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揭开艾蓓身世的真相
张爱培在原籍农村上小学、中学 为查明张爱培是否象《叫》书描述的那样在上海念小学,核查人员分别走访了她的母亲、哥哥、姐姐、老师、同学和邻居,他们一致说:张爱培是一九六二年秋季在家乡农村上小学一年级的。核查人员找到了张爱培的七位同学,他们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毕业始终与张爱培同窗就读的。
这七位同学中有的还与张爱培一同上安口子中学。他们都说,张爱培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毕业,都在本县,从未去过外地读书。 张爱培在国内屡次填写履历表,都以王道华老师作她小学、中学时期的证明人。
核查人员拜访了王道华。他现年六十九岁,已退休,从一九四九年起就在五河县农村教书,一九六○年在本乡园集小学任教。他说:“张爱培一九六二年到园集小学上一年级,我教她们那个班的语文课,直到她们小学毕业。
后来我到安口子中学任教,她也到安口子中学上学,我教她一直到中学(初中)毕业。小学、中学期间,张爱培从来没有去过外地读书。我这一辈子都在五河县当教师,从没到五河县以外任过教。
” 张爱培上大学、调北京、去美国并无“特殊” 《叫》书中为了表明主人公的“特殊身分”,故弄玄虚地写道:“我的后台硬,各类学校随我选择,大哥偏偏选中了贝城医学院。” 究竟张爱培是怎样进入大学校门的,她大哥张育培(现年五十五岁)最清楚。
张育培说:“爱培从中学毕业回家,不愿务农。一九七三年,我听说她要到南方去工作。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独自去南方,我这当大哥的怎能放心?当时我正在五河县城郊公社当党委副书记,就把爱培叫到城郊公社来,安排在永红大队劳动。
几个月后,蚌埠医学院来五河县招生。她作为下乡知青,被推荐进了蚌埠医学院。” 一九七七年张爱培从蚌埠医学院毕业,留在本校附属医院当医生。
她于一九八四年结婚,其夫在北京工作,为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她被调到北京武警政治部的一个文工团工作。 一九八六年,张爱培的丈夫去美国学习。一九八八年七月,张爱培申请去美国探望丈夫,从此就留居美国。
张爱培曾几次编造自己的履历 张爱培一九七七年从蚌埠医学院毕业时填写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鉴定表》,基本符合实际。她填的是:籍贯安徽省五河县,出生于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七年在五河县元小(园集小学)读书,一九六七至七○年在五河县安口子中学毕业,证明人都是王道华,父亲张兆方已病故,母亲黄菊兰(病休)。
一九八四年五月,张爱培被调到北京工作。她在填写《干部履历书》时,把姓名改为“张艾蓓”,出生时间改为“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把上小学的地点改为“上海、蚌埠”,证明人仍是老师王道华,而王道华却从未到五河县以外任教过。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张爱培申请去美国探亲。她在填写《中国公民因私出境申请表》时,把籍贯改为“北京”,出生地也改为“北京”,“一九六三至一九六八在上海小学毕业。
” 《叫》书满纸谎言 记者走访了周恩来总理生前警卫成元功、张树迎和高振普。成元功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五年担任他的警卫秘书、卫士长。
张树迎、高振普两位,一个从一九四九年起,一个从一九六一年起,直到周恩来总理去世,一直在他身旁。 他们说:我们同周总理朝夕相处数十年,可说是形影不离。我们最有发言权。
《叫》书中关于周总理同所谓“安然”、“爱蕾”之间的关系完全是虚构的,满纸谎言。 他们说,这根本不值得一一对证,只举几个例子来说说: 书中编造了“总理”在深夜一个人看访“安然”的谎言。在我国,对国家主要领导人有严密的安全制度。
周总理的活动必须有警卫人员跟随。我们在周总理身边时,历来严格执行这个规定,每天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从不离开他。周总理一向模范遵守纪律,无论到什么地方去,即使是临时决定的,他都先通知我们作准备。
书中写道: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爱蕾”八岁生日时,“总理”和“大姐”专程到上海为她庆祝生日。查一下历史资料便可知道,周总理这一天正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那天,又刚好是毛泽东主席七十一岁的生日。当晚,周总理在毛泽东主席处吃饭。饭后和刘少奇主席一起同参加全国人大的代表谈话,怎么能同一时间又在上海呢? 书中描写“总理”住院后,把“安然”找到医院里见了一面,并且在“生离死别”之前说了几段“至为重要的话”。
周总理住院后,我们其中的两个人(张树迎、高振普)一直守护在他身旁,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从不离开。从未出现过“安然”这样的人。 《叫》书绝不是一般的小说 《叫》书的出笼引人深思。这本书正式出版前,第一个抛出这个谎言的是台湾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