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姜春华的医案介绍
案一、倪××往返宁波,途间辛劳,饮食不节,脾胃有伤,湿热内停,蒸及胃络,致呕吐血盈盆。晡热汗出,苔黄脉洪。一身面目尽黄,虑再血涌。大黄15g 生山栀10g 茵陈10g 丹皮10g 连翘10g 赤芍10g 广犀角3g。
7贴。二诊,药后症有改善,化验黄疸指数,SGPT均下降。生大黄10g 生山栀10g 茵陈10g 赤芍10g 茯苓15g 茅根30g。案二、张××年青力壮,入院诊为急性肝萎缩,嗜眠,已入肝昏迷前期,自谓不救。
生地30g 犀角3g 丹皮10g 连翘10g 石斛10g 生大黄15g 地鳖虫10g 桃仁10g 大腹皮子各10g 枳实10g。7贴。二诊:便下臭秽甚多。腹满减,证虽改善,尚未乐观。
原方加人参3g 黄芪50g。7贴。三诊:以后以一月调理渐瘥。案三、谢××男性,41岁,干部。有慢性肝炎史,表面抗原反复阳性1年有余,其它肝功能正常,偶有肝区刺痛,大便溏,脉弦细,苔中白厚,辨证为肝虚气郁,脾虚湿阻。
方用太子参15g五味子6g 全瓜蒌15g 柴胡9g 延胡索9g 苍术9g 茯苓9g 羊蹄根15g。上方连续服用2个月后,表面抗原转阴,随访1年无复发。案四、郑××,男,37岁。初诊:1971年12月28日。
10年前患肝炎,6年前转为慢性肝炎,3年前检查肝胁下三指半,质地硬,脾可扪及左肋下一指许,腹部无转移性震荡,浊音,腹壁静脉怒张。白蛋白/球蛋白=2g/4g 蛋白电泳Y球蛋白29.
5%,面色晦黑,胸、手、颈均有蜘蛛痣,周身浮肿,下肢尤甚,两胁疼痛,右上腹疼痛,腹胀,食后益甚,大便初硬后溏,唇色紫暗,舌质紫暗有瘀斑,口干,不欲饮,气短乏力,少寐怕冷,脉细弦数。治则:活血软坚以利气。
当归9g 制大黄9g 地鳖虫3g 桃仁6g 嫩苏梗9g 茯苓9g 枳壳9g。二诊:1972年1月3日,服上方后胃纳较差,头热口干,大便干结,四肢仍浮肿,脉浮弱。治则:活血化瘀为主兼加健脾益阴,清热利水。
党参9g 茯苓9g 制大黄9g 地鳖虫6g 桃仁6g 龙胆草6g 山栀9g 玉米须30g阿胶6g 炮山甲粉1.2g(吞)。三诊:1972年2月14日,服药40余贴,浮肿减轻,面色由黑转黄,面部蜘蛛痣已退,但胸手颈部仍有。
舌上瘀斑已消失,两胁隐痛,小便黄,腰酸背痛,现面部下肢仍有浮肿,白蛋白/球蛋白=3.5g/2.0g 锌浊度20,蛋白电泳Y球蛋白18.5%。治则:活血化瘀软坚,兼清血热。当归9g 制大黄9g 丹皮9g 地鳖虫9g 桃仁9g 连翘9g 茯苓9g 玉米须30g 鳖甲15g。
服上方后白蛋白球蛋白倒置情况明显好转,蛋白电泳Y从29.5%下降至18.5%,锌浊度亦下降。案五、张××,男,60岁,门诊号:21952,就诊日期:1991年7月6日。
患支气管哮喘2年余,有肺结核病史,喘息抬肩,时有胸闷,腰酸乏力,痰不多,舌胖苔白腻,脉滑数。处方:旋覆花9g 全瓜蒌15g 碧桃干15g 老鹳草15g 五味子6g 生甘草3g 黄芪15g 仙灵脾15g 巴戟天15g 苁蓉15g。
7贴。另:海马1g研粉日2次服。二诊:(7月13日)服上方7贴,喘息胸闷减轻,痰多色白,难咯,舌淡胖苔薄。处方:上方加姜半夏9g 陈皮6g。
14贴。三诊:(7月27日)喘促基本控制,改用下方长服。处方:红参30g 蛤蚧一对去头足,五味子15g 止药共研细末,每服1g 日服2次。另:左归丸、右归丸各6g 日2次口服。
按:本案、支气管哮喘病人,年逾六旬,肾气虚衰,除喘息外有腰酸乏力,故用碧碧干、全瓜蒌、老鹳草宣肺平喘,陈皮、半夏、旋覆花化痰降逆,黄芪、五味子益气定喘,仙灵脾、巴戟天、苁蓉补肾纳气,标本兼顾,疗效立显,当哮喘缓解后,用红参、蛤蚧、五味子、左归丸右归丸等药补肾益气,扶正固本,以善其后。
案六、王××,男,68岁,住院号:41341,就诊日期:1982年10月9日。哮喘反复发作,春夏轻,秋冬剧,已达15年。
近来哮喘持续发作,心悸气急,张口抬肩,呼吸困难,端坐不能平卧,晚嗽痰多而不爽,畏寒发热,头额汗出,胁下胀满,四肢不温,下肢浮肿,按之没指,尿少色清,唇舌青紫,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数。体检:体温37.
4℃,面浮紫绀,桶状胸,心率:135次/分;心音低,呼吸40次/分,两肺满布哮鸣音,并可闻及湿罗音。X线胸部平片示:两肺透光度明显增强,膈低,运动弱,双肺纹理增重,呈网络状,间隙模糊不清。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慢性阴塞性肺气肿”。
证属脾肾阳虚,气不摄纳,肺失肃降。治拟温阳益气,健脾助运,肃肺化痰。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