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楼市十年:前五年姓陈 后五年是杨家将的天下

2017-12-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2000年后的前五年时间里面,对成都楼市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陈姓开发商,这就是陈宇光.他曾是一个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二的主,在"亚洲第一MALL"的熊猫城项目上硬撑13年之后,选择出售熊猫万国商城给"华南虎"的富力地产,最终输得伤痕累累.2011年7月15日,成都报道在该项目新建的商务会所,举办上半年商业物业投资研究新闻发布会时,业内诸多名家开发商参观陈宇光当年推出的空中花园,依然惊为"天人",连称"开发商太不可思议了,太宏大了,太了

在2000年后的前五年时间里面,对成都楼市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陈姓开发商,这就是陈宇光。他曾是一个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二的主,在“亚洲第一MALL”的熊猫城项目上硬撑13年之后,选择出售熊猫万国商城给“华南虎”的富力地产,最终输得伤痕累累。

2011年7月15日,成都报道在该项目新建的商务会所,举办上半年商业物业投资研究新闻发布会时,业内诸多名家开发商参观陈宇光当年推出的空中花园,依然惊为“天人”,连称“开发商太不可思议了,太宏大了,太了不起了!”

现在,用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陈宇光的失败依然源于前面“两兄弟”的覆辙:过于超前。而让他们过于超前的,皆源于他们拥有一个智商远超常人的脑袋,天赋异禀,对房地产行业有着超越常人的理想追求,但无一例外地患有“理想洁癖症”,忽视了现实条件下的环境制约,最终导致了“一不留神的滑铁卢”。

在合适的地点、不合适的时间,推出了一个合适的项目,这是业内给予陈宇光的评价。与国际大都会的雄心一样,也是1993年,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熊猫万国商城开始在陈宇光手中运作。要知道,在成都房地产开发的最初期,要运作这样一个“蛇吞象”的项目,的确需要千里眼的本事,还需要“疯子”的精神。但,作为地产界枭雄的陈宇光,这些都具备。

艺高人胆大的陈宇光开始玩“亚洲第一”,但2002年开盘的熊猫城招商一直就是“熊样”,招商问题一直伤透脑筋。虽然陈宇光为此做了不少努力,但依然无法让20万平方米体量的商业繁华起来。2005年4月,深圳铜锣湾与熊猫城签约,号称要引进世界500强超市,并于当年10月营业,这让”亚洲第一MALL”的巨人备感欣慰,也让自己郁结12年的压力顿时疏解。但事后证明,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再强大的巨人,如果每天的链条绷得太紧,终有累垮的一天。心力交瘁的陈宇光,终于2006年将二期项目出售给富力地产,为自己的成都宏图伟业画上了一个伤心的惊叹号。

2001——2005年,最悲情的成都楼市五年里,“陈氏三杰”先后悲壮地倒在成都这片开发热土上。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先烈”行为,成都楼市的产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状态,行业文化的理想大旗猎猎作响,主流开发商开始追求一种大成境界,此时的成都楼市姓“陈”,也姓“成”。

一个时代的崛起,总是以一个时代的结束为标志。就在陈宇光2006年宣布卖出熊猫城、熊猫万国商城名称被富力弃用的时候,成都楼市从此开启了“杨家将”时代。这支队伍领头的两员悍将,不是别人,正是置信的杨毫与蓝光的杨铿。

金房集团董事长王晓白曾作诗《咏二杨》:入蜀兵团似强龙,图霸西川硝烟浓。二杨率众擎天倾,半壁河山还姓“蓉”。在王董事长眼里,置信杨毫、蓝光杨铿,无疑是成都房产最耀眼的双子星座。在外来兵团大举入蜀,一片“狼来了”的呼声之中,具有“包容、和谐”精神的成都房企,既经受住了外来房产航母莅蓉后市场竞争加剧的考验,又在努力吸收外来营养中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涌现出了“二杨”挥鞭的动人场景。

其实,置信的名满天下,最终成为成都开发商的一大盟主,并非2005年之后,而是2003年的置信生活方式。在当时,置信的产品被称为“法拉利”,其炫目的光环让人沉醉,其工艺的细节让人折服。之后接连推出了芙蓉古城、丽都系列、国色天乡以及进军牧马山做高端别墅,这些都表明置信的杨毫是在用一支铁军的方式,攻占并修建了一个个置信制造的城堡,“杨”字大纛百里可见。

而蓝光的成功,更像一个商业帝国的传奇。以商业地产起家的蓝光,只见它“蓝光一闪”,迅速转战住宅市场。当几乎所遇的开发商纠结着计算楼面单价的时候,蓝光的杨铿敢于一年连开七个盘,而且清一色复制底商加住宅,这个利润在当年决不亚于商业地产。如今,蓝光发挥它的规模优势,又开始琢磨做这些像蚂蚁一样多的业主的生意:有二手房,还有商业……

这个市场,必须先有市,后才有场。由于中国楼市在后五年进入资本的时代,逐利成为一个行业轰轰烈烈的运动,行业文化和建筑文化就像我们的诗歌一样,尴尬地成为了这五年房地产行业的笑柄。由于缺乏了文化这个行业的“胶质原”,才出现了和前五年完全相反的两个场面:前五年行业敬重的都是荆轲刺秦一样的“死士”英雄,各个开发商的队伍是散的,但主流开发商的心是聚在一起的,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的企业和项目是一致的;后五年行业崇尚成功的盈利模式,各个开发商广泛结盟,但几乎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成都楼市的产品创新几乎空白。

这五年的市场竞争是激烈的,是残酷的,此时的成都楼市姓“杨”。但,这五年成都楼市缺乏了以前“慷慨赴死”的英雄情结,本土开发商的产品普遍缺乏了原创性,因此也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