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创达赵鸿飞的简介 四次熔断依旧无法打破中科创达的金钟罩 股王的对手只剩自己
即使四次熔断依旧无法打破中科创达的金钟罩。截止1月8日,中科创达以自上市以来斩获21个涨停板的强势表现夺得A股“第一高价股”的头衔。股价能否再创新高?“股王”的对手只剩自己。
“股王”、“妖王”从来都是A股中永不腐朽的话题。不仅是因为它们给投资者带来相关公司股票走势招商证券超额的收益,更是因为迭代的频率足够快,一直都保存着那一份新鲜感。
中科创达(300496)已然成为了最新一代的“股王”。 自2015年12月10日敲钟后,中科创达已经连续拿下21个涨停板,截止1月8日,中科以225元的价格,成为A股的第一高价股。对于中科来说,既然已经夺得“第一高价股”的头衔,剩下的就是与自己的一个较量。
究竟是继续再创新高,还是止涨回跌,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1月11日,中科创达受大盘暴跌拖累,破板跌停,截止收盘,股价报202.94元,跌幅为10%。
目标价300元
早在中科上市之前,便有多家机构纷纷看好其上市后的表现,财富证券当时预测中科创达上市后的价格为193元,对应上市后18个涨停板。从目前的表现看,中科创达不仅没有“辜负”市场的看好,甚至还“超额完成了任务”。
当然,中科的“超额表现”多多少少也受益于最后一波打新盛宴的热炒。不过中科创达最大的看点在于它是A股第一家做操作系统为主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提供移动智能终端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服务,而这项业务也被多家机构认为具有较强的稀缺性。
从公布的机构调研数据显示,中科创达是近半个月以来机构调研最为频繁的5家公司之一。由此来看,中科创达的股价或许还真有上涨的空间。招商证券分析师徐文杰就于1月10日首次给中科创达“强烈推荐”评级。
徐文杰表示,中科创达作为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行业翘楚,极具稀缺性;泛智能化 企业移动信息化重新定义下游市场边界,或提升一个数量级,智能机时代的辉煌有望更上一层楼;强烈看好公司正积极推进的2.0战略,商业模式变革可期。目标价300.00元
除了主营业务极具稀缺概念的同时,中科的投资方也是各有来头。其中,最为众人所熟知的便是美国高通公司。高通风险投资在中国开展投资已超过10年,投资企业超过20家,中科创达就是其在中国的重要投资之一。
2011 年,高通风险投资、ARM、北极光等公司联合宣布,对中科创达进行1 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在中国这个不断成熟的快节奏市场上,中科创达获得的投资为其快速成长提供了巨大动力。
“股王”的造富神话
“股王”的号召力不仅体现在其股价的高价位,更是直接表现在股东们的“身价”上,其速度之快,体量之大,绝对堪称神话!
中科创达实际控制人和董事长,为现年42岁的赵鸿飞。根据中科创达上市是公布的股本信息显示,赵鸿飞持有中科创达3632万股。
粗略推算一番,中国12月10日登陆创业板的发行价格为23.27,彼时赵鸿飞的身价大约为8亿出头,而以1月11日的收盘价来算,赵鸿飞此时的身价已超过70亿元。
除了赵鸿飞之外,高通国际与世悦控股也获得了不菲的回报。
根据中科创达的招股书显示,高通国际入股时的认购金额为1000万元,世悦控股的认购金额为500万元,而以目前的中科股价来计算,高通国际目前持股市值约为6.4亿元、世悦控股的持股市值约为1.6亿元。
对手只剩自己
当下,对于中科创达来说,唯一的对手不外乎就剩它自己。股价后续能否继续攀升,造福神话能否继续延续,这一切就只能凭实力说话。不过从中科创达近3年来的业绩报告来看,其业绩表现远远不及“股价”增长的步伐。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前三季度,中科创达营收分别为2.5亿元、3.4亿元、4.5亿元和4.1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0.54亿元、0.97亿元、1.12亿元和1亿元。较于2013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79.6%,中科创达2014年15.5%的增速出现下滑。而在2012年,中科创达净利润同比2011年的涨幅为723%。
探究中科业绩增速下滑的原因,是由于第二、第三大客户的业绩萎靡导致其对中科创达的采购额度大幅下降。以索尼为例,索尼在2012年对中科创达的采购额为4813万元,同比增加2998万元;而2014年对中科创达的采购额为7775万元,同比增加86万元。
此外,还需值得一提的是,中科创达一直以来享有多项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如果未来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做出对公司不利的调整,将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产生不利影响。显然,在“股王”的耀眼光环之下,中科创达现今的处境似乎不甚理想,倘若再续“股王”神话,就必须对现有业务、以及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拓展。
庆幸的是,中科创达已有突破自己的准备。董事长赵鸿飞近日表示:
公司将进军三个新领域:汽车、物联网和企业移动化。通过与高通的合作,中科创达为中国移动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创业者和创新者提供了一流的解决方案,让公司在物联网和互联网 等全新领域获得更多机会,实现可持续增长,并最终将和产业链各方一起改变我们未来的互动和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