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瑞英老公 乱弹越剧——从吕瑞英老师的薛宝钗说起
似乎和喜欢戏曲(大部份是越剧)的朋友聊天,基本上都会提到,老一辈的唱腔比较有味道。有时看人家讨论,也看到一些人很义愤的说:"你们怎么这么食古不化,就守着老前辈的段子,难道就不能欣赏一下新生代么?!"
老戏迷或许有先入为主的因素,但于我个人而言,最开始听戏时听的多是现在的中生代,后来才慢慢开始听老前辈们的唱段,所以并不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中生代的演员因为年代近,影像作品多,摄制效果好,且多有字幕,对于我这个非江浙人士来说是比较好的入门选择。
老一辈有的影像资料少(像尹先生这样一段盛年的影像资料都没留下的简直是尹迷的大杯具),很多是只有录音,有些录制效果还不怎么好。可是听得多了,我竟然还觉得老一辈的唱腔好,这大概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全面论述老中青三代演员唱腔无异是个过于庞大的题目,以我一个对越剧曲调、声腔了解不多的人更是不可能完成的命题。不过近日来听吕瑞英老师在《红楼梦》里的唱腔,忽然有一点感悟,现试论如下。
不过论证之前,先说明两点。一、作为一个外行,我的观感几乎只能从好不好听,有没有韵味,还有人物塑造是否细腻丰满的角度出发。二、对,你没看错,我选的例子是吕瑞英老师在《红楼梦》里的唱腔。吕师在《红楼梦》的电影中饰宝钗,唱段不多。
我选取的是《常言道主雅客来勤》这么一个不到两分钟的唱段。原因是:1、碰巧重新听到了;2、唱段不长,相对容易分析;3、这一唱段录制时吕瑞英老师很年轻,状态很好,但已形成自己的唱腔特色,可以公平的比较。
先谈吕师自己的唱段。先是念白:"是啊,这倒真要改一改才好。"吕师念起来温婉从容,抑扬顿挫,符合宝钗随份从时的大家闺秀形象。且吕瑞英老师的语气、神态一派自然,仿佛她天生就是这么贵气——想想吕瑞英老师演银心、穆桂英、红娘时的状态,不得不佩服老一辈的演技,演啥像啥啊!接着伴奏响起,吕师却稍作停顿,然后一声悠长的"宝兄弟",才开始唱。
我在网上找到一段陈颖饰演宝钗时的录像。陈颖念完"这倒真要改一改才好"之后直接就念"宝兄弟",省略了那个停顿。初看不觉得如何,但仔细一看便觉得这个省略可以算一个败笔。
《红楼梦》中,宝钗行事一向周全圆滑,说话做事深思熟虑。吕师说完"这倒真要改一改才好",停顿了片刻。从影像来看,这片刻停顿时,她有一个低眉的动作,然后念出"宝兄弟"。宝钗注重姿态,所以这低眉的片刻是她在考虑怎样措词规劝宝玉。这种仪态与作风符合宝钗的人物性格。而这一低眉,一停顿,便让宝钗的形像呼之欲出了。
而之后的唱,吕师那时嗓音甜美,自不必说。这个唱段节奏舒缓,正应了宝钗对宝玉婉言相劝的语气。吕师对小腔的运用也得心应手,收放自如。反复听之,觉得其中每一个转折与拖腔,都对应着宝钗的语气变化和人物性格——以人物为本,我想这正是老一辈演员能脱颖而出的关键。
宝玉听了宝钗的话,反应是:"老太太正没人玩骨牌,宝姐姐你玩骨牌去吧。"
这句话可说是突兀无礼的。所以吕师饰演的宝钗脸色微变,低低的说:"我难道是专陪人玩骨牌的么?"
宝钗在众人眼里温和宽厚,虽被宝玉冒犯,但仍未动怒,只是有些尴尬。所以这一声念白低沉婉转,微带幽怨,符合宝钗的涵养。然后以"天色不早"脱身,出门时有叹息之意,符合宝钗之作态。
记得《红楼梦》里袭人就说,"幸而是宝姑娘,尴尬一阵后仍旧走开了,若换了林姑娘还不知怎么样呢"。戏曲舞台上表现这段自然要稍加处理,而这一唱段,不但符合原著所说场景,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可见编剧、演员都是用了心的——即使宝钗并不是剧中主要人物。
相比之下,晚一辈演员们的把握就差强人意了。先说金静的一版。说实话,刚看到金静唱这段时很是惊讶,没想到她唱吕派竟然这么有味,后来才了解她最初是唱吕,后来改的戚派。我承认因为听惯金静宽厚的嗓子,听她尖着嗓子唱吕派有点不适应,所以不评说唱腔。
金静的演绎基本是到位的。但是宝玉说了玩骨牌的话之后,金静的语气急了些,且作势往外走,显然有了怒意。个人以为这里戏有些过,也不符合原著中对人物的描写。陈颖的演绎,刚才也已说过。
孙智君是工吕派的,但是和陈颖一样的毛病,且人物流于表面,缺乏宝钗的大气从容。陶慧敏的宝钗唱的似是傅派,不得不说她对人物的理解是很到位的,神态和语气把握得很好。另外她扮相最好,加0.5分。不过她唱功实在平平,拉分太多,所以仍不能称妙。
上越小班的陈慧迪本工袁派,唱吕派有些勉强(虽然我觉得她嗓子倒还适合吕派),演绎宝钗时面部表情过多,也不太合适。试问谁见过七情上面的宝钗?倒是唐晓羚,本是工吕派,气质也偏大气,还有几分宝钗的雍容沉着。
网上能找到的版本大抵为这些。综上所述,老前辈的塑造人物时倾注的心血是远远多于后辈的,即使只是一个配角,仍力求出色。这就是为何我们品戏时总觉得老一辈的有味道,无关嗓音,无关技巧,而关乎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