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死亡的各种说法
我原认为查找与“死亡”相关的词汇不会太多,但雄厚的中华文化一脚就把我踹进了井底!我在井底还琢磨不透,这文化也太生猛了,赴“黄泉”之路居然也有如此之多的眩目路牌,看死我也,因为要吐血!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宋代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里的诗句经过《红楼梦》里妙玉的传播,已然成为“终没与休息”的普世表达。
这一类婉称主要是从生命终止的角度来化分的。“终”、“尽”即是人生的终点和尽头,也都可以引申为人死。另外还有“绝”、“毕”、“断”也有生命已断绝、终止,人生已到了头的意思。
终 《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九十七乃终。”“终”已成为较为普遍的死亡讳称,使用得也比较早,青铜器铭文中的祝愿词就常有“令终”“永终”等表示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结果的词。《礼记檀弓上》中也有“君子曰终,小人曰死”的说法,郑玄注释《周礼天官》时说:“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总的说来,“终”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但无论活到多大岁数死去,也是死,也是与世界的决诀,以至人们对“终”的忌讳达到了与“死”同等的地步,例如送礼不能送钟,“送钟”音为“送终”,如果送了,岂不是红口白牙咒人死吗?可见在说话和做事时一定得小心不要犯忌。
长终 唐代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清代吴殿麟《祭何生文》:“父母弟昆,隔数千里,送子长终,无一亲在。”
命终 《百喻经尝庵婆罗果喻》:“一旦命终,财物丧失。”民国段正元《万教丹经》:“人为名利。千事劳心。万事劳形。得寸思尺。得陇望蜀。迨到命终。犹然不能餍其奢心。真是可怜。”
寿终 “寿终”是“寿终正寝”的省称。
“寿终正寝”指老人在家中安然死去,含有褒义。“正寝”本指古代帝王诸侯平常居住办公的处所,后来泛指住房的正室,用在“寿终正寝”这个词里面就有死得安详,死得其所的意思。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用法,如清代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正寝》:“近世文集中鲜云正寝,而讣告则必云寿终正寝。
”但人们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往往带有讽刺幽默的意味。如《封神演义》第十一回:“纣王立身大呼曰:‘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寿终”一词的使用频率比“寿终正寝”高得多。《释名释丧制》:“老死曰寿终。寿,久也;终,尽也。生已久远,气终尽也。”《旧唐书李元恺传》:“元恺年八十余,寿终。”《法苑珠林》卷一四引《大智度论》:“持戒之人,寿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
“终”虽说是指死,但暗含有享尽天年而后死的意思,不论怎么避讳、婉曲,都有一种对死者寿命短长的接受和理解。而“不终”就没那么幸运了,“不终”非但不是指不死,而是指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内中哀痛与婉惜溢于言表。如《汉书晁错传赞》:“错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
终没 《后汉书申屠刚传》:“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三国魏曹丕《寡妇》诗:“徒引领兮入房,窃自怜兮孤栖。愿从君兮终没,愁何可兮久怀。”
唐代元稹《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逮及终殁,全归其吭。”
终世 “终世”即即寿终之意,与“就世”同义都是死亡的婉称。《国语越语下》:“先人就世,不谷即位。”韦昭注:“就世,终世也。”
《水浒传》第五一回:“宋江宛曲把话来说雷横上山入伙,雷横推辞老母年高,不能相从:‘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王征《与胡适》:“归来得老母终年消息,哀痛之下,生趣全无。”“终”即有终其天年之意,如果再加上一些表示美好意思的语素,则更表现出人们对死的事实的理解和一种美好的祝愿。这些也应属于死亡别称中的一类。
善终 “善终”即不遭灾祸,终其天年之意。《汉书苏武传》:“自丞相黄霸、大司农朱邑……及儒者夏侯胜等,皆以善终。”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夙生曾受君再生恩,故以艳色蛊惑,摄君精气,欲君以瘵疾善终。
”令终 “令”也含有善意,是美好的意思。“令终”和“善终”都是偏正式短语,意思相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君子令终定谥,事极理哀,故宾之慰主,以至到为言也。”周振甫注:“令终:善终,寿终。”“令终”除了指尽天年而寿终外,也指保持善名而死。如清昭槤《啸亭续录报应之爽》:“其后高朗令终,为一代之贤臣,吁,亦异矣!”
