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文教授:和合学创立者

2018-02-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后,人大向郁主席赠送三件礼物.其中名为"和合"的中国画引起各界的关注.画中惟妙惟肖的"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之神,有"和谐合好"."婚姻和合"."家人和合"等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这件珍贵的礼物代表对和平统一的深切企盼,代表对两岸关系的一种解读.该画为徐庆平教授所画,画中的"和合"二字是由哲学院教授张立文所题.当两位教授把合作完成的

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后,人大向郁主席赠送三件礼物。其中名为“和合”的中国画引起各界的关注。画中惟妙惟肖的“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之神,有“和谐合好”、“婚姻和合”、“家人和合”等丰富含义,蕴含着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这件珍贵的礼物代表对和平统一的深切企盼,代表对两岸关系的一种解读。该画为徐庆平教授所画,画中的“和合”二字是由哲学院教授张立文所题。当两位教授把合作完成的画作亲手交给郁慕明先生的时候,满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慈眉善目、气质卓然的张立文教授是“和合学”的创始人。会后,他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回顾了孜孜不倦追寻“和合”学的学术足迹。

采访中,张立文教授始终微笑着,谈吐如其为人为文,平和而简洁,深入而浅出。

“幼而学,壮而行”

张立文教授1935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普门村。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他从小与书为伴,沐浴在文化典籍之中;还曾专程拜师,学习传统的经学、史学和子学。当时读书诵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这些艰苦的积累在慢慢地发酵,其中蕴藏的精神营养不断地释放出来,为他后来的哲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

1956年2月,张立文以泰顺县洪口粮食转运站站长职务,调入浙江省粮食干部学校学习。在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他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单独招生考试和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以杭州考区“中国革命史专门化”第一名的成绩被人大录取。

“人民大学一切从严的学习生活,令我心情舒畅精力充沛,这是思想的愉快。读书给我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1960年,张立文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分配到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凭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在人民大学获得的现代知识储备与理论思维训练,他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史学研究走向哲学追问;一步一个台阶,从文本诠释登攀学说创建,不断开启全新的生命创造境域,渐次阐发独特的和合价值理念。

“十年浩劫”之后,经历过多年的人生磨砺,长期的生命煎熬的张立文研究才能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当时已届不惑之年,但执着的学术追求,使张立文充满创造的激情。从1979年至今他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超过350篇,出版学术专著22部近800万字,合著与主编的学术书籍近50卷,《宋明理学研究》、《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李退溪思想研究》、《朱熹评传》等著作,分获国家社科基金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多种奖项。

鉴于他在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领域的出色成就,1984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正教授,后又成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现任我校孔子研究院院长。他在和合学等诸多领域的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获退溪学国际学术奖,被收入国内及美国、英国、印度等国家的名人录。

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中国范畴逻辑结构论、传统学、新人学以及和合学理论,受到学术思想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东南亚和国际社会引起积极的回应与持续的反响。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合学”的巨大价值便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张教授说,和合学既不是知识体系,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关于化解价值冲突的战略思维。创建和合学的宗旨在于,切实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圆满融通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尺度,顺利化解人类社会的冲突。在不久前由孔子研究院、和合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和合学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暨祝贺张立文教授从教四十五周年、七十华诞座谈会上,学者们一致认为,和合学在全面总结、凝炼和提升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化解五种冲突、实现和谐的战略构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创和合学:以淳朴心 做钟情事

“当我修改此难产慢产之书,恰逢我六十花甲。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走了一个甲子圜道,或称轮回;……我走了一个轮回,这意味着回到了儿时状态,儒家称‘赤子’,道家叫‘婴儿’的心境。你看那婴儿,哭就哭,叫就叫,笑就笑,不是做给别人看,也不是为讨好别人,却有了一份淳朴和天真……一切外在的迷惑,已失去昔日的力量和光辉,内在的赤子之心、婴儿之心的呼唤,却比往时更紧迫和强烈,人也多了一份洒脱和自由!”

这是张立文教授在1996年出版的《和合学概论》一书自序中的内心剖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张立文教授步入人生奋进、生命创造和学术追求的黄金时段。他带着纯真和执着,追求着心目中的和合境界,潜心研究,提出并初步构建了“和合学”体系。

他出版了以《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为首的课题成果专著五部,独立完成并出版了以《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为主的学术专著,把和合学的思想凝诸笔端。

该学说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把研究推向深入,学校把中国文化和经济研究所更名为中国和合文化研究所;美国波士顿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的高等学府纷纷邀请张教授前去讲学。

张立文教授对记者解释说,“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诸多因素在冲突融合变化过程中升华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换言之是对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发展规律的阐述,这是中国哲学回答新时代的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它将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文化综合创新”体现到了实在层面,为我国以德治国方略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和合学主要是针对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心灵的冲突、各文明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研究自然、社会、人际、人的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中存在的和合现象,与以和合的义理为依归以及既涵摄又超越冲突、融合的学说。

