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介寿:诲人不倦的“垫脚石”
作为研究生导师,黎介寿先后带教了233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都成长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为党的医学事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
他的弟子、博士李幼生是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肠道疾病年专家,国外一些研究机构想请他去搞异体小肠移植。面对出国深造的机会,李幼生动心了。
黎介寿得知后并没有一味的批评眼前这个年轻人,而是帮助李幼生分析利弊关系。他找到李幼生,语重心长地说:“在肠道疾病方面,东方人发病机理与西方人有较大区别,黄种人与白种人有很多不同,你在亚洲肠道疾病研究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立足国内成才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听了黎介寿的教诲,李幼生出国深造的念头算是打消了,但接下来李幼生却遭遇了科研“瓶颈”。他全身心投入研究的“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这一课题,接二连三的遭受失败,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黎介寿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必须把他的信心强起来!”黎介寿再次找到李幼生,并与他促膝长谈:“幼生啊,只要研究方向没有错,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一挫就折。如果那样,我们还有什么科研精神可言?”
为帮助李幼生破解课题“瓶颈”,黎介寿多次主持召开专题讨论会,分析原因、找准对策。经过黎介寿的悉心指导,李幼生终于在“肠移植供体取肠保存”上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当年被表彰为“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在黎介寿的帮助和指导下,李幼生还挑起了国家重点研究项目“973计划”课题中“移植脏器慢性失功的免疫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大梁。
为给人才提供充足的养分,黎介寿把普外研究所学科细化为肠外瘘、肠移植等12个治疗组,按每个学生特点设计发展方向,让他们在不同专业领域尽显所能。
大弟子李宁一度为专业发展方向心神不定。看到别人改攻新专业后成果不断,坐不住了,找到导师黎介寿,提出另起炉灶一试身手。
黎介寿告诉李宁,“搞科研,不能总盯着成功时的那刻兴奋场景,还要做好科研过程中的吃苦准备。”李宁按照导师设计的“成长路线图”,20余年如一日把普外专业作为主攻方向,先后获得军队和省部级6个一等奖,当选全军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谈及导师黎介寿的教导,李宁、李幼生感叹万千:“黎院士是我们成就事业的‘大树’,既遮风挡雨,又提供养分,正是他不停地给予我们无私的帮助和手把手的指导,我们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在黎介寿带领下,他创建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从1994年至1996年,连续两届全国普通外科中青年医师优秀论文竞赛共20个一等奖中,黎介寿的学生拿下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