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娟学术造假 院士涉嫌学术造假 制度改革或迎来契机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日,"4名院士推荐人联名致信中科院要求对王正敏予以除名"一事引发公众关注.此前,王正敏被其学生举报"学术造假",被媒体指责"'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日前,中科院已经作出回应:事件正在调查中,将严格按有关程序处理.  调查尚无定论,舆论已掀起对当前国内学术规范.科研评价体系.院士制度改革的探讨.举报"学术造假",谁来认定?据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在2005年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时,共有7名院士推荐人.在其学生王宇

近日,“4名院士推荐人联名致信中科院要求对王正敏予以除名”一事引发公众关注。此前,王正敏被其学生举报“学术造假”,被媒体指责“‘克隆’国外人工耳蜗”。日前,中科院已经作出回应:事件正在调查中,将严格按有关程序处理。  调查尚无定论,舆论已掀起对当前国内学术规范、科研评价体系、院士制度改革的探讨。

举报“学术造假”,谁来认定?

据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在2005年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时,共有7名院士推荐人。在其学生王宇澄持续不断的举报后,其中4位推荐人在2013年10月向中科院递交联名信,并列举了王正敏涉嫌论文造假的内容,包括“将个人专著《耳显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内容拆分成14篇论文在学术杂志上发表”、“把43篇一般性文章冒充正式研究论文放入院士申报材料”等。

联名信作者之一、中科院院士刘新垣告诉记者,联名信的内容基本参照王正敏学生、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宇澄在网上公布的举报材料。据此他表示:“选取院士不能容许哪怕一篇论文有一点瑕疵的存在。”

针对王宇澄2012年初对王正敏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的举报,复旦大学随即启动了包括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委员会、校学术规范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医学部、校外专家等在内的多方调查,并于2013年8月公布调查报告。

报告认定王正敏学历造假一事不实,但作为合作者之一发表的几篇中文论文中,有些内容高度重复,属重复发表,“学术态度不实事求是”;使用大量插图但未注明出处的做法,“尽管不属学术剽窃,但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调查报告于当年9月正式回函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

据了解,当事双方对调查结论均有异议。王正敏曾就“专著中100多幅耳部手术手绘图抄袭其导师著作”一事解释说,已在文字中提到图片来源,其导师也对此知情并代为作序。为此,复旦学术规范委员会启动了复查程序。校方表示,按照相关程序,复查报告已经形成,将于近日正式对外公布。

中科院在本月7日的回应中称,2012年11月,该院学部收到王宇澄的举报,随即致函复旦大学,要求进行调查核实。在收到复旦大学回函和调查报告后,学部常委会曾开会进行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相关领域院士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进一步核查。“尚在调查中”的结论,令人期待。

专家表示,为确保学术举报的调查结论令人信服,避免非理性声音、情绪干扰视听,目前可启动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调查,如由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中科院等部门和机构共同组织。同时,调查过程应防止外界施加不当压力,并给予当事人充分的陈述和申辩机会。

“历史遗留问题”,如何看待?

“院士被举报”一事同时引发了舆论关于学术行为追溯时效问题的讨论。如根据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007年“关于一稿二投和重复发表问题的处理原则”,王正敏重复发表的部分中英文论文,确属学术不规范,但“重复发表”之事,又均发生在处理原则明确之前。

又如,针对王正敏认为其专著中采用“行文注”,因而未在每幅图片旁再行标注的说法,有专家表示,这是在2001年《著作权法》出台前,医学著作中普遍采用的一个做法。

采访中,有院士表示,上世纪90年代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稿多投、中英文论文并行的做法为学界所默认,直到因其不合国际规范才逐渐取消。“如果以现在标准来衡量,当时不规范的学术行为不在少数,回过头去追究会有很多问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说。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周鲁卫表示,对王正敏作出“学术不规范”的认定,确实考虑了当时的学术环境。他同时认为,如何面对和处理 “历史遗留问题”,确实需要学界充分重视、认真探讨并形成共识,才能正本清源、行之有度。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表示,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学术界不可有保守心态,不能因不肯正视而以为无。“问题面前应承认错误,给学子和读者一个交代。同时,任何年代都不缺非常严谨的学者,对待学术必须始终坚持最高标准。”

院士制度改革,从何入手?

作为当年王正敏增选院士时的推荐人,刘新垣、姚开泰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自己审查不严,应对当时过失承担责任”。但其提及的“没细看学术材料”、“过分相信了复旦大学”、“短时间内无法核查学历和著作”等理由,是否站得住脚?有网民称,权威推荐是院士评选的重要程序之一,这些轻飘飘的理由,与推荐人本应持有的严谨作风和学术地位相比,是否反映了当初这些知名院士本身对院士评审的轻漫和随意?如今避之不及地“一推了之”,是否就可以完全推卸举荐失当的责任?这难免令人生疑:本应无比严肃的院士评选,何以如此闹剧般荒唐?

据了解,除了院士推荐,目前院士遴选机制中还有科研机构提名、同行评议、投票、公示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是否也同样存在“走过场”的现象,让至少是有瑕疵的候选人可以“一路通关”?

有学者表示,如果王正敏最终被确认学术造假,王正敏本人及院士推荐人均应承担责任;如事实并非如此,也要及时公布真相。但当前院士遴选制度的漏洞更需填补。“院士的产生过程,应该做到公开透明,要继续加强公示监督机制,材料向社会公开后,对院士推荐人、推荐机构等都是一种约束。”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唐安国表示。

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占有行政资源的官员出现在院士候选人名单中,有些地方和单位甚至制定并实施“院士工程”,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等,院士评选日益受到学术以外因素的影响。

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王建宇表示:“应尽快建立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院士评选的制度和机制。候选人在评选中应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由其同行而非自己去提供相关材料,并保证材料的准确性,评审重点要集中在评价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方面。”

“院士好比聚宝盆”。如今,不少拥有院士的单位仍享受着其带来的种种社会资源。“院士评选‘向专业性回归’根本还在于剥离附着于院士身份的学术、行政和经济利益,让其回归单纯的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汪品先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相关人士认为,不妨将此次事件视作改革的一个契机,从廓清事实真相,反思制度漏洞开始。

相关链接

中科院回应王正敏院士遭举报学术造假:将严格按程序处理

近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被举报学术造假,受到社会关注。中科院7日回应称,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院士如有违背相关行为准则,经查实后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最高将可能被撤销院士称号。

中科院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11月,该院学部收到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医院王宇澄对其老师王正敏院士的投诉,学部随即致函复旦大学,要求对投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2013年9月,学部收到复旦大学回函和调查报告。中科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常委会开会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了由相关领域院士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进行进一步核查和研究。对媒体报道的一些投诉信未涉及的新问题,正在了解相关情况,将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处理此事。

中科院为维护院士群体的声誉,对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制定了严格规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等。

该负责人介绍,按照相关程序,学部对收到的投诉,首先转交院士所在单位或归口主管部门调查处理。若有违背院士行为准则的,无论是在增选过程中还是当选院士后,学部都将根据相关程序进行调查。中科院院士选举分六个学部进行,对院士的处理也是首先由相应学部进行调查,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由其所在学部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可给予警示、批评、警告直至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处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

近日,王宇澄举报其导师王正敏院士涉嫌学历造假、学术抄袭、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随后有媒体报道质疑王正敏研发的国产人工耳蜗克隆国外技术并存在质量问题。复旦大学此前回应称,经查未发现王正敏存在学术不端,但确有学术不规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