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梅英照片 当年结婚照一寸大小大一寸照片的尺寸是多少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结婚的新人们都免不了用照片记录下人生的重要时刻。
记者走访发现,上世纪50~70年代结婚只是简单地拍个双人照,上世纪80~90年代,婚纱照开始出现在成都,并红极一时。21世纪,成都街头不仅有大的婚纱影楼,还出现了很多摄影工作室,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
结婚照的变迁,也从侧面反映着成都人生活时尚的变化。
上世纪50年代
结婚照只有一寸大小
杨全家里至今收藏着他父母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结婚照。黑白照片只有一寸大小,已经有些泛黄。"从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拍结婚照的时候穿的是列宁服,也没有其他装饰。不过上世纪50年代初的社会氛围还比较宽松,母亲还简单地烫了一下头。"杨全说。
杨全告诉记者,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年轻人结婚大都是先扯结婚证,再去相馆照张相留念。没有隆重的仪式,连喜糖都很难得发,亲戚朋友一般送一对枕巾、一个茶杯这样的礼物表示恭喜。"我舅舅家现在还保留了一个朋友送的茶杯,上面印着‘某某与某某结婚纪念’。"
"到了六七十年代,女性都剪着齐耳短发,穿着蓝卡其布衣服,照相的时候正襟危坐,家门口贴上一个大红喜字。"杨全说,当时很流行送全套的《毛泽东选集》作为贺礼,"有的人结婚,家里会收到好几套《毛泽东选集》。"
50年代到70年代这30年,婚纱一词都没有出现在成都人的生活中。不过,照相馆里仍然能常常看到对着照相机端坐、笑得有些羞涩的新人。
上世纪80年代
望江公园的油画成婚纱照背景
唐跃武是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对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兴起的婚纱照他记忆犹新,新人们都将能在成都某个影楼拍套婚纱照看作一种时尚。"当时我是摄影师,单位引进了一套婚纱,白色长裙。当时还有位姓姚的画家,以望江公园为模型,画了一幅油画作为拍婚纱照的背景,后来我们拍了好几年。"
唐跃武的表妹就是穿这套婚纱拍的婚纱照。前不久,唐跃武还在表妹家看到了这张照片,"现在看来还是很漂亮的"。
黄永富和岳景如1981年在成都的火星相馆拍了两张婚纱照。新郎穿着西装,新娘一身长裙,手捧塑料花。那时西装很少在街头出现,对很多人来说更像戏服。
"刚开始是没有彩照的,只能靠灯光来突出层次。不过,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染色技术。"唐跃武说,当时需要把底片送到广州冲洗,然后请人在照片上描眉毛、抹腮红、染衣服,虽然一来一去耗费十几二十天,但仍有不少新人愿意。上世纪80年代,成都引进了一批冲印机,婚纱照有了更多色彩。
上世纪90年代,婚纱照进入"批量生产"时期,金夫人、川港等婚纱影楼兴起。结婚要去拍一套婚纱照,逐渐成了一种惯例。
2000年~2009年
婚纱照要美更要个性
2008年,杨全的儿子结婚了,小两口去拍了一套婚纱照。杨全感慨:"跟我们当年差别太大了,好几套衣服,还有内景、外景之分。"如今拍婚纱,新人需要专门抽一两天时间,由摄影师、化妆师等专人跟随拍摄。婚纱套照里开始出现以背影、牵着的双手、脚印等为主角的照片,有点意识流,又好像在讲故事。
不久前,陈琳就开始计划拍婚纱照。她说:"我的婚纱照要全外景的,自然的山水、自然的花朵,自然的蓝天。已经联系了好几个工作室,初步考虑去三亚或丽江拍。"在陈琳看来,去成都的影楼拍婚纱照,不如自己边游边拍来得真实,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照片独一无二,绝对不会出现"撞片"的尴尬。说起拍照花销,她满不在乎地说:"一辈子难得一次,疯狂一下也值了。"
"我们当年拍一张结婚照,只花了三毛六分钱。他们拍一套下来,差不多要三四千吧。"杨全说,发展水平不同,婚纱照的档次不同,消费观念也不一样,但变化能体现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