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抗日 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森
林森不但主张抗战,而且对敌我双方的态势、战争的阶段特点和最终的结局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抗战初期,日军步步进逼,正面战场连连失利,军事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两种不和谐的声音:一是主张速胜,不切合实际地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一是主张妥协退让,尽快与日本人讲和。
相形之下,林森的头脑却十分清醒,对战争的认识具有前瞻性。他认为,中国将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但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战争,因此,应坚持持久战和消耗战。
1938年元旦,他在《国家民族新生命之开始》的演讲中,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态势,指出:“就战事主观及客观条件下看,我们可操胜算之点很多;现代战争不仅是军备的比较,而是整个国力的比较。目前军事虽然一时失利,但是组成国力的要素,还靠人民土地和资源,我们有四倍于敌人的人口,十倍于敌国的土地和十几省无量尽藏的资源,不靠外人来供应,尽可继续长期抗战,非到胜利不止。
”(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361页。
)反观敌人,其经济基础十分弱,所有煤铁农产品及五金原料多依靠外国供应。而且,军费支出非常之大,每月的军费超过5万万元,仅在开战初期的几个月内,军费开支便增加了25万万元以上;加之国内物价飞涨、军火和战斗人员消耗巨大,日本难以承受长期的战争,而急于速战速决。
我方应当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以延长战争的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财力,使其最终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彻底崩溃。
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是最后的胜利,必须要长时间抗战;在这长期抗战中,军事上一时退却,仅是一个战场的得失,不足以影响战局全部。”他的依据是日本方面的弱点太多,兵士多是社会的基干,各界有职业的青年,一经征调,就不免士荒于学,农辍其耕,商罢于市,工废其业,久而久之,决难支持。
且其侵占的地方愈多,战线愈长,他的失败也就愈快;我们要拖延敌人的战争时间,消耗敌人的兵力、财力,使敌人的经济机构,军事形势,一齐崩溃。
“我们要以最大的能力和忍耐,在军事、政治、经济、民众运动各方面,加倍努力,以完成长期抗战的条件。”(注:台湾国民史馆等编:《林公子超遗集》,前国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筹备委员会1966年2月印行,第362页。)可见,持久战的思想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所坚持的基本思想,而且也是象林森这样的有识之士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