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瞿金平
谈起两年多前的那次获奖,他至今难以忘怀。2014年12月12日,第十六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摘得中国专利金奖,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轻工机械工程专家瞿金平作为该奖项的主要发明人,心潮起伏。
“这一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科研团队。这份荣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专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发明人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鞭策!”确如瞿金平对本报记者所言,他把对创新与知识产权的热爱倾注到研发工作中,30多年如一日为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倾力自主研发
在塑料加工机械行业,螺杆是人所共知的标志性零部件,为产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螺杆的长度越长,塑料加工机械的能耗越大,螺杆加工制造越困难。随着社会发展,塑料品种不断增加和制品要求不断提高,螺杆的长度越来越长,能耗也在增加。
“为什么不能改变现状呢,为什么一定要用螺杆?”瞿金平大胆提出了突破传统的设计理念。而要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何其艰难。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瞿金平就一直致力于缩短螺杆的研究,在国际领域内率先将周期性变化力场引入螺杆塑化加工过程,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发明并成功产业化塑料动态塑化加工设备,缩短了螺杆长度。
拿掉螺杆,用什么取而代之呢?叶片!瞿金平想到,用叶片代替螺杆,就摆脱了在使用螺杆输送塑化的过程,如此一来,既加快了物料的输送塑化效率,又避免了物料大分子结构的改变,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塑料制品的生产质量。瞿金平带领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基于拉伸流变的高分子材料塑化输运方法及设备”新技术终于获得成功!
这项专利新技术摆脱了塑料加工机械200年来都未曾离开过的螺杆,也酝酿着塑料加工机械及相关行业的一场技术升级换代“风暴”的到来。经过在企业的试用,物料损耗大大降低,能耗下降约30%左右,污染也大为下降。经业界专家组鉴定,这是国内外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机械领域的重大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他的这一创新成果,也相继在世界8个国家拥有了专利权。
推动产业转型
“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就是要以知识产权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效益。”不只是眼睛盯着科研成果,瞿金平更多地怀着一颗用创新及知识产权报国之心。
“专利许可和专利转让,尽管国外企业出价更高,但必须优先给国内企业,帮助国内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作为华南理工大学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瞿金平并没有为利所惑,他把新技术专利的运用,看作是国内塑料生产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塑料加工机械领域打翻身仗的绝佳机会。
如今,他主持研发的一系列专利通过专利许可在企业中获得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和我的研发团队的新目标,是从节能减排、废旧产品循环利用以及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重大需求出发,进一步使新技术在产业领域得到更广泛应用,推动家电、汽车、电子、电器、包装、建筑、食品等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瞿金平执著创新,从不停步,他开始着手研发利用废弃的生物质原料部分替代石油原料的技术,从而减少石油的使用量,加快塑料的降解速度,使产品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路上,30多年的风霜染白了瞿金平的双鬓。他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勤勤恳恳的工作收获了累累硕果,他先后两次获得中国专利金奖,拥有数十件国内外专利,还曾经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等荣誉。“凝聚创新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一直是他不懈追求的目标。(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