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海李玫瑾 李玫瑾老人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 和杀人犯也要交心

2017-05-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27日凌晨4时,女人和孩子的哭喊声,断断续续从北京大兴区清澄名苑南区3号楼的一户人家传出.半小时后,一切归于寂静.此时,张武立已用菜刀将妻儿全部砍死在卧室--见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时,她正通过手机了解相关案情.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她参与过马加爵案.杨新海跨省杀人案等一系列重大恶性案件的研究.她的任务,就是尽量走入罪犯的隐秘内心,寻找使他们成为杀人魔鬼的黑暗理由."张武立被拘后说,有人在背后告诉他,他的家人在那天必须得死,他还告诉警察,自己曾接受过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杀死妻儿时被鬼魔缠身

12月27日凌晨4时,女人和孩子的哭喊声,断断续续从北京大兴区清澄名苑南区3号楼的一户人家传出。半小时后,一切归于寂静。此时,张武立已用菜刀将妻儿全部砍死在卧室……

见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时,她正通过手机了解相关案情。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她参与过马加爵案、杨新海跨省杀人案等一系列重大恶性案件的研究。她的任务,就是尽量走入罪犯的隐秘内心,寻找使他们成为杀人魔鬼的黑暗理由。

“张武立被拘后说,有人在背后告诉他,他的家人在那天必须得死,他还告诉警察,自己曾接受过精神类疾病的治疗,杀死妻儿时被鬼魔缠身,所以会不顾妻儿的哀求,不由自主地举起菜刀。如果情况属实,我更倾向于他可能是因精神问题杀人,但目前了解的信息有限,还不能下结论。”挂掉电话,李玫瑾说出了自己对张武立案的初步判断。

一个月前,同样在这个小区,29岁的李磊挥刀杀死了妻子、父母和两个孩子。案发后,社会上一度盛传,李磊的行凶与600万拆迁款有关,李玫瑾却认为,钱只是刺激性因素。她告诉记者,审讯中,警察曾问李磊为什么要这样做,李磊的回答是,父母管教太严,妻子争强好胜。

李玫瑾据此推断:“若从小就在父母跟前长大,他不会觉得父母什么时候管得严,什么时候管得松,所以李磊儿时可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家在农村,身为李家长房长孙的他自然受到万般宠溺。

”她于是将李磊归为“缺陷人格犯罪者”。“这种人一般生长于结构健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交替抚养的背景,会让孩子经历不连贯、不均匀的爱,而这可能导致其自私、骄横,甚至对父母的管教产生拒绝与怨恨,一旦觉得自己的利益被侵害,就会犯罪。”

在李玫瑾接触的案例中,她最后的分析,几乎都能归结到犯罪者在青少年时代缺乏良好家庭环境上。“如杨佳袭警案。虽然很多人将那场悲剧归结到警察执法上,但这只是公众情绪化的解读。我不想再多评价杨佳的家庭,不过,他事发前常去户外探险,可能是因为他不能从家里感受到温暖,他在旅行中也不止一次和别人产生激烈冲突。他的行为方式来自于性格,性格则来源于家庭。”

李玫瑾身着警服,一头朴素的短发,素面朝天,笑声爽朗。197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时,她还是个痴迷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小姑娘,弗洛伊德的人性潜意识理论,成了她日后进入心理学的重要敲门砖。5年后,她到公安大学任职。“最初挺迷茫的,不知该研究什么。后来看到宣判死刑的场面,有些很年轻的犯人听到死刑宣判后,竟摇头晃脑喊道,20年后还是条好汉。我就想,为什么他们这么不在乎?”

