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叫天的艺术生活 不朽的艺术常青树——追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吴雅童先生
4月13日凌晨5时16分,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吴雅童先生病故,享年97岁。
吴雅童是无锡人,1919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江苏省代表性传承人。吴雅童1933年学艺,投师武进圩塘人高和甫学丑角。1935年,吴雅童师从武进湖塘人王嘉大先生学小生戏。吴雅童出师后,在苏州、无锡、常州、丹阳、宜兴等地搭班演出,为当红小生之一。那时候,锡剧还没有完全成型,但这种不成型反而促成了吴雅童的全能。他什么都演过,什么都演得来。他演小生,却也常在台边看小丑演员的表演,慢慢开始演起丑角。在书场里他渐渐演出名了,很多人知道有他这样一个"小滑稽"。
吴雅童声腔上承袭了锡剧一代宗师王嘉大字真、句笃、板正的稳健功法,吸收了锡剧前辈李如祥平易、舒展、含蓄的飘逸风味。又根据自身条件,扩展了音域,起伏更跌宕,顿挫更分明,颇具风雅小生特征。虽然他戏路广,但早先主要还是演小生。
直到1961年,他患声带肿瘤,手术后嗓音不及先前,便改演丑行了。锡剧界有句话 "唱煞王彬彬,做煞吴雅童",说的就是吴雅童长于表演。吴雅童是个有心人,又聪明、善思,嗓音条件不算好了,却反而成全了他的表演。
早先他参加一个进修班学习,听得京剧大师盖叫天说,你学一个动作,就是一个动作,学十个动作,也就只是十个动作。吴雅童更加明白表演靠的是心,这个心不仅是在舞台上,舞台下也要懂得思考、借鉴的道理,才能够举一反三,一个动作衍生出十个动作,表演才能灵活起来。
他看见一只敲鼓的小狗电动玩具,从中琢磨出动作;看见提线木偶戏,提炼出一套"托物寓形"的表演手法。20世纪60年代,他以《红楼夜审》中"别具一格的锡丑"江梦升一角蜚声艺坛。
笔者和吴老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是在大型历史锡剧《淹城公主》公演的现场。
2006年8月18日下午,大型锡剧《淹城公主》在武进影剧院首场公演。《淹城公主》由笔者编剧,王文明作曲,全国先进群众文化团体——常州市新四军研究会艺术团演出。这是江苏省第一部由业余人员完成创作、表演的大型戏曲剧目,而且此新戏排练时间短、投入资金少,创全省大型剧目演出之最。当天,《扬子晚报》等新闻媒体都作了报道。
《淹城公主》公演时,剧场内座无虚席,连走道上都挤满了观众。笔者惊喜地发现,同为锡剧表演艺术家的吴雅童、沈素珍夫妇早已端坐在第六排座位中央。这次公演很成功,全场获得了10多次掌声。
演出结束后,吴老夫妇也起身对台上谢幕的演员长时间鼓掌,最后才走出剧场。当笔者对两老的光临表示谢意时,吴老说:"编得很好,演得很好,锡剧振兴还是有希望的!"笔者邀请吴老上台与演职人员合影,吴老说:"没有出一点力,就不上了吧。"
吴雅童的父亲吴德荣是挑担子走四乡的铜匠,母亲平秀仪是缫丝女工。他们寄居城郊,时常听着种田郎在田间唱山歌,吴雅童是在民歌艺术的熏陶下成长的。
他的老师高和甫,是个参加德安桥对山歌的名歌手,王嘉大也"山歌"、"唱春"、"宣卷"、"道情"样样精通,常州山歌和滩簧本有相通之处,因此,吴雅童不仅是戏路宽、功底好、长表演的锡剧表演艺术家,而且是唱山歌的高手。2012年,吴雅童作为常州山歌的传承人,还以93岁的高龄上台演唱了常州山歌。当时,笔者也在收集整理和创作武进山歌,受其启发和鼓励,对传承民间文艺更有信心和情趣了。经过努力,笔者也成为武进民歌的非遗传承人。
2014年7月5日,笔者为民间文艺传承的事宜要拜访吴老,请常州锡剧团的有关人士预约,次日即得回应。9日下午2点半,笔者如约赶到吴老家中。吴老和儿子早已在家等候,见笔者进门,便起身招呼、上茶。
95岁的吴老仍精神矍烁,谈笑风生,对笔者有问必答,且十分谦和。吴老对笔者热心研究地方文化大加赞赏,还一起探讨了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路子。当笔者称赞吴老是一代"常州山歌王"时,吴老说:"年纪大了,唱不动了,如今这山歌王应该是你们了。"老人欣然给笔者签名,与笔者合影。笔者很想多向吴老请教,又担心老人年岁已高不宜多烦扰,一个小时后便告辞了。吴老父子又是立身送到门口,并希望有空就来。之后,笔者一直遵照吴老的教导,继续从事地方文艺的传承之事,却再未有机会上门去拜访吴老。
吴老走了,但他一生对中国戏剧和民间艺术事业追求、奉献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