灵终 “灵”也是善的意思。“灵终”即是善终。西周恭王时器《颂簋》:“骏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永宝用。”西周恭王时器《小克鼎》:“眉寿永命,灵终。”
尽 “尽”也有终止的意思,可以引申为死亡。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五日死者,肝与心相去五分,故曰五日尽,尽即死矣。”《后汉书皇甫规妻传》:“妻谓持杖者曰:‘何不重乎?速尽为惠。’遂死车下。”“尽”作死亡解,似总有外力作用使生命终结,因此也可以指处死。
如《宋史五行志三》:“鬻菜夫至宣德门下,忽若迷罔,释荷担向门戟手出悖詈语……及于狱中尽之。”其他例如“自尽”、“同归于尽”等词也似是外力使然,但无论怎样,都是终止生命的意思,因此常和表示寿命、年龄的词用在一起婉称死亡。
“尽命”即是使生命结束。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验各种死伤》:“今既是落水身死,虽有重伤,实以水伤尽命,勿宜论以抵偿。”
“寿尽”即是死亡的婉称,“所以幻想盘古寿尽之日,正是他生命化力登峰造极之时。”
到头 人生走到了终点,也就是到了头,因此“到头”也是死亡的意思。萨特的戏剧《涅克拉索夫》:“男流浪汉
反正总要到头,干吗非要自己往台阶下走呢?”这一幕的背景是男流浪汉在劝一名要自杀的女子。
绝 《说文解字》:“绝,断丝也。”引申为断,继而引申为极,极为尽头处之意,于是又可以用来婉称死亡。唐代韩愈《祭柳子厚文》:“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清代刘钧《杨娥传》:“言已,一恸而绝。”
绝命 “绝命”即断了性命。《后汉书孝明记》永平十二年诏:“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晋代陆机《辨亡论》:“而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
命绝 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假若误出误入,那有罪的老死牖下,无罪有却命绝了囹圄刀锯之间,难道头顶上这个老翁,是没有眼睛的么。”
绝世 《左传哀公十五年》:“大命陨队,绝世于良。”杜预注:“绝世,犹言弃世。”
绝气 “绝气”就是断气,死亡之谓。汉代班固《白虎通崩薨》:“一日之时,属纩于口上以俟绝气。”“属纩”,人要死的时候,在口鼻上放丝绵,以观察有无呼吸。“纩”就是新丝绵,由于质料比较轻,所以用来气息。《二刻拍案惊奇》卷六:“(翠翠)说不多几时,昏沉上来,早已绝气。”
“毕”有完成、完结的意思,“毕命”即是指生命完结。如三国魏曹植《七启》:“故田光伏剑于北燕,公叔毕命于西秦。”唐代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 “人承一世间,忽若风磭幘。”(曹植《薤露行》),人忽然死去,像大风吹走灰尘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以表示消失的词来讳称死亡,也表现了中国人对于死字的禁忌和对死亡事实的回避。
没 “没(m)”指沉于水下,引申为尽,《小尔雅广言》:“没,终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水部》:“没者,全入于水,故引申之义训尽。”又可婉指人的死亡。如《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朱骏声认为“没”作“死”是借作“殁”。
歾 《说文》:“歾,终也。”段玉裁注:“殁死,当作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叔詹曰:‘楚王其不歾乎?’”杜预注:“不歾,言不以寿终也。”清代顾炎武《与王仲复书》:“华阴王君无异(人名)有诸母张氏,年二十六,其君与小君相继歾。”
《说文》收“殁”为“歾”的异体字。《广韵没韵》:“殁,死也。”《明史太祖本纪》:“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克”,是能的意思。明代小说《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说孙德崖对儿子孙和说:‘滁阳既殁,兵权该统于我,今朱君辈外挟公义,立他的儿子,阴窃他的威权,甚可恼恨,我当率兵以正其罪。’”
殁故 西安东郊元代壁画墓中的砖地券中有:“韩于先亡祖考妣之丧,俱不记年月日殁故。”还有:“又亡妻吕氏甲辰相享年四十三岁。于至元二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殁故。”
没下 宋代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十出:“尀耐杀人可恕,无礼难容!贫女那贱人,十人打底九人没下。”
没化 唐代张九龄《故果州长史李公碑铭并序》:“道非吾行,德无必贵,遂以没化,岂命也夫?”
