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凡一路一带 [“一带一路”上的湖北故事]编译“一带一路”法律宝典
企业“走出去”如何规避投资风险?遇到纠纷怎么办?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我国首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正式出版。
司法部涉外领军人才、湖北今天律师事务所律师范倜,参与了这部海外投资“宝典”的编译。
企业“走出去”律师“请进来”
11日,范倜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越来越频繁,《报告》应该是一部海外投资的“宝典”。
我国一家企业在某国购买了一座矿,准备将开采的矿石运回国。在过关时,该国海关表示,国家法律明令禁止矿石出口。亲历这一案例,范倜体会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在商务决策前必须熟悉当地相关法律、政策,进行详细的“市场进入法律及合规研究”。
《报告》由全国律协组织“一带一路”国家和国内律师共同编写,范倜是埃及部分的协调人,负责翻译和撰写埃及法律环境报告。去年7月到年底,范倜和团队共同完成任务。《报告》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43个国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法律环境,涉及投资、贸易、劳动、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争议解决等领域。
加入伦敦国际仲裁院
范倜擅长金融纠纷、公司业务。2015年,经过层层遴选和考试,他和我省10名律师成为司法部首批涉外领军人才,入选全国律师协会涉外律师人才库。此后,他又被选派赴美国、英国专题学习国际商事仲裁争议解决。
范倜坦言,此前也提供涉外法律服务,但服务对象是在华外资企业,只要通晓中国法律和商事仲裁规则,就能应对自如。“现在可不一样了!”范倜表示,要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公民,必须有国际眼光、熟悉国外法律和司法程序。为此,范倜决定自己先“走出去”。去年8月,他向伦敦国际仲裁院提交了仲裁员资格申请。3个月后成功入选,成为我省首位获此资格的律师。
由于涉外案件往往牵涉多国或多地区当事人,而不同国家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具有较统一裁判标准的商事仲裁成了涉外案件首选的争议解决方式。伦敦国际仲裁院有125年历史,云集各国大律师,成为该院的仲裁员无疑进入了国际知名律师的朋友圈。
据悉,伦敦国际仲裁院在世界各国有300余名仲裁员,但中国仲裁员不到10人。范倜的加入,体现了国际司法界对中国律师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