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梁山西 影响山西民国史的政要赵戴文

2017-11-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0月28日下午经姚以价等力争领了子弹四万发,起义条件已备.10月29日晨,太原武装起义爆发.由一标发动,从新南门(后称首义门)冲进城内,先占领了子弹库,接着二标也在城内到子弹库取上子弹,一致行动起来,跟着炮兵营的同志们,也拉出一个连来参加攻打满洲城,并攻入抚台衙门,打死巡抚陆钟琦及其子陆亮臣.几个钟头以内,就很顺利地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光复太原成功. 赵戴文自公元1906年由日本回到山西之后,即将全部身心投到革命事业中.他一方面以办教育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宣传同盟会政纲,发展会员扩充革

10月28日下午经姚以价等力争领了子弹四万发,起义条件已备。10月29日晨,太原武装起义爆发。由一标发动,从新南门(后称首义门)冲进城内,先占领了子弹库,接着二标也在城内到子弹库取上子弹,一致行动起来,跟着炮兵营的同志们,也拉出一个连来参加攻打满洲城,并攻入抚台衙门,打死巡抚陆钟琦及其子陆亮臣。

几个钟头以内,就很顺利地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光复太原成功。 赵戴文自公元1906年由日本回到山西之后,即将全部身心投到革命事业中。

他一方面以办教育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宣传同盟会政纲,发展会员扩充革命力量,组织人员与山西清政府巡抚丁宝铨、陆钟琦等斗争;另一方面参与兵运工作,与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南桂馨、乔煦、张瑜等组成领导核心,加速在新军中发展会员、组织力量,准各武装起义。

凡属大事,都是由赵、阎、温、乔、张、南几位核心人物商议决定;凡有艰巨任务急需完成的要事、大事,皆由赵戴文命令他发展的会员李成林、张树帜等去完成。

太原起义前和起义中诸多重要工作的筹谋、计划,赵戴文无不潜心钻研和参与策划。他为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博爱,为孙中山制定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实现,不计安危地与当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为太原武装起义的顺利成功曾不知度过多少个日难进食、夜不成寐的日日夜夜。

他对山西辛亥革命的成功为力甚多,是有重大贡献的!当然对阎锡山、温寿泉、黄国梁等几位领导革命的核心人物以及在武装起义指挥作战最出力的姚以价,在战斗中勇敢冲杀的一标的杨彭龄、王嗣昌、张煌、应瑞九、王体元、杨临洙,二标的管带(营长)张瑜、乔煦,队官(连长)张德荣、吴信芳,排长张培梅,头目(班长)傅存怀、卢丰年、杨中科、蔡荣寿等官兵在太原起义中作出的贡献,也应加以肯定与表彰!

公元1913年5月2日,北京政府冬电对光复山四凡有勋劳声绩者,均蒙给勋优奖。其中有温寿泉、赵戴文、孔庚、黄国梁、南桂馨。

对赵戴文的评价是“陆军少将赵戴文留心兵略,才力过人。太原光复,厥功为多。偕同北征,备尝艰险。谋勇兼资,闳毅有为。” 太原起义成功的当日中午,赵戴文、阎锡山、黄国梁、温寿泉等及山西同盟会的其他主要成员和参加起义的重要人物杨彭龄、乔煦、姚以价等齐集省咨议局开会,决定成立山西军政府,推举政府首脑――都督。

在起义前夕,阎锡山和温寿泉、赵戴文、李成林、杨沛霖、周岱等研究推举都督问题时,经阎锡山倡议,决定推举姚鸿发为都督,其理由有二:一是姚原任协统是阎的上级,地位比他高;二是起义如果失败,姚父现任清廷兵部侍郎,事情也好转圆。

大家均无异议。如果姚鸿发坚辞不就,则推举阎锡山为都督。

经过推举,姚鸿发以家眷在京为辞,坚不应承。遂将阎锡山公推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兼军政部长,其余是副部长马开崧、参谋部长黄国梁、副部长孔繁蔚、军令部长常樾、政事部长景定成(梅九)`财政部长曾纪纲、副部长徐一清、外交部长乔义生、副部长李成林、大汉银行行长徐一清(兼)、参议部总参议杜尚化。

军政府成立后,一面议定在都督之下成立四个标,以张煌、苗文华、刘汉卿、张瑜为一至四个标的标统,委姚以价为东路军总司令,赵戴文为参谋长,率张煌第一标到娘子关防堵清军进攻,并于当日(10月29日)午夜即由太原出发,30日天明到达娘子关;布兵设防,严阵以待。