幽没 《宋书武帝纪下》记载,对于身边随从远征而陨身战场的“幽没不反者”,“赡赐其家”。“反”即“返”;“贍赐”即赡养、赏赐。
在众多类型的生死观中,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别具一格。道家的死亡观告诉人们,与“生”截然不同的“死”,实际上是自然大化演变的一种形式,于是一些表示自然变化的词就用来婉指死亡了。这些词首先有表示变化的“化”以及以“化”为词干构成的一些词。
化 “化”即变化,它既可指生,也可指死。《礼记乐礼》:“乐者,天地之和也……和,故百物皆化。”郑玄注:“化,犹生也。”《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这两个“化”是指生,即化生。“化”也可以指死义。
如《孟子公孙丑下》:“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无使土亲肤”是指不使尸体与泥土相挨。这个“化”即指的是死。“化”作死的意义运用得非常广泛,元代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自小化了双亲,忒孤贫,谢叔叔婶子把我来似亲儿般训。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李象先》:“前世为某世执爨僧,无疾而化。”清代随缘下士《平山冷燕》第六十四回:“养正听了恍然大悟,一而令行童各处洒扫,一面自家沐浴,留下颂子四句,端坐而化。”“化”这个词既指生又指死,是比较有意思的。
物化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古诗《回车驾言迈》)诗中的“物化”指的就是死亡。“物化”一词是道家的语言,《庄子齐物论》中最后一段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故事说:“昔者庄周梦为***,栩栩然***也,自喻适志与!
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与?***之梦为周公与?周与***则有分矣。此之为‘物化’。”大意是说:从前庄周做梦自己变成蝴蝶,不知道自己是庄周,忽然醒了过来,自己分明是庄周。
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为庄周。庄周和蝴蝶必然是不同的,这种转化就叫做“物化”。在这里,“物化”指的是泯除事物的差别,彼此同化为一的意境。后来在《庄子大宗师》一文中,庄子顺着他的思路,用“物化”来称死亡。
原文是:“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刻意》中也表达了这种思想:“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道家的根本观点是崇尚自然的,认为自然产生宇宙和人,人和物一样,有生有死。所谓“天乐”,庄子说:“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圣人之心”指圣人的爱心。“畜”指养育。“天行”意为顺应自然规律而运行。整句话是说:能认识天乐的人,他活着时顺着自然而运行,他死亡时就同物质融合。因此,后人就用“物化”来婉称死亡。
《骆宾王集乐大夫挽辞之二》:“居然同物化,何处欲藏舟。”唐代沈佺期《伤王学士诗序》:“四年,余遭浮议下狱,他日,余至来,知君物化。”清代随缘下士《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古人物化去已远,荒坟累累蓬蒿偃。”
《楚辞远游》中有:“与化去而不见兮,名声著而日延。”一句,王夫之解释说:“与化去者,蜕形而往,所谓尸解也。”“尸解”是道教所说的尸体遗去而飞升成仙。后人多以“化去”婉称死亡。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之十:“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由于“化去”一词指飞升成仙,所以既可指僧道死亡,也可指普通人的死亡。如《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宋敦又复身到芦席边,看那老僧,果然化去,不觉双眼垂泪。”清代陈孟楷《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今闻彩云化去,不觉清泪弥襟。”
