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性理讲病录 王凤仪:性理疗病法缘起

2017-09-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凤仪先生少年时期,即寡言笑,好沉思,愤世嫉俗,见世风恶浊,他便气愤不已,因患疮症,积久不愈,乃变为疮痨.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

    凤仪先生少年时期,即寡言笑,好沉思,愤世嫉俗,见世风恶浊,他便气愤不已,因患疮症,积久不愈,乃变为疮痨。

    一八九八年(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因听讲善书,书中有古人“争不是”(争认过错)的故事,乃顿开茅塞,自知愤世积郁,怨天尤人之非,幡然悔悟,心灵深处发生了极大的震动,竟致十余年的疮痨,霍然而愈。(详见本书《大智慧 篇》)。从此明白了生气上火、怨人是得病之根源。如能翻过来,不生气,不上火,不动气禀性,伦常不受伤,便不会生病(传染病、外伤、外感除外)。

所说的气禀性,是指人的恨、怨、恼、怒、烦而言。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家庭伦理间,计较是非,彼此相怨,心中抑郁。未发泄出来,便有伤自己;发泄出去,则伤及别人,致使家庭不睦,伦常乖舛,这就叫做伦常受伤。天长日久,怎能不生病呢。这是凤仪先生对性理疗病 的初步解释。

他总结自己听书悔过,疮痨顿愈之经过,开始为人劝病,真心信仰而实行者,其疗效之显著,竟出人意料。

父殁守墓时,请他劝病者,日渐增多。性理疗病 法,实际是从他自身和家庭开始的。他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观察人们微妙的心理变化,应机劝导。

先生由于自己的好疮痨,又为别人劝病,性理疗病 法逐渐成熟起来。他发现人的心理活动是枢纽,是关键。

    因为事不遂心,人不对意,便要产生烦恼,或发动脾气,他把这叫作气禀性,或简称为“禀性”。

    人们专以享受为重,染上各种不良嗜好,他把这叫“习性”。

    习性越多,私心就越重,私心越重,贪心就越大,越为容易得到满足,就越容易产生怨气烦恼,发动气火,这样,习性禀性相互扰乱心身,形成了恶性循环,便给人们带来无边的苦恼。

    因此,人的良心被湮没,纯净善良的“天性”被污染,身体又怎能不得疾病呢?

    所以先生说:“心里专好寻思人家不对,有贪心,便是心病;性中常动脾气,便是性病;心病必至于性病,性病必至于身病,这是必然的,能反过来,病就好了。所以我教人要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

    人们的禀性往往发生在家庭伦理间,所以性理疗病 实涵有伦理疗病的因素,人与人的关系理顺了,和谐了,便很少有病,有病也容易好。

性理疗病 法认为:愤怒、恨怨、忧伤、疑虑、发火、烦闷等等,都属气禀性,是性中之阴面。这种阴气积累多了,身体必病。

    先生教人“拔阴取阳”,就是要化除性中之阴面(简称“化性”),扩充性中之阳面,这便是性理疗病 的关键。

    疾病虽发生在躯体上,而其根源往往在心性中。所以先生教人首先要认识自己的阴气是怎样形成的,以阴气用事即是过错。

    如能进一步做到真心实意地悔过、道过、挖根源,打通心灵中的堵塞(想不开,过不去的情绪或潜抑在意识中的隐痛),化阴气为阳气,疾病自愈。这便是“拔阴取阳”的真功夫。

凤仪先生一边倡办女子义学,一边劝病人,性理疗病 法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女义学发展到黑龙江省安达一带时,已劝愈了许多危重病人,声名大振。

    先生偕其后学们,足迹遍及热、奉、吉、黑等省,性理疗病 法从实践理论,运用阴阳五行的性理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有所区别)已具完整体系。不久其后学们又成立多处“性理疗病 社”,使性理疗病 法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凤仪先生通过四十余年的千辛万苦,风尘跋涉,创女学,讲性理,受益者遍及东北与华北。实际来说,性理疗病 法创始于清朝末年,而西方的心身医学却晚起数十年。二者孰能更胜一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说明问题。

    后来有关性理疗病 的书籍出版多种。其中主要的有《笃行录》、《诚明录》、《修齐语录》、《十二笔记》、《性理疗病 徵验录》、《性理摘要》、《性理集成》、《王凤仪 年谱与语录》、《王凤仪 性命哲学浅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