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老龄政策 李兵/杜鹏: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现状和政策意义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对老年学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回顾了中外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并对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层次.基本假设和理论的政策意义,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关键词: 老龄社会学;老年人;老龄理论作者简介:李兵,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杜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早在1988 年Birren 和Bengtson (1988) 就指出,老龄研究存在着数据丰富.理论贫乏的情况.未来老龄理论研究不能被学科的界线所限制,需

内容摘要: 本文基于对老年学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回顾了中外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历程,并对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层次、基本假设和理论的政策意义,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 老龄社会学;老年人;老龄理论

作者简介:李兵,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杜鹏,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早在1988 年Birren 和Bengtson (1988) 就指出,老龄研究存在着数据丰富、理论贫乏的情况。未来老龄理论研究不能被学科的界线所限制,需要社会学、行为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中国从2004 年开设了老年学专业,为了推动中国老年学教学科研的发展,本文对中外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以及老龄社会学理论的政策意义进行初步分析。

1 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中外老龄理论研究的现状

        为了考察老龄社会学中的理论建设,Bengtson 等(1997) 回顾了1990 年至1994 年间发表在8 本主要老龄研究杂志上涉及老龄社会学理论的文章。

这8 本杂志包括:《老年学杂志:社会科学》, 《老年学家:老龄研究》, 《老龄研究》, 《老龄与社会》, 《国际老龄与人类发展杂志》, 《老龄研究杂志》, 《美国社会学评论》, 《美国社会学杂志》。

5 年间有645 篇反映老龄社会学研究主题的论文。从表1 可以看出,645篇中只有18 %的论文提到或使用老龄社会学理论解释经验研究结果,9 %的论文使用一些其他行为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解释经验研究结果,72 %的论文没有涉及任何理论。

例如, 《老年学杂志:社会科学》中,80 %的论文没有提及理论,只有12 %涉及老龄社会学理论。而主要侧重于定量研究的《老龄研究杂志》,却有33 %的论文涉及老龄社会学理论, 《美国社会学杂志》虽然只有5 篇,但都涉及到了老龄理论。

        类似地,考虑到中国老龄社会学的研究论文大都发表在人口学和社会学等杂志上,笔者选择了《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科学》、《人口与经济》、《市场与人口分析》、《南方人口》、《西北人口》、《人口学刊》、《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和《社会学研究》这9 本杂志,对2000~2004 年间的老龄研究做一个回顾。

从表2 可以看出,5 年间老龄研究的论文有414 篇,涉及老龄社会学理论的文章只有19 篇,占4.

6 % ,5. 6 %的论文用其他理论研究老龄问题,近90 %的论文没有涉及任何理论。涉及老龄社会理论最多是《人口研究》,有6 篇,占该杂志的7.

5 %。《南方人口》、《西北人口》、《人口学刊》、《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和《社会学研究》5 本杂志各只有1 篇涉及老龄社会学理论。一贯重视实证研究的《中国人口科学》,无论是老龄研究论文的总量还是涉及理论的论文数量都不多。可见,中国老龄理论的研究还相当薄弱。

        1.2 老龄社会学理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

        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老龄研究的历史较短,仅仅才有半个多世纪持续的经验研究。在此过程中,怀疑理论的重要性使得一些研究者用经验研究模型来代替理论,甚至少数人完全放弃理论研究。

因而,我们得出了许多描述老龄现象的经验结论,其中很少被作为理解和解释老龄现象而使用。经验研究结果与解释之间的联系被隔断,结果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成果,而理论发展却滞后(Bengtson , Rice ,和Johnson , 1999) 。

老龄理论研究为什么受到轻视?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老龄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难度。老龄理论研究需要大量长期艰苦的积累,而且成效不显著。

而老年学的应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见效快。尤其是干预研究,容易受到政府的重视;二是中国从事老年学研究的以人口学家居多,人口学传统上重实证轻理论的研究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老龄理论研究;三是老年学缺乏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

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对老龄现象的统计性方面的描述,而不注意考虑老龄与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因果联系,割断老龄研究与主流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联系,那是很危险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年学没有自己的专业刊物,这也严重制约了老龄社会学的发展。

2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析层次

        2.1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阶段

        国外学者将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1961 年的“脱离理论”为标志,脱离理论将关注的焦点从把个人作为解释的根源转为以社会制度作为解释的根源。