化形 “化形”指变换形态,也是死亡的婉称,适用于僧道。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臣搏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大数”指寿命。
“灵化”本义是神异的变化,也可引申为死亡,婉称。如《宋书袁淑传论》:“徒以灵化悠远,生不再来,虽天行路崄,而未之斯遇,谓七尺可存,百年可保也。”
隐化 去世。死亡的婉称。唐代陈子昂《陈伯玉集》六《府君有周文林郎陈公墓志文》:“公讳元敬,……七月七日己未隐化于私馆。”
“物故”与“物化”虽不同源,但也指死亡。“物故”原指事故,后用为死亡的婉称。《汉书苏武传》:“前以(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而故也。一说,不欲斥言(直言),但云其服用之物皆已故耳。
”王先谦认为“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蜀志刘璋传》时说:“魏台访‘物故’之义,高堂隆答曰:‘闻之先师:物,无也;故,事也;言无复所能于事也。”这几种说法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但我们认为许是“歾”误为“物”,后代也许对其又有别解,因此“物故”成了一个常用的表示死亡的婉称。宋代姚宽《西溪丛语》卷上:“蜀王纳以为妃,无几物故。”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放蝶》:“遭君虐政,姊妹多物故。”古代星相家说,下界的人与天上的星相应,人死则星落,所以用表示星星坠落的词来婉喻名人的死亡。
星亡 “星亡”是指重臣或贤人的死亡。北周庚信《崔訦神道碑铭》:“诸侯地裂,边将星亡。”倪璠注:“星亡,谓崔訦之薨也。”
星落 唐代方干《哭秘书姚少监》诗:“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
陨星 “陨星”原为名词,指的是流星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的部分掉在地面上的叫陨星。有时可以用来比喻刚刚死去的名人,也可以活用为动词,表达死这一事实。如柳亚子《
发刊词》:“秋风五丈,悲蜀相之陨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
北周庚信《周大将军闻嘉公柳遐墓志》:“智士石坼,贤人星陨。”
唐代杜甫《奉送苏州李二十五长史丈之任》诗:“星拆台衡地,曾为人所怜。”
《尔雅释诂》:“陨,坠也。”不管是草木的凋落还是星星的坠落都可以用“陨”来表示,而这些坠落的自然现象恰恰反映了死的实质。另外,“陨”还可以引申为“毁坏”和“失去”的意思,这些意思与死也有相通之处。宋代文天祥《癸亥上皇帝书》:“坐受斧钺,九陨无悔。”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婴孩无知,虽使陨于母胎,夭于襁褓,啜气欲绝,岂识患苦。”
殒 “殒”字出现得比较晚,根据《汉语大字典》“殒”字最早出现于汉代《张迁碑》,应与“陨”在作为死亡这个意义上,是一对古今字,应是“陨”作为死亡意义的一个专门用字。《玉篇歹部》:“殒,殁也。”《集韵隐韵》:“殒,殂也。”所以“殒”的最基础的意思是死亡。贾谊《吊屈原赋》:“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罔极”是不公正的意思,“厥”即代词,其。“殒”也与表示“坠落”义的“陨”相通用。
当“陨”为失去义时,可以和“身”、“命”等语素构成动宾或主谓式复合词表示死亡。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论》:“策英气傑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陨身糜骨 “陨身糜骨”的意思为粉身碎骨。宋代司马光《乞罢条例司常平使疏》:“德泽***,天隆地厚,非臣陨身糜骨所能报称。”
殒身 《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明刘基《公无渡河》诗:“殒身苟无故,哀哉徒自残。”
殒身碎首 “殒身碎首”指粉身碎骨。唐代颜真卿《让宪部尚书表》:“在臣一门,叨幸斯极,殒身碎首,无以上报。”
《左传成公十三年》:“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江阳刚烈,立节明君,兵合遇寇,不屈其身,单夫只役,陨命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