。研究资料显示清热利湿药具有抑制肾脏免疫炎症,活血化瘀药有廷缓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