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小林在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不仅是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去年的服务业发展改革座谈会上强调:“中西部地区要转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积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内蒙古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繁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服务业是重要着力点。旅游业覆盖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众多行业和门类,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点。
据统计,旅游业直接涉及29个经济部门,直接和间接影响细分行业109个。旅游对酒店住宿业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贡献率超过80%,对文化娱乐业贡献率超过50%,对餐饮业和商品零售业的贡献率超过40%。
加快发展旅游业可以有力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成长和壮大,降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社会就业和促进民生改善,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旅游业发展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是一个地区对外宣传的一张重要名片,是地区软实力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资金、人才、信息和文化的交流,对提升内蒙古形象和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八届十三次全委会议提出要把旅游等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要围绕实现两大“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完善政策、扎实推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旅游业的发展一定要注重特色,突出唯一性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伴随着人的个性化发展,世界旅游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特色越突出,那么它的吸引力、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游客对它的忠诚度就越高,竞争力也就越强,品牌价值、品牌效益就会越大。
比如在旅游营销宣传上,青海省用“三江之源”大做文章,很好地体现了唯一性。如果用“多彩”或者“秘境”就失去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无法充分体现青海旅游资源的唯一性、独特性,进而也就难以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内蒙古的自然景观的独特性与草原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优势,这就是资源的唯一性。
近年来,内蒙古逐步培育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品牌,像“呼伦贝尔大草原”、“苍天般的阿拉善”等。这些品牌之所以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就是因为它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使它们具有了不可复制和独一无二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讲,唯一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注重旅游与文化的结合
内蒙古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草原文化。这里有成吉思汗、忽必烈、阿拉坦汗等传奇式的历史人物,有黑城、元上都等极具文史价值的古迹,有红山文化、大窑文化、居延文化和辽文化,有蒙古族的《江格尔》、达斡尔族的《少郎与岱夫》等经典史诗,有土尔扈特东归的英雄壮举,有影响深远、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还有民族特色浓郁的音乐、舞蹈和乌力格尔等传统艺术。
内蒙古应进一步加强对文化艺术的挖掘,赋予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
内蒙古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业和业余的文化艺术爱好者来摄影、绘画、采风,形成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好作品,也培养成就了一大批摄影家、画家和音乐家。反映内蒙古草原、大漠、森林、湖泊、冰雪等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歌曲、图片、绘画、诗歌在国内外屡屡获奖,由此吸引了更多的人慕名而来。
还有国内外的一些大型会议、会展活动也选择在内蒙古举办。内蒙古呼伦贝尔、阿拉善推出的实景演出,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为各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有益借鉴。
这些活动和做法宣传了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有力地带动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今后,内蒙古应该加大对摄影节、服装节、实景演出等各种主题活动的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本地区的品牌,以此提升整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水平。
四、围绕市场需求,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市场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特点,新的需求不断出现。游客从满足于到此一游、走马观花,进入到深度旅游阶段,对旅游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消费发展为大众化的需求,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加快内蒙古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的单一观光型旅游产品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必须把握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不断推动旅游业向更多的领域拓展,积极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产业融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旅游业尤其具有产业融合的特点和能力。内蒙古的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不可替代性。诸如历史文化游、休闲度假游、健康养生游、农牧林业观光游、工业游、生态游、探险游等,有的领域刚刚在内蒙古起步,有的领域还没有开拓,因此内蒙古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五、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加快发展冬季旅游
目前,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和
旅游节庆活动都相对集中在夏秋两季。为了减少旅游资源的闲置,均衡人力资源,许多盟市的冬季旅游已经开始破题。像呼伦贝尔冰雪那达慕、赤峰的“蒸汽机车摄影节”、锡林郭勒的“银色锡林郭勒——冰雪运动游”、满洲里的中俄蒙国际选美大赛、“阿尔山冰雪节”、达里湖冬捕等活动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效应,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节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外,内蒙古还有温泉、美食以及传统节日等,都可以成为冬季旅游很好的切入点。
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结合,为内蒙古冬季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呼伦贝尔和兴安盟冬季长达五个月,林海雪原风景别样、冰雪运动惊险刺激,还有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的沙漠戈壁,黄沙白雪,雄浑壮丽,静谧安详。内蒙古冬季大自然的美丽神圣只有身临其境者方可体味。
如何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结合好,内蒙古还需要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
六、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
旅游业的管理不仅仅是行业准入和项目审批,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培育、监管和服务。
旅游市场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科学有效的管理至关重要。旅游者满怀向往慕名而来,如果景区景点设计水平不高、卫生环境不好,又面临吃、住、行难等问题,那么,游客一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这样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些游客,还有负面宣传带来的对地区形象的损害。创建一个旅游品牌不易,经营一个品牌也不易,要形成知名品牌更加不易。一旦失去信誉,重新恢复起来将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精力。
应当认识到,衡量旅游业发展的成效,不仅要看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更重要的是看它所带来的长期的、无形的利益。旅游业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要素,旅游市场的培育、发展、壮大也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级政府科学规划、完善配套,规范管理、改善服务,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
特别是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设计要注重前瞻性,从长远着想、从细节入手。内蒙古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沙漠,无论是春夏秋冬,行走于其中,都如同置身于巨幅画卷之中,处处是风景,行进过程本身就是旅游。
内蒙古要根据这样的资源特点来设计旅游景区、景点和线路,完善配套设施,安排旅游内容。各级政府要通过健全机制、完善扶持政策、创造宽松环境,促进旅游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国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周游名山大川,纵情讴歌自然山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旅游就是追求精神享受和闲情逸致。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又对地区的文明起着提升和推动作用。旅游工作者不仅要有激情,还要善于在学习中推动工作,在工作中增长知识;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在旅游产品设计中融入文化内涵,提升审美品位,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推动全社会的文明进步。
(根据布小林在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