山西起义成功,清廷惊慌失措,于10月30日速令驻防保定的第六镇统制吴禄祯进军山西,企图迅速扑灭民军。

为使吴禄祯能为朝廷尽力,旋即又于11月4日委以山西巡抚要职。但吴为同盟会革命党人,素怀反清大志,不为官禄所动。吴禄祯先令部下吴鸿昌第十二协两个团开赴石家庄,他也于11月1日到达该地,下榻于石家庄车站站长室。

13日,即派朱鼎、何遂、周维祯(同盟会员)到娘子关,名为宣抚山西民军,实则叫何遂与民军联系成立“燕晋联军”事宜。何在娘子关会见了姚以价总司令和参谋长赵戴文,并将吴禄祯写给山西都督阎锡山的信由吴的参谋周维祯亲自交给阎锡山。

信中说:“公不崇朝而有太原,可谓雄矣!然大局所关,尤在娘子关外。革命之主要障碍为袁世凯。欲完成革命,必须阻袁入京(清廷已委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若袁入京,无论忠清与自谋,均不利于革命。望公以麾下晋军东开石家庄,共组燕晋联军,合力阻袁北上。”(《阎锡山早年回忆录》)11月4日,吴禄祯偕旅长吴鸿昌,参谋何遂、张世膺、孔庚等到达娘子关,阎锡山、温寿泉、姚以价、赵戴文等在车站迎候。

取方均系革命党人,反清反袁同明相照。经滑驴镇会议磋商,一体同心,立即决定成立燕晋联军,公推吴禄祯为燕晋联军大都督兼总总司令,阎锡山为副都督兼副总总司令,温寿泉为参谋长,并派山西民军两个营到石家庄归吴指挥,共同执行截断京汉铁路的任务,以北防清军南下,南阻袁世凯北上到京,然后挥师北上直捣北京推翻清廷。

会毕,赵戴文随阎锡山回太原,吴禄祯返石家庄各自准备。但由于吴禄祯疏忽大意,轻于防范,于11月7日晨,当他正和参谋张世膺、周维祯在站长室埋头批阅公文之际,突遭进来向他请安的卫队长马蕙田等四人行刺毙命。

吴身首两处,头被马等带走邀功,张、周二人均被枪弹击毙和刺刀穿身,体无完肤。

吴禄祯被刺,军心大乱,形势逆转,燕晋联军解体。跟随吴禄祯革命的同盟会员何遂、孔庚、王家驹、刘越西、李敏、倪普祥等军官,从此入山西民军跟随阎锡山继续革命。 吴禄祯被刺后清廷一片混乱。新任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速调第三镇统制(师长)曹锟、协统(旅长)卢永祥、管带(营长)吴佩孚火速于11月z日赶往石家庄准备向娘子关进攻,谋夺太原,企图消灭山西民军这一“肘腋之患”。

阎锡山接受景梅九等建议“……淮有一战,不可退让。

胜则长驱北上,败则分兵南北,另作计划”(景梅九《罪案》235页),当即任命乔煦为前敌总司令,率兵两营增援娘子关。随后,阎锡山偕赵戴文和马开崧亦到娘子关督战。12月12日清军占领娘子关,阎锡山、赵戴文等回到太原,前敌总司令也率师退往省城。

曹锟部兵多势重,锐不可当。当时有主张与清军议和者,也有人主张烧毁太原,以挫敌军锋。阎锡山、赵戴文则认为两者都不可取。为保存革命实力,实行战略转移,按原定计划,分向南北退守,以图再举,才是惟一的出路。

于是,当即商定由副都督温寿泉率民军一部南下河东一带,由杨彭龄任行军都督;由阎锡山率一部民军北上塞北绥远一带清军的空虚之地。随行者有北路军总参议赵戴文、总司令孔庚、兵站司令张树帜等。

当他们走出太原大北门(也有一说是旱西门)时,真有点人不欲行马恋栈,全军踟蹰重踟蹰的景象。尤其是满怀爱国热情的广大官兵,更有“忽忽岁云暮,烈烈风霜威,举首望城楼,此去何时归”的感慨!

阎锡山为安慰众多将士,则对赵戴文等说“今日在马上轻身欲飞,终感到世所谓‘如释重负’之语是怎样的情景了”(《阎锡山早年回忆录》)。虽然阎锡山说得如此轻松,但在他和赵戴文等首领人物的心里,都对前途没有底。

此次出征是凶是吉,革命何日才能成功,能否再次回到太原执政,谁也说不出一个确实的答案。反而倒有一种“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引自元好问的《赤壁图》)的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