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寿海就是骗子 董宏达:假如骗子就是某部门领导会如何
冒充某部门的领导,给房地产公司老总打来电话“借钱”,轻轻松松就骗来5万元。前日,涉嫌诈骗罪的红安农民尹某被武汉检方审查起诉。(6月18日楚天都市报)
这起诈骗案很有戏剧性——尹某和他老乡秦某(在逃)一共做了两笔,骗到了6万元。行骗的手段很奇特——全凭秦某模仿这些领导的口音打电话。去年12月14日,秦某模仿某部门领导打电话给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毛某,谎称在北京出差,急需用钱,要求毛某将5万元汇入指定账号。因声音逼真,两天后,毛某安排公司会计将5万元存入该账户。同月30日,他们采取同样方式打电话给武汉某彩印公司总经理李某,骗取1万元。今年2月,毛某与某部门领导一起吃饭时提及曾汇款5万元的事,该领导当即否认,该部门报了案。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模仿领导口音打电话也能行骗,且真的有人上当,让人觉得好笑,莫非这骗子学过相声?练过模仿秀?太有才了!这事又给赵本山小品攒素材了。据说,骗子秦某真的下了不少功夫。平时,他喜欢打听市里一些部门领导的爱好,看这些领导跟哪些公司的老总关系好,再模仿这些领导的口音,练习成熟后,便想出打电话行骗的招法。
骗子骗人卑鄙可恶,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在这起诈骗案的背后所反应出的问题,也实在值得深思。为什么骗子要模仿领导的口音行骗?为什么模仿领导口音行骗就那么容易成功?是骗术高明,还是受骗者头脑简单?对这些疑问,稍加分析便可得到答案。
可以想象得到,要是民工向老板催要所欠发的工钱,恐怕不会这样痛快,可换成了“领导借钱”却大有不同了,痛快得只要一个电话,连核实真伪都不想就照办快办了。可见,这老板与部门领导的关系铁到什么份上了?估计,有些部门领导经常这样向老板们“借钱”,让骗子摸到了规律。可以说,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只不过是钻了“官商勾结”的空子,而这个空子恰恰是当下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
由此我联想起巴金老人在《随想录》里的小骗子,小骗子冒充某某大官的儿子行骗,开始这一招还真管用,人们围着他,以为他真是大官的儿子,能办许多事。可真相大白后,人们才惊呼上当,鄙视他,谴责他。可当他自己并不以为然,当被抓起来后他还说:“我惟一的罪名就是我不是某某人的儿子。” “倘使我真是某某人的儿子又怎样呢?”巴金老人感慨:倘使他真是某某人的儿子,那么什么问题都没有了。结果就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如果巴老看到今天这个骗子秦某,恐怕也会想起那个小骗子,因为彼此几乎是孪生兄弟!于是,我在想,假如秦某面对警方的审讯,也冒出一句 “倘使我真是某部门的领导”,会使警方做何感想?笔者虽然无法考证秦某冒充的那位某部门领导是否有问题,但类似“官商勾结”的现象并非极个别,在当下的环境下,如果秦某就是某部门的领导,也许人们会认为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其实,秦某不过是导演了一场悲剧,这悲剧的主人公不是秦某,而是某部门或某些部门的领导,是因为有了这些生活中的原型,才造就了秦某这个“演员”,如果没有产生的土壤和气候,就出不了秦某,换言之,如果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中他钻不到空子,也就不会有人受骗。骗子轻轻松松就得手,恰伺说明一些领导干部在预防腐败问题上,仍然不到们有空子。于是,我在想,纪检部门能不能从秦某诈骗案中受到启发,以此为办案线索,对某些部门领导进行纪律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