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业功故事 (时代先锋)杨业功——照片背后的故事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张严平.张选杰.李国利在对杨业功家人和战友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很多杨业功生前的照片.这些照片因时隔多年不少已经泛黄,甚至还有些模糊不清,然而,这一帧帧定格的瞬间却是杨业功将军戎马一生的真实记录.而这些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也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张杨业功任旅长时的照片,摄于1992年7月.看到照片第一眼,记者硬是没认出穿着雨衣.黄胶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杨业功.据参加过这次任务的某旅政治部主任刘惟云回忆,那次,部队要全员全装穿过两个省十余个县市,时逢南方几十年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记者张严平、张选杰、李国利

在对杨业功家人和战友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很多杨业功生前的照片。这些照片因时隔多年不少已经泛黄,甚至还有些模糊不清,然而,这一帧帧定格的瞬间却是杨业功将军戎马一生的真实记录。而这些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也一次次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是一张杨业功任旅长时的照片,摄于1992年7月。看到照片第一眼,记者硬是没认出穿着雨衣、黄胶鞋,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杨业功。据参加过这次任务的某旅政治部主任刘惟云回忆,那次,部队要全员全装穿过两个省十余个县市,时逢南方几十年不遇的大洪灾,为了选好行军路线,避免因塌方和泥石流给部队行动造成延误,杨业功和随从参谋连续奔波了7个多小时,弃车行走长达30多公里的山路,最终为部队找到了一条最佳路线。

杨业功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工作在基层,穿梭在崇山峻岭和深山密林之中。1995年,基地奉命执行一次重大演习任务。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手拄一根木棍,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进在充满蒿草、荒无人烟的大山之中,汗水早已浸透了军装,他却全然不顾,有时为选择一个合适的阵地点位,他们要在山里徒步行走上十几甚至几十公里。

点位确定后,他又现场督促部队抢修,亲自拿着仪器丈量,稍有偏差就返工重建,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为部队快速抢修出了一批导弹发射场坪。参加了那次演习任务的基地记者站站长宋远高,用手中的相机拍下了杨业功去抢修发射阵地途中的画面。

熟悉杨业功的人都知道,在他的车上常备有“三件宝”:大衣、水壶、方便面。平时,他下部队检查工作或勘察阵地,能省就省,能简就简,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这一张照片抓拍于2003年6月杨业功勘察阵地和铁路专用线时。当时随行的基地作训处处长吴作宝告诉记者,为了赶时间,杨业功便和大家一道泡方便面凑合了一顿。看着这张照片,不由得使人想起杨业功常说的那句话:“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要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吃饭上。”

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杨业功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累倒住进了医院。他患的是癌,然而,他躺在床上,可心一直随着部队在跳动。就是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念念不忘的还是部队建设。2003年11月,杨业功想到正在筹建中的南京老干部住房问题,便在病床上给负责这项工程的基地后勤部王庆栓副部长打了电话。当王庆栓带着图纸赶到病房时,杨业功强忍着病痛坐起来,披了件睡衣便研究起方案。这一张照片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情景。

物质生活淡泊如水,精神追求高洁如松。尽管采访之前,我们对这位身居要职、功名显赫的将军的清廉俭朴早有耳闻,但当我们看到这张照片时,还是被强烈地震撼了: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富丽堂皇的饰物,没有任何名贵的陈设——床头柜上自制的台灯座,是以旧乒乓球拍、开关和电线等零配件组装起来的;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老沙发,被一条棉毡遮住了陈旧的面目……照片上的这些简朴的家具和物品,就像一座座无字丰碑,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高尚品德,诉说着一个共和国将军清廉伟岸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