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化故居 张平化与侄儿的故事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那条傍着炎陵县石洲乡石坝村张平化故居而延伸的道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平时,村民们各顾各的,无暇顾及道路的维护,都是雨天双脚陷进泥泞时才会嘟囔:这鬼路!该修修了!"是该修修了."张大爷沿路走了一趟后,回家拿出仅有的一万元,交到了组长手里.张大爷说:"这点钱你拿去买点水泥,担些沙石,把那几处一到雨天就烂泥裹脚的地方补一补.剩下的,作修补人员工钱."这位张大爷就是张平化的亲侄子,革命烈士张拱照.邓吉秀夫妇的二儿子张自强.我们认识张自强,是在2008年5月为汶川大地震捐

那条傍着炎陵县石洲乡石坝村张平化故居而延伸的道路,被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平时,村民们各顾各的,无暇顾及道路的维护,都是雨天双脚陷进泥泞时才会嘟囔:这鬼路!该修修了!

“是该修修了。”张大爷沿路走了一趟后,回家拿出仅有的一万元,交到了组长手里。张大爷说:“这点钱你拿去买点水泥,担些沙石,把那几处一到雨天就烂泥裹脚的地方补一补。剩下的,作修补人员工钱。”

这位张大爷就是张平化的亲侄子,革命烈士张拱照、邓吉秀夫妇的二儿子张自强。

我们认识张自强,是在2008年5月为汶川大地震捐款的现场。

那天,我们这小圩镇比往日热闹了许多,市场口竖起了“心系灾区,奉献爱心”的牌子。乡亲们你50元他100元,把一片片爱心放进了捐款箱。一位个子不高、花白头发的大爷,手里拿着一沓百元钞票,来到捐款箱前。他就是张自强。

工作人员接过钱一数,整整2000元,关切地说:“大爷,您表示一点心意就行了。您都这把年纪了,把钱捐了,往后生活没问题吗?”

张大爷说:“我没问题呢。人家连家都没了,造孽啊!”

这是石洲乡捐款数目最大的一位。张大爷离开后,在场的人议论纷纷。旁边一位大婶告诉我们,他就是张平化的侄子。张大爷与老伴无儿无女,生活一向简朴,但对老弱病残,从不吝啬。如今,张大爷孤身一人,老伴前些年过世了。

怀着对张大爷的敬仰之情,最近我们拜访了他。

出了石洲圩不远,从马路一旁往上走过一段“之”字型小路,就到了他家门口。张大爷正在侍弄一盆蝴蝶花。见我们来了,他笑盈盈地直起身来,把我们迎进了一个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客厅。

张大爷端来两杯茶、一盘果碟。我们坐在小方桌旁,聊起了家常,聊起了他和张平化叔侄之间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父母牺牲时,张自强只有两三岁,有个大他9岁的哥哥,是奶奶把他们带大的。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奶奶家时常遭受挨户团等反动武装的袭击,奶奶无可奈何把张自强卖给了沔渡一个姓张的地主。但那家人不把他当人看,整天要他砍柴劈柴、放牛打猪草,还要打骂他。有一天,他去砍柴,凭着一点点记忆偷偷地逃回了石洲的家。奶奶没法,左借右借,借来一担谷子当赎金送给了那家地主,才平息了这事。

爷爷、父亲、母亲先后牺牲,叔叔张平化也随王震撤出了石洲,之后毫无音讯。直到1951年,张平化担任武汉市委书记,得知家里的情况后(那时奶奶已病逝),才把他们兄弟俩接到了武汉。

张平化送张自强读了一年半书之后,语重心长地对兄弟俩说:“人生的路刚刚开始,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今后就得自食其力了。”兄弟俩就到了武汉的一家工厂工作。

1962年,正是3年困难时期。许多工厂或停产或精简人员,一些工人也下放到了农村。一天,叔叔张平化把他们兄弟俩叫到跟前,认真地说:“按理呢,你们可以留下来,只要我打一声招呼。但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我更要带头执行上级的决定。

所以,这招呼我不能打,也不会打。”张平化毅然把他们兄弟俩送回了老家石洲。直到1975年国家落实政策,张自强才回到县机械厂工作,当了个普通工人,后在县政府做勤杂工,直到1994年退休。由于工龄短,退休金并不多。张自强的哥哥却一直呆在农村。

回忆往事,80多岁的张自强说,叔叔的行为一直影响着他。没有洋房,没有高级电器、时兴家具,但他过得很舒坦,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