脱离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唤起了社会老年学的理论意识。而在1961 年之前,社会学文献中老龄领域的研究围绕着“适应”这个概念展开,这个概念后来被叫做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以个人作为解释的根源,两种理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许多学者提出了能替代脱离/ 活动理论、更好地解释数据的理论观点,由此出现了符号互动理论、老龄亚文化理论、交换理论、现代化理论、社会环境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和连续理论等。

第二个阶段起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和80 年代早期,标志性的理论有社会现象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理论,另一个来源是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这一时期的理论具有超理论的性质,问题涉及老龄事实本身,关注年龄概念的社会建构和意识形态的特征。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早期,社会老年学家又试图运用批评理论和女权主义理论来进行老龄理论研究(Lynott ,1996) 。

        有学者(Passuth 和Bengtson , 1988 ;Bengtson , Burgess 和Parrott ,1997) 将老龄社会学理论划分为“三代”,1949~1969 年的老龄社会学理论被称为第一代理论,包括活动理论、脱离理论、现代化理论和亚文化理论;1970~1985 年为第二代,包括连续理论、社会分解理论、生命进程理论、交换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和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1986 年以后被称为第三代,这期间许多原有的理论被修正或重新阐述,同时出现了新的理论,第三代中的许多理论采用交叉学科的视角,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中吸取了很多有益的养分。

        2.2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分析层次

        还有一种划分法是从微观、微观- 宏观(中观) 、宏观三个分析层次来对老龄社会学理论进行评述。微观社会分析层次的理论关注个人及个人间的互动,主要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中观分析层次指在个体的内在动力和社会过程这两个层次同时发生老龄现象。

为了理解和解释老龄研究结果,生命进程理论、女权主义理论都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结构方面的作用等;宏观理论关注社会结构因素对个人及行为的影响,包括年龄分层理论、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老龄批评理论等(Bengtson , Burgess 和Parrott ,1997) 。

理解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另一个方法是用类型学将理论区分为规范性理论和解释性理论两种类型,并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做比较分析(见表3) 。

规范性理论优先考虑社会而不是个人,解释性理论则优先考虑个人。但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将微观和宏观连接起来,即用解释性社会学将个人的生活、生命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Marshall ,1999) 。

毫不奇怪生命进程理论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社会老年学家的推崇和高度重视,因为生命进程理论可以将个人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对老龄问题进行分析。比起欧美国家,中国的老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我们有必要吸收这种类型学的分析方法。可以预见,生命进程理论在中国老龄研究领域将有广阔的空间。

        2.3 中国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老龄研究不过20 多年的时间,客观地讲理论研究相当贫乏,概括起来,除了少量地介绍或引用国外的老龄社会学理论的文章外,主要有“孝文化”理论(王涤、周少雄,2003 ;张文范,2004) 、责任内化论(张新梅,1999) 、“血亲价值论”和非正式支持(姚远,2000、2002) 等。

本文重点评述血亲价值论。血亲价值论是一种用血亲价值的观点阐释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

血亲价值就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并以实现血亲利益为其人生价值和调节代际关系准则的行为规范和心理定式。从血亲价值论可以看出,家庭养老不仅具有养老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血亲价值论”按照上述的分类,可归为第三代老龄社会学理论,属于微观- 宏观分析层次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贡献在于: (1) 能够解释家庭养老如何受到个人情感因素、利他主义思想的影响; (2) 将家庭养老与社会背景、文化的意义、社会结构联系起来; (3) 为研究家庭养老提供了交叉学科的视角。

但受过实证主义方法训练的学者会认为此理论难以量化,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即从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考察家庭养老的变迁过程。

3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假设和作用

        3.1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假设

        在过去的20 多年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指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老龄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以及研究基本假设的重要意义。

肯尤(Kenyon ,1988) 对此进行了回顾,并从老龄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个人存在”(personal existence) 假设。他认为,个人存在的视角包含着有关人性的基本假设,可以作为指导老龄理论发展的准则。

该假设包括三个基本原理: (1) 作为生物有机体和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具体的和有限的存在; (2) 人作为具体的存在或现实世界的存在,有自我意识,存在于一定的情景中; (3) 人是有意图的动物。

