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亮新闻 方亮:要融入亚太俄罗斯需重新定位

2017-11-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FT中文网 文章 原题<俄罗斯:融入亚太已太迟 >在刚刚于俄远东重要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 俄罗斯向东发展战略的高调亮相,明显比亚太议题的探讨吸引了更多眼球.但正如俄著名学者符拉季斯拉夫 伊诺泽姆采夫判断的,俄罗斯目前仍只是亚太地区的一个观察者,远非重要参与者,这一尴尬地位,恐怕不是斥巨资举办峰会所能改变的.亚太地区作为未来全球力量中心,吸引俄罗斯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要真想融入这一地区,已失去先机的俄罗斯恐怕要对自己重新做一番定位.对于骨子里是一个东欧国家

FT中文网 文章 原题《俄罗斯:融入亚太已太迟 》在刚刚于俄远东重要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落下帷幕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上, 俄罗斯向东发展战略的高调亮相,明显比亚太议题的探讨吸引了更多眼球。但正如俄著名学者符拉季斯拉夫 伊诺泽姆采夫判断的,俄罗斯目前仍只是亚太地区的一个观察者,远非重要参与者,这一尴尬地位,恐怕不是斥巨资举办峰会所能改变的。

亚太地区作为未来全球力量中心,吸引俄罗斯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要真想融入这一地区,已失去先机的俄罗斯恐怕要对自己重新做一番定位。

对于骨子里是一个东欧国家、历史上总用眼睛盯着中欧与西欧的俄罗斯来说,其广大的亚洲领土一直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这既与俄罗斯历来的文化地缘相关,亦与其国土的东西带状分布有极大关系。当年,铁路问题专家出身的财政大臣维特不惜让沙皇帝 国背上巨债,执意修建连接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日本深知此中利害,赶在铁路竣工前挑起日俄战争。波罗的海舰队则万里奔袭,驰援远东,最终战败。这些事实说明 了俄罗斯将资源集中于东方的艰难。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2006年有一篇《西伯利亚的诅咒》的报告,专门论述苏联强行开发乌拉尔以东地区的不智,并以苏联解体后这些地区迅速"无人化"的现象作为论据, 远东和西伯利亚出现的大量"空城"则为现实佐证。如今人口仅有640万的远东地区仍 面临着人口萎缩,许多地区"无人化"的趋势在持续。

俄三大社会调查中心之一"社会舆论调查中心"专门在APEC峰会之前做了一番调查,发现40%的远东和西伯利亚民众欲迁往他处居住。基本生活条件的缺乏和发展道路的不畅,是这些居民想搬迁的主要原因。

地理上难以向东,文化地缘上则彻底向西,这些使得俄对东方的发展总有些后知后觉。就像最新一期的《权力》周刊所言,当来到亚洲时,许多俄罗斯人还把俄视为先进的欧洲国家,把中国和印度视为"小兄弟",自己仍以"老大哥"自居。该杂志提醒俄罗斯人,这样的日子已经随着苏联的解体一去不复返了。伊诺泽姆采夫则直接提醒俄罗斯人,俄罗斯现在才想起融入亚太,已经太迟了。

2006年,俄罗斯乌克兰天然气"冷战",导致欧洲迟迟不愿与俄罗斯续签天然气进口协议。普京立即飞往中国,与北京签订了修建两条天然气管线的议定书,顿感压力的 欧洲做出妥协。普京随即将与中国的天然气议定书抛到脑后,直至现在仍未实施。

这一事实成了俄罗斯在经济危机之前的东方视角的写照。对于莫斯科来说,东方不过是一个"备选"。直至全球经济危机让欧洲陷入窘境,让俄罗斯也经历动荡,莫斯科才开始正视东方。2009年俄经济重挫逾一成,中国却实现了8.

7%的增长,欧盟则持续萎 靡不振,世界经济中心转移至亚太的趋势已然极为明显。至少在主观上,这一次普京是真的打算让俄向东发展了。在此背景下,俄学术圈提出迁都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建议 并非偶然。

但就像上文所言,远东发展所需"第一桶金"不可能由俄西部输入,如今俄东西之间 没有一条完好公路的事实再次佐证了这一点。唯有让俄远东自行融入亚太。这才有了莫斯科砸200亿美元举办峰会的动作。峰会上俄各级官员罕有地摆出了开放的姿态,意在吸引投资。

但是,作为一个人口只有640万,只创造了俄4.1%GDP,人均GDP仅有7700美元的地区,远东的现实并不"给力"。从俄整体来说,2011年它向亚太国家出口929亿美元,进口1030亿美元,仅占亚太国家贸易额2.4%。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连通东西的大国,俄也仅让亚太国家1.4%的货物自其境内过境运输。

就像伊诺泽姆采夫所言,对于东方,俄罗斯来得太迟了。无论日本发展还是"亚洲四小龙"崛起之时,人们都看不到苏联向东承借发展之风的动作。直到中国实现高速发展时,俄"东顾"的意愿也不是很强,天然气合作即为先例。

从去年开始,普京明显加速了与中国的合作,但以田湾核电站为例,在刚刚签署的三、四期工程中中国已可以独力承担70%的建设了。如今在各个领域俄都已不再是中国的"老大哥",两国军工合作的现状成为另一个鲜明例子。

迟来的俄罗斯远东,除了资源,恐怕并不能为亚太发展带来太多东西。640万的人口,对于刚刚在此合资设厂的日本马自达这样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市场,但是若上升至亚太发展的层面来看,这个市场恐怕就显得没什么分量。

高科技领域,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俄在这一领域的衰退一直在持续,否则也不会出现航天领域连续失败和重工业越来越多融入国外血统的事实。根据伊诺泽姆采夫的介绍,俄所拥有的国际专利数量甚至不如一个韩国三星公司。而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俄仅为中国的四十分之一。

市场不大,没有太多高科技,那么是否可以利用俄独特的地理优势提供物流服务呢? 如今,以欧洲为一端,以中日韩为另一端的欧亚物流总量为9亿6000万吨,97.6%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海运。俄铁路及北冰洋上的北方航道通过能力仅为8500万吨,其中80%运输的还都是俄自己的资源。

俄罗斯铁路集团统计,要升级俄已然老化的连接东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贝阿铁路,需要350亿美元。这笔投资迟迟不到位,俄却为这届峰会花了200亿美元。

如此看来,俄除了它最富有的资源外,并不能为亚太地区带来太多助益。但是,"资源附庸"却一直是俄十分反感的。不过,最新一期的《权力》周刊倒是提出"当资源附庸没什么丢人的"这一看法。他们认为,只要能用资源激活其他领域的开发,俄可以甘当"资源附庸"。

其实,种种事实表明,无论俄向哪个方向发展,它都需要重新给自己定位。如果要融入亚太,就更得承认"资源先行"的必要性。而且,比这种地理方向性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显然是俄政体制度的进化,无此则任何发展战略都不可能富有成效。远东并非没有发展空间,只是实在没有必要将其开发拔到"引领俄经济发展"的高度之上。如此看来,俄罗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高调召开的这场峰会,其目标就显得太过虚华了。

(注:作者方亮为俄罗斯问题观察者,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环球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