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故居:儿时院前屋后都是他的画
进入高要市白土圩镇,拐了几个小巷后,就进入坑尾村,这里有几十间中国传统递进式大屋,横直有序,一派古色古香的岭南建筑风格。在这当中,有一座青砖红瓦木结构的房屋,外表并不显眼,但房屋的原主人的名字却如雷贯耳——我国著名书画家、岭南画派领军人物黎雄才。
记者杨永新实习生杨洁竺图/文 他在这里生活了三四年 与周围老屋相比,黎雄才这座房屋并不显眼,平静而古朴。
黎雄才故居位于村子中心,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代,为砖木结构的"三间两廊合院式"建筑,占地近200平方米。据村民说,故居前面原有一个宽敞的庭院,两旁分别有一门楼,后来拆掉了,在将来进行修复时,将恢复这一原貌。
打开"吱吱"作响的木门,一阵潮湿的霉气扑面而来。由于年代已久,屋里的砖墙已呈灰暗色,屋中间有"天井",这是传统的南方建筑。厅堂已被几扇墙隔间成房间。屋中一座高大的灶台,如今已满布蜘蛛网,似乎向人们描述着当年的热闹和兴旺。
今年近70岁的村民黎裕基说,黎雄才祖辈都在这里生活,黎雄才三四岁时,他们一家才搬离祖屋。村干部告诉记者,当年黎雄才一家搬离坑尾村后,房屋的主人曾几度易主,如今仍有几户共用,"为了恢复大师故居,绝大部分屋主同意迁出,目前筹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儿时,院前屋后都是他的画 坑尾村有一座建于明清的门楼,至今超过500年。 黎裕基记得,当年,黎雄才回故乡时曾对乡亲说:记忆最清晰便是这门楼的名称和石砖的颜色,"他儿时和同龄都在这里玩耍过,记忆相当深刻。
" "我父亲曾和黎雄才一起玩耍过。"黎裕基说,从族里的辈份来说,他称黎雄才为"二伯爷"。黎裕基的父亲和黎雄才是同龄人,"我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黎雄才,在我们面前赞他好‘呖仔’,还很调皮,特别喜欢画画,院前屋后的石板和墙壁,只要能画的地方,都被他画了,画的东西好看,不但同龄人赞他,村里的大人也赞他。
黎雄才约三四岁时,才随父亲到肇庆生活,居住的地方是如今肇庆城区的十字街。 村民黎记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黎老在儿子等人的陪同下回到黎家祖堂拜祭,"当时黎老80多岁了,还特意请来村里的老人家叙旧聊天,提到童年趣事,黎老高兴得像个小孩子。"
曾想招乡亲做入室弟子 提起这个事,黎裕基就遗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二伯爷曾对我父亲说,要招他的孙子(即黎裕基的儿子)做他的入室弟子学书画,但当时没答应,后悔极了。"据黎裕基回忆,当时,身在广州的黎雄才念念不忘家乡的亲人,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事,当时见到我(黎裕基)儿子长得聪明伶俐,便有心收他为徒,继承祖业,"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我考虑更多的是让儿子读技术学校,以学一技之长,好以后生计,没想到让他往书画方面发展,所以去不成。
" 走在坑尾村,记者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在村中一座叫郞官第的老屋,结构为三进院落,为当时书香门弟,保存至今。这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该屋黎氏父子共八人一同考取贡生,这就是后来沸腾一时的"一父七子八贡生"之说。
一座由黎永春等三兄弟建起的三间书屋,分别是永福堂、名怡堂和名香根,旨在敦促子弟勤读诗书。如今,书屋变成村里小孩学习书画的地方,由村里有一定书画资历的老师指导。每逢假期,书屋热闹非凡,小孩子学书法、学画画,洋溢着浓浓的学习氛围。
人才辈出的坑尾村 坑尾村可谓人才辈出,用"名村"称谓一点也不过份。据记载,从北宋立村至今的1000多年历史里,先后有33人获得功名,其中较著名的有:元朝谏议大夫黎确贵;清朝山东知府黎约鹏;粤西首富黎禧癸等,现在是岭南画派领军人物黎雄才。
"这是有记载的,一些没有传记下来,我们还在查。"村民黎记生说。在坑尾村门楼前,记者见到立在地上的功名牌,上面刻有举人、进士和拔贡等,有的姓名已看不清楚。 "村里只要有人考取功名,就会立起一块碑。
"黎裕基说,"文革"时期,有很多碑都损失或丢失了,现在立起来的,都是在村头丢弃的乱石堆里找回来的,有的还用来铺路,现在发现一块找一块,现在都变成"村级宝贝"了! 村长黎广海提到,如今的坑尾村的人口超过600人,其中做老师的数十人,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大学,"家长教育子女时,都有提到黎雄才,希望以他为榜样,努力学习,出人头地。"
大师故居将以旧修旧
2001年12月19日,黎雄才在广州过世,终年92岁。大师的离开,让家乡的亲人悲伤万分。"我们修好他的祖屋,用来纪念他。"村民有了这样一个想法。 今年,高要市确定将坑尾村为广东省打造岭南文化村建设的项目。
6月,白土镇成立了镇岭南文化名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坑尾村岭南文化名村建设实施方案》,请中山大学规划设计,同时制定"雄才故里"名人历史文化名村的参观路线。据悉,黎雄才的故居将恢复到当时他儿时生活时的原貌。
坑尾村进行名村建设过程中,牵动了省、市领导的心,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市委书记徐萍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以良,副市长孙德,以及中山大学相关负责人,都亲临坑尾村指导工作。高要市主要领导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三番五次来到坑尾村,对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
坑尾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更是自发组织起来,做如今黎老祖屋的产权人的思想工作,并得到他们的支持。"我们充满了期待!"采访时,坑尾村村民都表示,黎雄才是村民的一个榜样,值得大家自豪,精神更值得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