因为好奇,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她通过面谈、问卷、观察行为等方式,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真正犯罪动机,或利用案发现场遗留的物理痕迹推测未知犯罪者的籍贯、体貌特征等,协助警方缩小侦查范围。20多年,凭借基层实践经验和大量犯罪个案研究,李玫瑾成为了犯罪心理画像专家。

她渐渐发现,“犯罪心理通常很诡异,即使表面看来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嫌疑人之间也有巨大差异。比如,同样是杀死妻儿,有人就是妄想症所致”。 几年前,在北京昌平,一对毕业于医学院的夫妇开了个私人门诊,生意红火。

一天,整日在外奔波的丈夫无意看到妻子风姿绰约地送一个客人出来,顿时觉得妻子变得特别风骚,于是怀疑她跟别人好上了。某天中午,他趁妻儿熟睡将二人杀害,自己则一直呆在家中,直到被警方抓获。

面对警方的询问,他坦白说,因为怀疑孩子是妻子与别人所生,才将二人杀害。办案人员问他,是否做过亲子鉴定,他却说从不敢跟妻子提。“学医的人,居然不做亲子鉴定就下手杀自己的孩子,而且也不逃走,这完全符合非血统妄想。”

生僻的专业让李玫瑾一直默默无闻。直到2004年,凭借对马加爵案的研究,她声名鹊起,却也因此饱受争议。

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当时说法很多,贫穷是呼声最高的一项。但李玫瑾说,他们都错了,因为4名被害者中有3个比他还穷。马加爵落网后,李玫瑾在公安部的安排下,研究了所有问讯记录,并托办案人员问了马加爵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问题:“你在寒假期间有没有性行为?”他先是语无伦次,然后说有,在校外,好几次。

李玫瑾随后注意到马加爵的一个私人物品,大三那年买的电脑。“马加爵和被害的四名室友都来自贫困山区,那里环境闭塞,性对他们而言是一个禁忌。

但性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必然会关心的问题。因为没有女朋友,他会浏览黄色网站……”李玫瑾认为,马加爵因浏览黄色网站加剧了性冲动,却无处发泄,就去外面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被室友发现,他认定这样的丑事不能被人知道,便杀人灭口。当李玫瑾将这些观点公诸于众,立刻招来一片骂声,甚至有人尖刻地指责她是“女叫兽”。类似的来自公众的不理解,李玫瑾承受了太多太多。

为嫌疑人做心理画像

第 3 页

除了学术研究和预防,李玫瑾还有项实用性极强的任务:为犯罪嫌疑人做心理画像,锁定调查人群,协助破案。

2005年夏,湖南醴陵接连有年轻情侣被抢劫,还有人被杀害。当时,湖南警方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圈定了犯罪嫌疑人,却发现其不具备作案条件,案件一度陷入僵局。警方找到李玫瑾,希望她能另辟蹊径,帮他们找出新的侦破线索。

李玫瑾将几起案件的细节进行比对后分析:“凶手作案,主要针对恋人,且经常一个人作案,胆子比较大,这种情况多见于青壮年犯罪;他如此肆意妄为,应该是眼前没有人能管得了他,可能是父亲不在眼前;他在作案过程中从不伤害女性,说明他与女性关系不错,所以很可能他跟母亲关系很好,与她单独生活在一起;他还可能有早年失学的背景,没有正当职业,或者有一定职业但收入不够……”警方根据李玫瑾的分析,扩大了调查范围,最终找到嫌疑人肖国辉。

令人惊叹的是,肖国辉确是辍学在家,与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外打工。这与李玫瑾之前的分析惊人地一致。

在李玫瑾看来,除了解释犯人的心理或动机,犯罪心理学更应让人们知道如何防止悲剧的发生。2004年,她曾提出建立“危险人格评估体系”。她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机制,去关爱那些异常的人。

几十年的研究,让李玫瑾渐渐发现,“熟人的视线,能让犯罪嫌疑人顾虑重重,从而对其产生控制力”,社会环境的稳定和文化沉淀,也能起到抑制犯罪发生的作用。“如安徽、江浙一带,文化积淀深厚,有的家族世代居住于此,一个人做了什么事,街坊四邻都会知道、会看见,因此恶性案件较少。

而河南、东北一带,因黄河泛滥、闯关东等原因,流民很多,少了家族门风的传承。如今,外出打工、迁移的事时有发生,有的人换个地方就换个身份,做过什么事、做错什么事,别人很难知道,恶性案件也就相对较多。”这些都还只是理论,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以此预防犯罪,或许是李玫瑾下一步要努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