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王春生:创业大街的咖啡依然热气

2017-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冬日时节的北京寒风阵阵.行走在北四环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人群裹紧大衣,行色匆匆.但就在半年前的盛夏,这里还是人头攒动.推介项目的.寻找资金的.

冬日时节的北京寒风阵阵。行走在北四环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的人群裹紧大衣,行色匆匆。但就在半年前的盛夏,这里还是人头攒动。推介项目的、寻找资金的、投资者聚会的、发传单的……每天都像在赶集。

自从2015年5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现身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分别到访拉勾网、3W咖啡等创业公司之后,中关村创业大街更加引人瞩目。彼时,中关村创业大街被浓烈的咖啡味道弥漫,无数创业者循着咖啡的香味来到这里追寻创业。当年6月,创业大街上共拥有创业服务机构37家,累计孵化创业团队600个,其中350个团队获得融资。

但目前的景象让人不禁怀疑,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热度正在下降。有媒体甚至以“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凉了”来暗喻中关村创业环境遭遇到了资本寒冬。这里的繁华是否只是“昙花一现”?中关村创业环境是否遇到了“寒冬”?

对此,北京海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投资促进处副处长王春生在接受《凤凰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关村的“咖啡并没有凉,仍然热气腾腾”。王春生认为,中关村创业大街热度的下降,表明这里的创业环境开始趋于理性,这里仍然是全国创业环境最好的地方。

[2015年5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现身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并到访3W咖啡馆后,这家咖啡馆一时炙手可热。]

“中关村创业环境是全国最好的”

记者:2015年夏天,中关村创业大街人声鼎沸,承载了无数创业者的淘金梦,如今的热闹程度明显不能与当时相比。许多人据此认为这里只是昙花一现,中关村的创业环境正在衰落。对此,你如何看待?

王春生:中关村创业大街的热闹程度的下降,并不能得出中关村创业环境正在衰落的结论。李克强总理来过之后,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3W咖啡”等地方甚至成为了“著名景点”。当时,不仅是创业者,甚至还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进而形成了“人声鼎沸”的景象。但毕竟这条街也仅仅只有200多米,随着时间流逝,不可能永远成为社会热点。所以,这里热闹程度的下降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趋于理性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中关村创业大街仅仅是中关村创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不能依据这一个地方的热闹程度不如此前,就得出中关村的整个创业环境衰落的结论。

中关村创业环境包括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中心的方圆十几公里的区域。除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学院路、五道口、上地等多个地方同样聚集了许多创业企业。比如,在清华科技园附近,有一栋三层小楼,里面驻扎着一批拿到天使基金以及走到A轮的创业企业。

此外,像海淀区科技园创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以及多家孵化器等机构都正在孵化大批创业企业以及不少上市企业。中关村甚至还有一家专门为女性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孵化器。所以,中关村的创业环境仍然是国内最好的。

记者:你说中关村创业环境是全国最好的,依据是什么?

王春生:中关村是全国第一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来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地也相继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但在中关村,我可以说,你如果有好的想法和技术,绝对能找到投资和落地的地方。

第一,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好的科研与企业资源。中科院41个科研院所,有27个坐落在海淀中关村。半数以上的两院院士在中关村工作。北大、清华等全国顶级名校同样坐落在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和北航科技园,还是全国最大的两个科技园。这些科研院所为中关村的创业创新环境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同时,中关村还聚集着新浪、百度等全国顶级互联网企业。为互联网公司提供服务的企业更愿意在这里发展。我们曾资助一家专门拍摄城市角落的科技公司。他们的业务是将拍摄完的影像资料卖给高德等地图企业。这种公司只能在北京中关村发展,因为其他城市连主要区域的街景都没有完成,对城市角落的影像资料没有需求。

第二,政府对创业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海淀区政府已经将各种能够扶持创业创新的要素集中在中关村,如中国技术交易中心、知识创新大厦、软交所、技术交易平台、国际孵化器等等,为创业者搭建各种平台。

海淀区政府每年还从财政中拿出20亿元资金,以项目申报、无偿补助、政府补贴、税款返还等形式资助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对于许多困境中的创业者,政府也会加以帮扶。比如,北航有一个做软件设计的企业,他们的产品有望打破国外垄断,但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这家企业有些难以招架。政府得知后,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个方面对其支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现在每天依然有不少风投、私募等机构的人来找我,他们都知道,只有在中关村才能找到好的项目。

鼓励大学生先读书,后创业

记者:当前的创业者中,大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观点认为大学生创业存在较大泡沫,并称“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市场似乎正在经历从天堂到地狱的转变”。对此,你如何评价?

王春生:的确,我所接触的许多“90后”,甚至“00后”都有非常高的创业热情。在创业圈中,存在一种“三十岁现象”,也就是说,许多创业者在30岁左右就成功了。这种想法激励着许多年轻的创业者。同时,现在许多地方也都在搞大学生创业竞赛,学生们都想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化为财富,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不过,我觉得还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应该先读书,再创业。我在一些创业竞赛当评委时就发现,有些学生的项目非常学术化,不符合实际,很难落地。

我觉得,应当鼓励有条件的人,而不是所有人来创业。谁是有条件的人?至少在中关村,应是学理工科的学生,他们有一定技术基础。现在清华等高校实施了休学创业的政策,北京联合大学每年对创业团队还有资金支持,这些尝试很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存在泡沫,这也并非百无一利。创业失败经历至少能够为创业者和其他人提供经验,证明某条路走不通。中关村好多企业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记者: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业者,中关村对他们有什么帮扶措施?

王春生:中关村目前有近万家各类高科技企业,我们的人手又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更加倾向于大中型企业。对于草根创业企业,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公平而又充满机遇的创业环境。

记者:在工作中,你见到过很多成功的创业企业和失败的创业企业。在你看来,什么因素导致了二者的不同?

王春生:比较成功企业和不成功企业,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福的家庭各自有各自的痛苦。”“成功的企业各自相同,失败的企业各有其致命原因”。

不成功的企业肯定在市场机遇、团队合作、产品质量等环节出现了问题。在市场机遇方面,中关村一著名电纸书企业负责人曾和我说,2006年之后,他们50%以上的利润将来自电纸书。结果,横空出来了iPad,这只能说是“时运不济”。

有的企业是在团队建设方面出了问题。一家有三个股东的企业,就在准备新三板上市的前夕,对如何使用资金产生了分歧,其中一个股东非得提出要分钱买房。对此,我们政府还专门派人调解,但最终也不欢而散。

还有的企业负责人缺少管理才能。有一个海归老板,其技术没有问题,但却喜欢责骂、侮辱下属,结果16个核心成员,骂走了13个。此外,还有的企业特别保守。一个中关村文化企业,产品是教育幼儿唐诗宋词,结果却不敢把核心方法传授给员工,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至今没有发展起来。

反过来说,成功的企业肯定是“天时地利人和”,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更大的相同点——自信。中关村的企业都有一种坚定的信念:我的技术是最好的,我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