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国革京剧命 吴兴国:一个要革京剧命的人
热播电视剧《长恨歌》中李主任的余温尚在,在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参加《实验中国·文化记忆》演出的反响也尚未褪去,昨天,有着多重身份的吴兴国转眼间又出现在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上海纪念贝克特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中京剧《等待戈多》(又名《等待果陀》)的演出做准备。从1986年创立“当代传奇剧场”开始,20年一路走来,吴兴国一直被视作台湾戏曲界的“叛逆”,甚至有批评者认为,他是“要革京剧的命”。
实验是替京剧找出路
吴兴国自小在台湾复兴剧校坐科八年,专攻京剧武生,在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就读期间加入了云门舞集,从此开始了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索。1986年,吴兴国和一群青年京剧演员创立了“当代传奇剧场”,先后创作了4部改编自莎士比亚与希腊悲剧的京剧作品,由此成为台湾传统戏曲艺术的“先锋”人物。
对于当年一下子改编了这么多西方名著,吴兴国说,起初更多是为了逃避传统戏曲界的批评,但做到现在,他更多是想逃避看京剧传统戏的感受,尝试各种不同的演出风格,寻找个人的表达风格。
当然,在实验的漫漫长路上,吴兴国也不时会“回头看看”:《无限江山》、《阴阳河》、《袁崇焕》……都是传奇剧场对于传统戏曲题材的尝试,当然,其中依然不乏创新的成分。“我始终想给京剧寻找出路,找到最后不得不又回到现代作品。”从《李尔在此》到《等待戈多》,不管走到哪一步,吴兴国说,他都会回头去看,自己的戏有没有传统京剧的水准。
《等待戈多》是没有配乐的戏曲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把贝克特荒诞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搬上京剧舞台,这本身就是件很难想象的事情,更夸张的是,吴兴国借助好友赖声川从贝克特版权中心获取的授权条件极其严苛,除了要求绝对忠于原著,还有一条明文规定:严禁任何形式的配乐!
没有“曲”的戏曲,还能算京剧吗?吴兴国虽然被这个规定吓了一大跳,仍然还是坚持用了京剧形式。剧中的两个流浪汉被完全中国化,有了“哭哭”和“啼啼”的中文名字,他们喋喋不休的对话也分别用京白和韵白表现。“这两个人物,让我一直想起老戏《清风亭》中那对被儿子抛弃的老夫妇,他们因为过度苦痛绝望而相互扭打责备的荒谬,可以赋予《等待戈多》一种新的图像。”吴兴国说。
“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最大不同在于我们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我之所以做《等待戈多》,就是觉得它或许可以突破‘戏曲要讲故事’这一关,过了这一关,很多形式就都可以进来了。”吴兴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