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铿夫妇 遵义发现杨价夫妇墓 中国社科院领衔棺椁清理工作
土司,播州,仪同三司,申遗,遗址
市州新闻
记者 王小梅
经过两天多长途运输,日前,遵义市出土的播州宋代土司杨价夫妇棺椁,安全抵达北京,移交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杨价是播州第14世土司。经过近一年的苦寻后,6月上旬,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的考古队,在遵义市城郊的仁江河畔,发现了杨价夫妇墓葬,并在棺椁间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为保证文物安全,专家研究后决定,对杨价夫妇棺椁及毗邻附属物品等,采取整体套箱提取,运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室内开展清理。记者从省考古所了解到,杨价夫妇棺椁的室内清理工作,将由中国社科院考古专家领衔进行,省考古所专家将参与全程。
因文物等级较高,加之棺椁与器物等粘连紧密,剥离、清理工作,耗时将会很长。专家分析,杨价夫妇棺椁内的珍贵物品应十分丰富,其精美度、重要性、信息量等,或许会超过现场已提取的数十件金银器。专家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未被盗掘过的播州土司墓葬,对于研究播州和南宋时期的历史十分重要。
播州杨氏土司第14世杨价葬于何处,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旧无识其处者”。文献中对杨价墓的记载,而未得到考古发掘的印证。
2013年4月,省考古所为配合遵义市中桥水库建设而进行的一座名叫挨河古墓的抢救性发掘,带来了新的线索。墓中出土墓志铭标明,挨河墓为杨氏第21世杨铿夫妇合葬墓,更重要的是杨铿墓志记载,该墓位于其“世祖敕忠□□□□、仪同三司、威灵英烈侯墓之右”。
通过调查与试掘,确定“石墙”共两圈,考古队对石墙围合之地的中央部位进行了钻探,经过发掘发现,这是一座带墓道、双室并列的大型土坑木椁墓,墓葬平面呈“凸”字形,后端双室并列,墓室均长约8.5米、宽6米,墓底距地表约5米,共用一条墓道,墓室、墓道总面积约361平方米。
目前,在女室头箱出土了7件金银器:狮纽银执壶、银烛台、银瓶、钥匙、银筷、金杯、金盘。男室头箱出土了32件金银器和1件玉器(单耳杯),银器20件。
发掘者认为该墓是第14世土司杨价墓,第一期石墙为其墓垣。论据有三:第一,第21世土司杨铿墓志所提到的“威灵英烈侯”的明确指向;第二,墓葬填土内所出板瓦、滴水与一期墙上所见者完全相同;第三,墓内出土的象(狮)纽银执壶温碗、盘龙金杯金盏、银瓶等器物具有鲜明的宋代特征。
杨价墓,是目前发现发掘确定的第9座播州杨氏土司墓,为杨氏土司墓中惟一的土坑木椁墓(余均土坑石椁墓),目前对墓外祭祀建筑如墓垣等进行了系统科学的钻探发掘,提取了整个墓及墓园的完整资料。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随葬器物,在棺外头箱及棺椁间有序摆放,南宋时期金银器物在贵州出现,尚属首次,有的器物亦属于首次发现。
播州杨氏土司以南宋时期最为强盛,尤其是杨粲、杨价、杨文统治时期,史称“播州盛世”,该批金银器的出土,也是对史载的印证。从此地已知的杨烈墓,到新确认的杨铿墓以及杨价墓组成的墓群,可确定该墓群是播州杨氏土司祖茔,对播州杨氏土司的埋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土司历史、考古以及美术史的研究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杨价墓的发现,对海龙囤、养马城宋代遗存的确认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提升了对播州土司遗存的整体认识,将有力推动正在开展的土司遗址申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