这意味着人性具有社会的、心理的和生物的维度。受此启发,笔者将“模型人”(model of man) 假设(Bruijn ,1999) 运用到老龄社会学理论的分析中。“模型人”概念是关于“人的本性、基本能力和局限以及行为的驱动力”的基本假设,“模型人”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分析和研究提供理论的指导。模型人概念构成一套基本假设,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特别是老龄现象具有意义。

        3.2 理论的作用

        理论不是数据的收集,而是试图揭示为什么和是什么的问题。理论是为阐述经验研究结果而建立的清晰的解释构架,需要反复强调的是构建理论的关键过程是解释。

理论有4 个方面的意义(Bengtson , Rice 和Johnson , 1999) : (1) 整合知识,一个好的理论从经验研究中概括出许多各别的发现和结果,并把这些结果合并为一个简短的陈述,这种陈述描绘重要的变量之间或理论建构之间的联系。

(2) 解释知识,一个有用的理论不仅提供描述经验观察到的现象之间联系的方式,而且可以描述这些现象是如何和为什么联系的,这种描述方式以逻辑上合理的解释来体现经验研究结论的前因后果。

(3) 预测未知的和未观察到的事物,基于理论的研究可以导致随后的基于先前理论的新发现。(4) 干预和提高人类的生存状况,当我们为了解决问题或减轻不合意的生存条件,试图运用和向前推进现存的知识时,理论是有价值的。例如,为了减少老年贫困,政府运用理论并通过公共政策进行干预。

        老年学家,不管其是科学研究者、实践者还是政策制定者,如果要分析和理解老龄现象,必须探讨三类问题。一类是老年人,即那些按照寿命长短或预期的余寿被视为的老年人口;第二类问题涉及作为一种始终不断演化过程的老龄,也就是成长和衰老的过程。

因此,为了研究这个过程,需要进行纵向追踪研究;第三个问题涉及作为结构和行为维度的年龄研究。这三个问题关注的焦点和探索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在老年学研究和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一起。理论化的过程就是分清这些老龄问题,并强调每个问题既区别又是相互依赖的。

4 老龄社会学理论的政策意义

        4.1 老龄政策的认识历程

        理解老年人、老龄过程与社会政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科学家必须研究和评价社会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起源于老年和老龄化过程的一系列思想和理论,这样的研究既有助于政策的形成和扩大政策的影响力,又能为政策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关于老年人、老龄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欧美工业化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 世纪40 年代至70 年代早期为第一阶段,认为老龄主要是一个社会问题,把退休人员的增加看作是老年人口增多的决定因素。

在这一时期,工业化国家普遍实行了养老金制度,养老金制度促进了普遍实行法定年龄的退休制度,法定退休制度产生了5 个重要的后果:(1) 老年人的经济依赖增大; (2) 退休的年龄界线成为就业、社会保障等年龄歧视的主要原因; (3) 作为退休的必然结果,老年人的收入低于其他经济活动人口; (4) 由于前述的原因,老年人不仅被看作是社会问题,也被看作经济负担; (5) 健康和社会服务业的扩展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福利,另一方面强化了老年人的依赖和无权状况。

从1970 年代早期到80 年代晚期为第二阶段,政策制定者把老龄看成经济问题。

此后为第三阶段,关于老龄的悲观和乐观的观点共存(Walker ,1999) 。而在中国,虽然于1982年就成立了全国的老龄工作部门,也在积极从事老龄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但政策制定者对老龄问题的认识仍比较模糊,更缺少理论化的系统分析。

        4.2 老龄理论与老龄政策

        老年学具有多重学科和应用学科的性质,更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理论和政策的联系特别紧密。理论和政策都是解释性的,两者都超越了数据和常识的限定,系统阐述老龄问题为什么发生和是什么情况以及如何解决,理论和政策不应当受政治的左右或压制,需要保持价值中立( Estes , Biggs 和Philipson ,2003) 。

        4.2.1 社会保障政策的理论基础

        脱离理论是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对自身社会心理变化的反应,是结构功能主义在老年学中最好的运用,该理论认为,老年人脱离社会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那么既然要老年人脱离社会,社会就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养老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政策和退休政策等就是基于对脱离理论不言而喻的接受。但批评理论则认为传统的老龄社会学理论把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生存状况以及自身特点看作是既定的,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似乎强化了对老年人的歧视,合法化的政策增强了老年人对社会的依赖。

