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彭芝教育 专访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刘彭芝校长的教育情怀
刘彭芝校长与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一起
刘彭芝校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大会上讲话
创新成为常态
2010年5月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委员刘延东陪同下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期间,一位化学学院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总理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意味着不能够按照牌理出牌,要敢于突破,要经常去触犯旧的条条框框,其实质就是创新,但同样也存在着“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论”的风险。坚持教育创新,注定要承担风险,遭遇阻力,走一条艰难的荆棘之路。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生产的阵痛,不仅会遭受非议、责难和猜忌,遇到不解和嘲讽,甚至是恶毒的攻击,还可能蒙受冤屈和误解。
所有这些,刘彭芝校长都经历过,但她把教育当做事业,因而能够持久创新,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人大附中的干部教师都知道,刘校长是一个永远都不知疲倦、精神饱满的人,在她的脑海中不时会有灵感闪现,因而常常会“突发奇想”,把人大附中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创新已经成为常态,这是刘彭芝校长教育情怀的另外一个重要特质。
刘彭芝校长说:“突破能创新,变通能创新,融合能创新,追求能创新,反思能创新,压力能创新,理想能创新,激励能创新,实践能创新,执着能创新,卓越能创新,完美能创新,求真能创新,务实能创新,处处能创新,事事能创新,时时能创新,人人能创新……”
近年来,刘彭芝校长带领人大附中人走的是一条熔铸中外精华、坚持综合创新之路,她不得不“经常行走在政策的边缘”。这显然需要校长能够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时代命脉,对教育的本质有着精辟理解,有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
一个创新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批创新的教师,才能缔造一所创新的学校。“创新”是人大附中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均衡创新、干部队伍建设创新、超常教育创新、道德教育创新、“三高”体育基地创新、教学改革创新、科技教育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国际交流创新等10大路径极具特色,每一项新事物的登场都激发出蓬勃热情和无限想象,引发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深刻和深入。
在着眼点和着力点上,人大附中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打通信息、知识、智慧和能力之间的关节;打通严格考试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打通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从而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刘彭芝校长认为,中学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既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在学生观的更新上,重点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学生主动性发展的最高水平就是能动、自觉、自主地规划自身发展,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潜在性”指教育者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教育在学生多种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承认他们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那一个,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学生观中“差异性”的主要含义。
只要敞开胸怀,放开、放远眼光,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和融合,建立开放的、创新的学校管理体系,就完全能够达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准。
2010年8月7日,人大附中60周年校庆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举行,“向祖国汇报——人大附中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大型汇报会成功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等国家部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有关领导出席了汇报会。
人大附中师生汇报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办学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无论学科教学,还是科技教育,还有文艺体育,人大附中为每一位学生放飞梦想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世界中学生数学、物理、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姚健钢、肖梁、郎瑞田、杨奔、张瑞祥、林博、管紫轩、俞颐超、范浩强、陈麟、靳兆融;有高考状元费凡、陈秀野、林茜、胡梦萦、宁少阳、李泰伯、梁思齐;有科技创新人才严丰、杜月、吴天际、鲍臻、贺虎、姚昱星、吴因、赵中伦、赵柏闻、施轶萌、冯路、张南昭;有文艺特长生杨夏男、王雨熙、由宓、杨迪、程丛夫、李天行、廉政……
汇报会上,人大附中交响乐团演奏的《红旗颂》、舞蹈团表演的《少年志》和《凤飞扬》、“三高”足球基地学生表演的《颠球》、健美操队和武术队表演的《激情飞扬》、学校食堂员工(农民工)表演的自编舞蹈《从头再来》等节目无不彰显出人大附中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将人大附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丰硕成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时隔一年之后,2011年8月18—21日,记者有机会全程跟踪体验了人大附中暑期第二次教师培训会。这是一次针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改革、道德教育的专题研修会,这次研讨会是刘彭芝校长带领“中国基础教育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项目学员赴美研修团一行80人(系中美人文交流——中国大中小学校长、教师赴美研修项目首批学员)考察交流归国后的“突发奇想”。
四天的研讨会,记者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优秀团队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氛围,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享受着一份精美的思想盛宴,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开会就倍感无聊的思维定势。
期间,刘彭芝校长的多次“突发奇想”,显得随意而又恰到好处,把研讨推向高潮。她精彩而精辟的点评,总能使老师们在争论和争议中达成共识。
在研讨会进行到第三天,记者捕捉到了一个精彩的场景。那是一个投影仪启动前的短暂片刻,为了不浪费老师们的时间,刘彭芝校长突然邀请一名中国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登台,这位老师即兴为大家清唱了一曲《爱情转移》,把当天的研讨活动推向了高潮,刘校长的幽默和诙谐又一次感染了人大附中的干部和老师们。
其实,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突发奇想”,使得创新对于刘彭芝校长来说已经成为常态,每每遇到一些问题,看到一些现象,她总会“突发奇想”,带领人大附中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细细品味又让人们惊叹不已。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尊重并敬畏教育规律,把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传导、渗透、植入到学校中去,转化为教师们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刘彭芝校长做到了这一点,从而在人大附中实现了基础教育与未来教育和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真正融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的序言中写道,“刘彭芝同志是我所尊敬的一位有见识、有影响的校长”,“《刘彭芝教育思想与实践》讲述了一个教育家成长的历程”,从该书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他进而指出教育家身上应该具有“时代气息、泥土芬芳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