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的先锋:中科院院士的故事

2018-01-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持人(王建国): 大家上午好!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219期现在开讲.我是主持人王建国!前天,******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我国新时期文艺应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个重大领域--科技领域以及在这个领域的最高群体院士,他们也存在这么一个重大价值观问题,即科技应为谁服务.应如何服务的问题?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行为

主持人(王建国): 大家上午好!岭南大讲坛文化论坛第219期现在开讲。我是主持人王建国!前天,******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我国新时期文艺应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个重大领域——科技领域以及在这个领域的最高群体院士,他们也存在这么一个重大价值观问题,即科技应为谁服务、应如何服务的问题?虽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行为和科学成就,只有当科学家的价值观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相一致时,其科学行为和科学成就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打开人类的科学史,我们发现,那一个个功勋卓著、世人敬仰的科学家,除有着相同的造福人类这一普世情怀以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普遍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同呼吸共命运,以国家之需为自己之需,以民族之要为自己之要。

我国的许多科学家就是这么一个群体典范。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大批追求真理、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甘于奉献、勤勉奋斗的科技人员,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硬是做出了中外历史上都叹为观止的科学壮举。

我时常在想,产生科学壮举或伟大的科技成就是否一定跟GDP相联系?是否经济发展了,科学技术就一定会随之提高?就像是经济发展了,人的道德水平是否也会自然提高一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道德领域就不用说了,我们现在是经济上去了,道德却下来了;物质是有了,精神却没了。

科技领域也好不了多少,科学技术并没有随经济发展而带来高度进步,看一看我们的日常科技生活以及许多产业领域,哪一个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不都是别人的创造,哪一场新技术革命不都是由别人引领,我们除贡献了太多的GDP外,又贡献了多少能为我们引以为傲的科学成就?也许唯一可以让我们自豪或者让外国人惊诧的就是现在有钱了,可以不计成本的丟大把的钱把别人更多的科学技术买过来、复制过来甚至抄袭过来,就是不愿意下大力气进行创新。

所以,到目前我国只能说是一个科技应用大国,而不是一个科技创新大国。可对比一下我国的5、60年代,那时候全国还有许多地方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居然建起了世界一流的军工企业;没有现在的云计算,居然靠算盘计算出数据把“两弹一星”送入了天空。

这是为什么?今天我在主讲嘉宾的演讲内容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科学家如果太热衷于金钱游戏而缺乏一种科学精神,那金钱创新就必然会取代于科学创新,前些天我国最年轻的院士李宁被抓就是例证。

因此,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或者科学动力不能单纯靠物质诱惑和经济激励,必须靠超越物质层面的这么一种科学精神,即刻苦求真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不计名利地位、甘于淡泊的精神。缺乏这三种精神的任何一种,他都只配做一名工匠而不配做一名科学家。

今天主讲嘉宾将从我国科学精英——院士这个层面来展示我国科学家的这么一种精神,力求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来反映科学家那浓浓的价值能量和家国情怀。让我们在院士崇拜的同时,更学会他们那种精忠报国的思想与勇气。这位主讲嘉宾就是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高级编辑郑千里先生(起立),大家欢迎!

他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科学精神的先锋:中科院院士的故事》。郑先生从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先后任解放军国防科工委某部工程师、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科技日报社记者,目前还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普作协理事等,是一位很资深的媒体人。

由郑先生来讲院士是最有资格的,因为他1983年从事新闻工作以来,发表的大量作品都和一个单位紧密相关— —中国科学院,在这其中接触了不少院士,还由此获得了不少新闻大奖,比如他写的《走进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记事》、《中国科学院叙事》、《中国科学院录事》、《扬帆科技海洋》等著作,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