老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理解老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在它看来,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退休收入、养老和医疗政策、为老服务政策是社会斗争、冲突、权利关系的结果,是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文化的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近些年来,社会保障制度不断上升的管理成本和吃紧的偿付能力给工业化国家所造成很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而在中国,养老金年年入不敷出和老年人消费了大量的医疗保险金也给政府财政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有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社会保障私有化”的政策建议。

争论的理论框架主要有两个:一是代际结算或代际公平;二是代际依赖。代际结算的观点促使社会保障实行固定缴款制,而代际依赖促使社会保障实行固定给付制(Estes ,2001) 。

        4.2.2 老年照料服务和社会支持的理论基础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强调重视和巩固家庭养老的功能,血亲价值论为提倡家庭养老和促进代际和谐政策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当然现代城市的家庭养老不可能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完全相同,一个新的趋势就是社区内的居家养老。那么,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一般来讲,中国的老年人习惯于既定的生活方式和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从观念上和心理上更愿意在家中接受各种养老服务,而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因此,“社会嵌入”理论或社会背景、“家庭认同”分析框架(Lowenstein ,2003) 为居家养老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分任务理论(taskspecific theory) 和代际团结范式(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paradigm) 为分析现代化背景下的老龄家庭和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提供了有用的理论视角。

分任务理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为老年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基本操作原理冲突时,亲属和正式组织怎样协调他们的行动。在预测哪种任务需要哪种社会组织或初级群体时,或者说,在理解为老年人提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照料时不同群体的作用,分任务理论非常有效。

代际团结范式包括六个概念维度,为理解老年人的情感和行为体系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理论框架(Silverstein , Bengtson 和Litwak ,2003) 。

        4.2.3 老年人的退休与就业以及社会参与

        几十年来,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的争论一直是老龄领域内重要的话题,反映到政策层面就是老年人就业与退休的争论。由此延伸出了生产性老龄化和非生产性老龄化的争论、年龄分层和年龄歧视等争论。当然,仅仅用脱离理论和活动理论解释老年人的就业和退休还远远不够。老年人的退休和就业政策更多地还涉及到经济等领域的理论。

        中国的老年法专门设一章“参与社会发展”,包括参与科技、生产经营、公益事业、社区建设等内容。那么,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就必须为其提供理论支撑。

活动理论和连续理论,以及扩展这两个理论的成功老龄化理论和生产性老龄化认为老年人应该保持已有的个性、习惯和观点主张,继续参与社会生活。生命进程理论为支持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另一个理论支撑。但仅仅这些理论还不够,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亟待开拓。

        4.3 全球化与老龄理论

        已有的老龄社会学理论并不能保证对所有的老龄政策都有解释力,例如,生命进程理论对解释政策如何塑造老年人和老龄过程的效力就存在局限。

但是,老龄事业的发展为老龄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就是“全球化需要老龄理论”。全球化对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不可避免地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变革,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养老、医疗和照料等政策也不例外,显然,全球化不仅给老龄政策带来挑战,也给老龄理论带来挑战。

国外学者(Phillipson ,2003) 提出老龄理论研究需要重新关注的三个方向: (1) 与全球化相联系的已有的理论趋势; (2) 从各种全球化的管理形式中引申而出的理论; (3) 在全球化背景下单个人不断变化的身份和地位。

第一个观点强调在老年学中重新嵌入宏观层次的分析,因为考虑到理论的解释作用,全球化给个人、社区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全球化过程会重新塑造与老龄相关的制度,微观层次的分析会阻碍我们分析全球化经济和技术变迁背景下的老龄社会。

第二个观点认为国际法可以用于反对歧视老年人的行为,全球化的机构和管理方式可以维护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现在的任务是必须提出适应全球化的老龄理论。第三个观点认为应用于老龄的社会理论必须解决:在一个优先权和价值被不断修改的社会里,老年人位置在何处等等问题。中国已加入WTO ,不久将来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中国的学者应密切关注。

5 讨论

        本文的讨论仅限于老龄社会学理论及其对政策的意义。事实上,老龄理论还包括老龄经济学理论、老龄心理学理论、老龄生物学理论、老龄人类学理论等等,他们对社会实践和社会政策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