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鼓励个人养老 重磅:养老险个人账户的钱去哪儿了?一篇文章让你读懂养老保险改革
2014年12月2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研讨会’”上,财政部长楼继伟指出,“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制度目前面临困境。政府为了偿还以往制度转轨欠账而进行的“做小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很难持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越来越严重,改革“不能再等”。楼部长的这番言论引发全社会的热议,但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赞扬。
做实个人账户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转轨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制度设计之初,中国设计了独一无二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缴费进入统筹基金,实行以工作一代的缴费支付退休者养老金的“现收现付”制度;个人缴费形成“个人账户”,试图以“基金积累制”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个人当期投资应对未来自身养老所需。
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采用“统账结合”模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未来可能产生养老金缺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待遇确定型(DB)现收现付制的社会统筹账户,其隐形债务在转制时没有被支付;二是应专款专用的缴费确定性(DC型)的个人账户基金被挪用形成空账。
转制之初,原有职工并无缴费积累,为了弥补财务上的亏欠,公有制之下的企业和企业的所有人——政府,都应当注入相应的资金进入养老保险统筹账户。但这笔债务至今未能偿付,各地政府纷纷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应付当期养老金发放的缺口,“空账”问题由此而来。
为了填补前述“挪用”亏空,中国在部分地区开展的财政注资令个人账户做小做实的试点,至2008年扩大到13个省市区,但目前也因地方财力不逮而陷入胶着,更激发学界对于养老保险模式重新建构顶层设计的讨论。
为什么个人账户做实无法持续?
自2008年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愿意加入到做实个人账户的行列中来。一方面是由于转型成本的解决没有法制化、力度有限,中央财政仅对少数几个省进行数量有限的配比补贴,东部发达地区的试点省份完全由地方财政解决,大部分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积极性也在消退。各级政府都意识到将财政资金存在个人账户,将变成永远都不可能收回的“沉没成本”,扩大补贴规模等于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置于贬值风险之中。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多年试点,缺口日渐拉大。会议上,一个数据深受关注:个人账户空账规模2007年为1.1万亿元,2013年底增加到3.1万亿元,而做实账户的资金额度仅从790亿元提高到了4154亿元。时至今日,做实个人账户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现在的缴费水平确实偏高,“五险一金”已占到工资总额的40%至50%,企业觉得负担重。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基金收入增长幅度慢于支出增长幅度,这又是一个矛盾。
近年来已经出现了给付增长大于缴费增长,2013年两者差距仍在扩大。2013年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是,养老保险征缴收入和支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人社部数据显示,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总收入的增长率为13.40%,总支出增长率为18.69%,后者比前者高5.29个百分点。
“这不是老龄化能够解释的,说明参保单位、地方政府都赶在全国统筹之前“放水”,政府主动要企业个人少交费,甚至把一些不符合的人也加入到制度中来,所以必须尽快进行改革。”楼继伟说。理解了这些,也就明白了楼部长所说的逆向道德风险选择。
养老金保险缺口到底有多大?
最近三年来,至少有五家机构发布了关于养老金隐形债务的测算数据。国务院副总理马凯28日上午就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接受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专题询问时表示,去年国务院成立了部际顶层设计研究小组,也专门请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社保基金会测算了未来到底有多大缺口。
作为《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向名义账户制转型》的分报告之一,这份名为《现行统账结合模式下隐形债务预测与测算》的报告称,以2012年为基准,社会统筹账户的隐形债务为83.6万亿元,个人账户的隐形债务为2.6万亿元,合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下的隐形债务为86.2万亿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为166%。
这并非中国第一次对养老金的隐形债务做出测算。最近三年,至少有五家机构发布了关于养老金隐形债务的测算数据。
2012年6月,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的团队给出的测算结果是:2013年中国养老金隐形债务将高达18.3万亿元。
2012年12月,时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的马骏领导的研究小组所做的国家资产负债表显示,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已有缺口,如果假定财政补贴保持2011年的水平不变,其累计结余将于2022年消耗殆尽,此后便处于负债状态,2013到2050年的累计缺口应当为37万亿元。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伟等人的测算结果是,养老保险基金将于2037年出现收支缺口,2048年养老保险基金将耗尽枯竭。
2013年12月,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的团队做出的资产负债表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城镇企业职工含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将出现收不抵支,2029年累计结余将耗尽,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到802万亿元,占当年GDP的91%。
为什么社会各界反对声音如此激烈?
社会各界并不是反对改革本身,也不是反对养老险制度,而在于楼部长的这番话语,让老百姓感觉到政府的改革政策缺乏持续性,也就是缺少契约精神。为什么这么说?
按道理,因为先有“亏空”个人账户的钱,后来才要“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政府是先借用了现行缴费群体的钱来支付上一代退休群体的养老金,即代际支付。先不说按照什么利率还款的问题,起码到退休的时候账户上得有钱吧,这也算是合理吧。
根据现行的养老保险法规,对个人账户基本明确是个人的财产。但我们的楼部长却提出,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引入精算平衡的管理模式,随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老龄化的压力增加,养老金基金入不敷出的风险越来越高,而目前各地财政投入补贴的额度已经相当可观。他认为,《社会保险法》当中个人账户可继承的规定应当调整,“要改就要修法”。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人账户的钱改革后可能就不是你的了,以前你支持国家缴纳养老金,牺牲个人账户去解决养老金亏空,现在政府掉过头来不认账了,亏空的钱不还了,尽管这钱谁也没见过,不允许继承了,这是市场化改革么?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解决国家问题,这是以民为本么?盗亦有道,打劫都不能这么玩好么?
既然如此,按照楼部长的说法,个人账户不做实了,还怕地方政府和企业逆向选择,个人账户缴纳的8%养老金部分是不是也没有缴纳的必要了?为什么还要缴纳这部分呢?改革干脆一步到位,让屁民们痛快来一刀得了。
养老保险改革将向何处去?
在“统账结合”的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是做“真金白银”的积累型个人账户,还是“记账式”的名义账户,一直都在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中充满争议。
过去17年,“做实”为主流,如今,承认空账的名义账户制获得了更多的共识。楼继伟以学者身份“力挺”名义账户制,更是加重了名义账户制在养老保险顶层设计中的权重。
养老保险从关注积累制的智利模式,转向了以瑞典为代表的名义账户制。名义账户制度的学名为“名义缴费确定型”,其本质有两点:在融资方式上实行现收现付制,在给付方式上采取缴费确定型。简而言之,就是以后个人账户中没有真实资金,而是对个人缴费进行记账,把缴费和收益都计入账户,作为未来发放的依据。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在目前统账结合框架内,个人账户部分从做实账户转向名义账户,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账户从实账到空账的转变。“这轮改革是制度升级,是结构调整,目的是增强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强化精算中性因素。”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这是全体老百姓的中国梦,不应该落空!也不能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