从思想渊源上讲,张立文教授潜心竭思出来的和合理念,是原始“道术”尚未被先秦百家争鸣分裂和肢解的本真价值理念。张立文教授谈到,“和合学”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回应三大挑战,即现代化的挑战、西方文化的挑战和价值理想的挑战。

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哲学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和合学”就是“综合创新”的方法的落实和担当。中国哲学的现代化,涉及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资源的问题,过去是儒、释、道,现在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和合学的提出,就是想将融合落在实处。

张立文教授认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就是因为有5000年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接轨是中国哲学获得转生的契机,而不是由此化解、消灭中国哲学,“和合”即是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转生。

这种转生是“融突”和合的转生,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再生的延续,也是对西方文化挑战的回应。如何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和危机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思维形态做出回应。

和合学确立了五大中心价值: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亦即五大中心价值,合理地、道德地、审美地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和合学抓住和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最具有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精神,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提供了一个思路,即在它们之间定立新的契约,把各方的意见融合进去,对于解决当代社会诸多矛盾有启发意义。

和合学创立之后,张立文教授并没有止步不前,他始终致力于把和合学推向前进。十年前出版的《和合学概论》上下两卷新近做了修订,将由人大出版社重新出版。

哲学领域苦耕耘 夯实创新基础

应该说,张立文教授进入和合学理论建构的哲学艺术境界,是经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和新人学的艰苦探索后超越中国传统哲学的创新尝试。

多年来,张立文教授恪守学者本分,甘于寂寞和清贫,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周易思想、朱熹思想、退溪思想、宋明理学、中国哲学范畴、中国传统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形成具有独立见解的理论学说,为和合学的创建夯实了基础。

为了回应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和民族文化的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张立文相继完成并出版了《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7部学术专著,对中国哲学的存在性问题和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特质,做出深入而具体的科学阐释。

受西汉独尊儒术经学传统的全面影响,中国哲学没有选择先秦墨家和名家所创立的名辩思维,而是借助《周易》的象数模型和义理结构,融会《九章算术》的算法体系和实用理性,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范畴逻辑和意境思维。因此,要揭示中国哲学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必须首先突破号称“五经之原”的《周易》,剥去经学时代给它穿上的种种神秘外衣,恢复《易经》和《易传》的思想原貌。

这项被张立文教授称之为“繁重的拨云去雾的工作”,其目的是“弄清我国科学思维的萌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科学思维的萌芽是怎样同宗教相联系的”。张立文在研究晦涩难懂的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完成《周易思想研究》。

《朱熹思想研究》是张教授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奠基之作,其成果是开拓性的。50余万字的《朱熹思想研究》1981年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从历史观、认识论等诸多方面对朱熹生平经历、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伟岸人格及历史地位进行全方位论述,填补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期缺项的空白。

《朱熹思想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在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上都实现了创造性突破。他率先大胆超越了贴标签的公式化分析,告别了分门别类的板块式肢解,严格遵循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真正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书中所谈到的逻辑结构,正是张立文教授后来总结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

此外,张立文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做了许多基础性工作:他提出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为我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了严密的方法论体系,使西方长期以来认为中国哲学没有完整范畴体系的偏见难以立足,其意义不亚于黑格尔《小逻辑》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他在1986年发表的《论传统与传统学》是我国传统学建立的标志;他于1989年撰写的《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表明了我国新人学的诞生;他的《李退溪思想研究》一书的出版,反映了中国大陆学者对“东方百世之师”研究的成果。

“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

1984年,国家学术委员会特批张立文为教授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生就在于奋进,生命就在于创造。只要是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地追求,以达真、善、美的境界。”张立文教授的这段坦诚表白,既是他矢志不渝的治学格言,也是其人生奋进的深切体验、生命创造的真实写照、学术追求的高度浓缩。

问及治学之道,张立文教授谈到五点,一是清心寡欲,甘于寂寞,要能静下心来坐冷板凳;二是勤奋和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基础;第三,做学问求真精神必不可少,惟有求真,掌握本原,才能获得成功;第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使学术发展繁荣,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最后,他强调做学问要有全球化观念,高屋建瓴地从学术高度看待问题。

谈及治学甘苦,张立文教授坦言:“其间有神交的愉悦,有遭害的悲愤,亦有闪光的启迪,有精神的激励”。在他看来,理论思维的“酸甜苦辣”、价值世界的“悲欢离合”、理想境域的“水花镜月”,都是人生奋进必遇的“故事情节”。哲学总意味着“在途中”,和合学亦是“在途中”,它将是一种生生不息之途!张立文教授将继续以笔墨为生命阶梯,深入探询和合之道,不断开启全新的研究境域。(静之 陈骊骊)